清明祭——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天堂网 2017/3/16
清明节-节日源流 感物思亲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独有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后来逐渐与寒食节和上巳节融为一体,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囊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并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综合性重大节日。随着时代的前行,清明节不断地演化发展,不仅衍生出一些新习俗、新风尚,而且具有了更加丰富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 )

清明节-祭祖寻根 迎春健身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到野外踏青郊游,欣赏大自然风光。……( 阅读全文 )

清明节-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忠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长期以来,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通过扫墓、祭祖,寄托祭祀者对逝去亲人的亲情、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 阅读全文 )

更多清明节文章
-
游子清明回乡祭祖
2018/3/13 -
踏青:拥抱和谐自然
2017/3/14 -
感恩:寄予无尽情感
2017/3/14
轻轻拭去墓碑上的轻尘,献上一束淡雅的小花,不必刻意供奉奢华的祭品,或许,仅仅是陪在逝去的亲人身边,默默祈福、追思往事、倾吐心声,留住珍藏在心的那份感恩,已经足够。无论是祭奠祖先,还是缅怀先贤, -
缅怀:构筑民族精神
2017/3/13
岸边呐喊如潮、锣鼓喧天;水面千蒿林立,百舸争流„„在江苏溱潼古镇,一年一度的溱湖会船节是清明节期
间当地最盛大的典礼。这并非是单纯的水上竞技。
-
祭祖---追寻生命之根
2017/3/10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又是一个清明。
为祖先酹一壶清酒,向前贤献一束小花,在心中留一份感恩……这是一个寄托哀思、流露真情的日子。与亲友携游踏青,眺望高飞天际的 -
这个清明,来做件更有意义的事!网上祭祀、打造永恒的生命档案
2016/3/24 -
细数各地清明时节的特色美食
2016/2/29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
2016让我们行动起来—选择绿色文明祭奠
2016/2/25 -
清明节的习俗
2009/11/18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
清明节的由来
2009/11/18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



坟头插上钱串子,坟前点着香,烧了烧纸和纸钱,石桌上摆了坟春、点心和刺金面(爷爷奶奶的墓前有贡桌),响一挂鞭炮,便磕头离开。 伯父、父亲都已年过花甲了,看着他们霜染一般的白发,看着他们开始蹒跚的背影,我知道,他们在一天一天地老去,到离开世间的日子也一天一天地近了,一瞬间,无尽的哀伤涌上我心头。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广为流传的清明诗,道出的是人们郊游踏春、融入自然的轻松惬意。清明时节,万物更新、春意盎然,千百年来,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刻相约出游,享受春服既
网上纪念馆,不再只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只要你愿意,可以是故人的一个完整的数字空间,这空间可以包含人物生平、相册、视频、传记以及追思活动事迹等,不浪费一寸土地、不带来一点污染,却能让这份对生命的纪念万世留存。
“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绿色殡葬新风尚。一方面引导和鼓励群众选择骨灰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法,推广小型墓、壁葬、寄存等节地葬式,着力营造文明科学的丧葬风尚;另一方面积极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的新祭扫形式,防止因燃放鞭炮、焚香烧纸引发的火灾隐患和环境污染,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