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 创建于2006年,大型网上纪念馆平台,绿色网上祭奠、网上扫墓

三国蜀汉时 吴姓进入四川

天堂网    2016/12/7

 先秦时期吴国被灭 王族子孙以国为姓

  话说周武王封仲雍第三世周章为句吴国君后,到了第19世寿梦。公元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吴国日益强大。

  寿梦有4个儿子,最小的季札为人仁义礼让,最为贤能,寿梦想让王位传给他。但季札坚决不干,后来干脆像远祖太伯学习,远走他乡。寿梦没办法,就把季札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江阴一带)。

季札

  季札的3个哥哥先后当上吴王,每人临终前,都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就是不接受。季札具有这种高尚德行,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因为他的封邑在延陵,所以当时大家都叫他延陵季子。

  春秋后期,吴国强盛起来。到阖闾时,吴国曾经攻破楚国。后来,夫差又战胜越国,俘虏越王勾践。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劝谏,沉迷酒色。公元前473年,勾践卧薪尝胆反攻,吴国战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后,王族子孙四散避难,不忘故国,就以国为姓,是为吴姓。

  越灭吴后,将吴国王室成员大批发配到边远偏僻之地。夫差新立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如今,这一支吴姓繁衍发展成江西最古老的一支吴姓。夫差的后裔中,有一部分逃难到安徽歙县,发展成安徽吴姓中的歙州吴氏,后来分衍出江西南昌吴氏、江西德兴建节吴氏等分支。

  吴国灭亡后,季札的子孙有的离开吴国,有的隐居山林,有的坚守乡土故园。季札的长孙叫吴濮婪,他带着家人逃到东洞庭武峰山。为躲避越人的迫害,吴濮婪隐姓埋名,改姓濮。到南宋时,吴濮婪这一支后人才恢复吴姓。

  季札次子吴征生孤身一人逃到齐国,娶了齐平公的女儿姜氏,生了个儿子叫吴启蕃,立志复兴吴国。但吴征生最后客死他乡,葬在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吴征生死后,吴启蕃投奔鲁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数代后的吴芮不负祖先,重振宗族家声,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沙王。

  季札四子吴子玉,吴国灭亡后,哪也不去,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吴子玉的后代绵远悠长,昌盛发达,世世代代族居延陵。秦汉时期皇亲国舅 蜀汉吴姓兴盛一时

  上面提到的吴芮,是秦朝人。因为才能出众,吴芮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吴芮为政深得民心,老百姓称他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顺应时代潮流,带着当地人起兵响应。

吴芮

  吴芮跟着项羽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勋,被项羽封为衡山王。刘邦统一天下后,吴芮被封为长沙王,食邑三千户,都邑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吴芮家族从江西庐陵迁到湖南。可惜的是,吴芮当上长沙王不到一年时间就去世了。

  吴芮有6个儿子一个女儿:吴臣、吴郢、吴浅、吴阳、吴元、吴质,女儿嫁给了淮南王英布(黥布)。吴芮家族中,有5人封王、9人封侯,在西汉初期荣极一时。但除了吴浅那一支后裔,其他几支都只传了几代就没有了。吴浅的第5代后裔后来离开湖南,向北迁到中原。这一支吴姓,在东汉时,被封侯的,有10多人。在当时整个吴姓中,这一支最为显贵、最兴旺发达。

  153年,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糜豹在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汉桓帝命太尉黄琼等商议,把吴允承封为奉祀侯,迁往吴郡主持太伯庙祀。季札后裔吴征生一支,经过600年辗转迁徙,又回归到吴姓的故土。

  吴允承的儿子吴妁早逝,留下两子两女。吴妁长子吴熊庆继承父业奉祀先祖太伯庙,留在吴郡。次子吴景和两个姐姐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投奔亲戚。吴氏两姐妹长大后,成了如花似玉、德才兼备的大美人。

  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时任豫州刺史,跑来求婚。吴家亲戚认为孙坚为人粗鲁,就在言语间透露出拒绝的意思。孙坚碰了一鼻子灰,当时脸色都变了,对吴家产生了怨恨,扬言要报复。

  吴景的大姐怕连累亲戚,就说:“不要因为我一人而招惹大祸,我决定嫁给他。”就这样,吴家大女儿嫁给了孙坚,史称吴皇后。后来,她的妹妹也嫁给了孙坚。吴皇后为孙坚生了4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妹妹生了孙郎、孙仁两兄妹。

  孙仁,在《三国演义》中,指的是嫁给刘备的孙尚香。但在《三国志》中,只说了嫁给刘备的叫孙夫人,没有提及孙尚香或者孙仁的名字。孙尚香这个名字,最早是在戏剧《甘露寺》中出现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说,孙仁是孙朗的别名。

  当上了国舅的吴景,深得孙策、孙权的敬重。吴景也的确很有才能,当上了丹阳太守,被封为扬武将军,为孙吴政权立下不少功勋。吴景死后,大儿子吴奋继续受到孙权的重用,被封为吴郡都督,后被封为新亭侯。

  吴奋死后,儿子吴安承袭爵位。当时,孙权把三儿子孙和立为太子,把四儿子孙霸封为鲁王。孙霸不服气,与太子暗中较劲。吴安这个人名字带“安”,可一点也不安分,和东吴一些大臣投向孙霸,暗中图谋想杀太子。事情败露后,吴安随孙霸一起,被孙权赐死。

  吴景的二儿子吴祺,被孙权封为都亭侯。吴祺死后,儿子吴纂袭封,吴纂娶了都亭侯滕胤的女儿。孙权死前托孤,叫滕胤、诸葛恪辅佐幼主。后来,孙坚的弟弟孙静的曾孙孙峻、孙琳兄弟弄权专政,诬陷滕胤、诸葛恪,说他们谋反,将两人杀死,吴纂受到株连而遇害。

  东吴的吴姓家族就这样一个人都没剩下了,吴郡的吴氏,只剩下吴熊庆这一支。孙权称帝后,尊封吴熊庆为太傅、吴郡公。280年,东吴灭亡,吴熊庆第四世孙吴之则遇害,这支吴氏退隐于民间。

  东吴吴姓开始兴起时,河南陈留吴姓中的吴懿,带着妹妹吴苋迁居到了成都。吴苋后来嫁给刘备,被册封为移皇后。吴懿成了国舅,又是刘备手下的大将,被封为高阳侯。吴懿的族弟吴班,也是一员大将,被封为军乐侯、绵竹侯,后裔在四川曾经兴盛一时。

  东汉末年,吴姓河南郡出了个吴雄,官居二公,地位显赫。吴雄后裔非常兴旺,后来分为两支,一支从河南迁到安徽翕州(今休宁一带),另一支则向北迁徙,成为渤海吴氏的一支。

  此外,在岭南有一支吴霸家族。《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姓,大部分是吴霸的后裔。魏晋隋唐时期吴宣家族 从四川迁徙到江西

  魏晋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中原,战乱频繁,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姓家族也跟着南迁。《元和姓纂》中说,这期间的吴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

  东晋王朝建立后,323年,晋明帝追封先贤后裔,吴之则的孙子吴皋益,被封为昭衍公,这支吴氏又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吴皋益的大儿子吴佶娶了晋明帝穆皇后的妹妹庾氏,与皇帝结为亲戚,官运亨通,后世人丁兴旺,数代封侯拜爵。

  南齐时,吴佶第10世孙吴樛,迁居武昌郡汉阳山。吴樛隐居不仕,以耕读传家,子孙兴旺数百年,成为当地望族,世称武昌吴氏。后来,武昌郡成为晚唐吴姓的七大郡望之一。

  隋唐时,吴姓得到巨大发展,在许多地方形成当地的望族。南阳吴氏,为长沙王吴芮后裔吴复兴开基,后代子孙繁衍各地,形成许多吴姓望族分支。史料记载,吴姓入粤始祖吴吉甫,是吴宣的后裔。吴宣原来居在四川,后来迁到江西南丰,子孙后裔因躲避战乱迁到福建宁化。宋元时期华阳吴氏 家族曾经兴旺发达

  五代十国的后周宰相吴延祚后裔吴用效,从山西太原迁到成都华阳开基立业,形成华阳吴氏。华阳吴氏家族兴旺发达,传到第二代时,出了一个大忠大义、大勇大烈的吴革。后来,吴革的后裔吴天蘅,又迁到安徽宣州、宁国另拓基业。

  吴征生的那一支吴姓,在两宋期间,出现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姓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太原吴氏家族。沉寂上千年的吴子玉后裔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1000多年的洞庭濮氏,在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还出现了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璘家族。吴玠、吴璘以及吴玠的儿子吴挺,被称为“吴氏三雄”,他们的故事,我们将在下一期详细讲述。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宋朝时,全国吴姓有170万人,是当时的第八大姓。吴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有22万多人。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6地的吴姓人口就有102万多人。明清时期湖广移民 吴姓遍布四川各地

  明清时期,吴姓分布更为广泛,以前显贵的吴姓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的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同姓异宗交叉分布的特点。

  明朝时,全国吴姓从宋元时期的170万人增加到了230万人,在全国姓氏中前进了一个名次,为第七大姓。浙江以拥有45万多吴姓人取代江西,成为吴姓第一大省。浙江、江西、江苏和福建4地,吴姓人口集中了140多万人。

  在四川,吴姓开始活跃起来。明成化年间,湖北麻城的吴祥麟,举孝廉后,被授四川荣昌县令,后因政绩卓著升任泸州、重庆、成都府官,晚年定居仁寿。吴祥麟的大儿子吴模,曾官至中书给事。吴模的儿子吴敬岳,当过两广察院。

  吴祥麟的二儿子吴楷,进士出身。吴楷子孙众多,明末因逃避战乱,大部分迁往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只有吴兴隆的后裔留在四川,居住在资中公民、新桥、鱼溪、双龙等地,现已传了10多代人。

  明万历年间,广东翁源的吴广,因任总兵进入贵州,成为四川古蔺、贵州仁怀 一带的川黔吴氏始祖,子孙繁衍众多。

  如今的四川吴姓人,大部分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外地迁入四川的吴姓后裔。康熙60年(1772年),吴斯先从广东和平入川,子孙散居简阳、绵阳、德阳、中江等地。同年,福建连城的吴应亮、吴应丙两兄弟也入川,先是住在成都华阳,后来迁居到荣县雷家坝。

  康熙年间,福建龙岩的吴兴甫家族入川,后世子孙散居在川渝两地的巴中、遂宁安居、武胜、合川、铜梁、内江、富顺、资中、遂宁、中江、三台、简阳、资阳、涪陵、绵阳、安县等地。高县蕉村的吴姓,入川始祖吴一善,是吴宣的后裔,从江西入川。

  江西宜黄潆溪的吴君贤迁徙到绥定府(今达州)白衣庵(今平昌白衣)。白衣庵原名百益场,由于遭受了一场大火,这个场镇几乎被烧毁,只有一个观音像所处的地方没有遭火,后来就把百益场改名为白衣庵。吴君贤定居下来后,靠做豆腐生意为生,家业渐渐做大,子孙后裔也繁衍起来。吴君贤的后裔又有一些进行了迁徙,有的迁往福建,有的回迁到江西祖籍地,有的迁往陕西,全国10多个省份,都有这支吴姓人的后裔。

  这支吴姓人中,还出了很多政界、学界的名人,进士、举人比比皆是,官阶最高的为一品。因吴姓人在朝为官者地位高,朝廷曾专门拨两河(州河、渠河)的税银,派修北京故宫的工匠到白衣庵修钟鼓楼宝顶、牌坊、庙宇等,把白衣庵打造成一个有名的古镇。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运动中被毁掉了。

  雍正年间,广东兴宁的吴应通4个弟兄,先后入川,子孙散居在资阳、简阳、成都、华阳、金堂、新都、新繁、什邡、德阳、广汉、绵竹、中江等地。

  乾隆年间,吴元棠、吴君瑞、吴舜云先后从广东兴宁入川,定居在宜宾月波乡,形成月波吴氏。

  吴国亡后 一些王室后裔东渡日本

  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姓子孙不仅在国内顽强发展繁衍,有的还迁往日本、越南、朝鲜和南洋诸岛。这在中国的姓氏中,是很少见的现象。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

  吴国灭亡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远渡重洋,到了日本岛。当时的日本很落后,这些吴国后裔带去中华的文明。不久,他们就建立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人的首领。其中一支,演变成了日本皇室。

  《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等史料记载,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华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

  元朝初年,金履祥在《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不久,日本著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推定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吴姓后代,至今仍保留着血缘标志,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姓氏。也有一部分吴人,演变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越南:五代时吴权建立吴朝

  吴国被灭亡后,大批吴人南迁进入越国。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人继续南迁。秦汉时期,他们到达越南。此时,内地的一些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也陆续迁居越南。

  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姓后裔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吴权家族出自延陵吴氏,唐昭宗时,吴权出生在林州(今越南和西省),父亲吴旼是林州州牧。吴权胸怀大志,性格沉稳,先后击败附近的武装割据势力,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吴朝时间很短暂,只存在了吴权、吴昌炽两代,就被丁朝取代,吴权后裔散居越南各地。

  明朝灭亡后,一部分明朝遗民流亡越南,其中有不少吴姓人。如今,吴姓在越南的姓氏人口中名列第六位,是个大姓。朝鲜:战国时期就有吴姓人

  早在战国时期,吴姓人就到达了朝鲜。《后汉书》中说,东汉陈吴氏后裔吴凤,任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

  吴姓,如今在朝鲜位于前20大姓之列。东南亚:元明时有吴姓移民

  元明时期,吴姓人开始移民东南亚。菲律宾的吴姓华人,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广东、台湾的吴姓人。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有5万多华侨华人,吴姓人口排在第七位。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吴姓人,主要来自广东、广西、福建。

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服QQ:
  • 点击QQ交谈
  • 点击QQ交谈
转告
      转告至:
      手机版进入

  • 请在微信扫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