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 创建于2006年,大型网上纪念馆平台,绿色网上祭奠、网上扫墓

这个清明,上海市民面对网络祭扫依然纠结

天堂网    2016/3/28

  登录网上纪念馆,为逝者点烛献花,寄托思念;扫一扫二维码,观看逝者生平事迹、图片视频,追忆故人音容笑貌;或亲手制作一款HTML5纪念页面,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与亲友共同追忆……“互联网+殡葬”时代已悄然到来,除了传统举家前往墓园的祭扫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互联网。围绕网络祭扫这一新兴模式,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支持或不支持,两方意见你更赞同谁?

  反方:缺乏对逝者尊重之心

  “连墓园都不去,就在网上点烛焚香,这也太草率了吧!”市民王女士连连摆手,坦言自己无法接受网上祭扫。

  相信很多人也存有一致的看法:清明节去亲人墓碑前,献一捧鲜花,点一炷清香,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让后人懂得尊崇孝道,也让追思故去亲友的道德情怀得以“落地”。而网络祭扫,恰恰缺乏的是这份身体力行、亲力亲为。鼠标的几次点击就轻松完成了整个祭奠仪式,淡化了过程不说,就连焚的香、献的花、倒在杯中的美酒也都是虚拟之物,如此缺乏“诚意”的祭扫往往会被诟病为缺乏对逝者的尊重之心。

  人们如此强调墓前祭扫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自古以来,除了墓祭,还有包括家祭、庙祭、年祭等一系列形式丰富多样的祭祖活动。以家祭为例,宋代陆游就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举行祭祀时家家户户设香案,摆供品,焚纸衣,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长且十分隆重。然而时至今日,大城市中的祭祖仪式几乎难觅踪影,唯有墓祭也就是如今的扫墓被延续了下来。

  “慎终追远自古以来就深深地嵌入在每个炎黄子孙的DNA里,如今祭祖形式的单一化带来人们精神上的某种缺失感”,殡葬研究学者、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认为,没有了家族祠堂、没有了邻里村落间的祭祀仪式,在这般表达形式匮乏的情况下,驱车几十公里、拎着大包小包不辞辛劳来到逝者墓前祭扫的方式,成为眼下大部分城市人安放浓浓哀思的唯一途径。

  正方:绿色环保、拓展时空边界、复兴祭扫功能

  网上祭扫。在这里,每一位逝者的人生故事、音容笑貌都能得以呈现。亲友们可以为逝者撰写生平记事,还能建立相册、上传视频,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个性化的“故人库”,网络所能承载的内容往往比一块墓碑上刻画的文字和符号更为丰富。

  “母亲生前最爱邓丽君的歌曲,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隔一两个礼拜就会点一首歌献给母亲”,徐阿姨告诉记者,自从为母亲建立了纪念馆,亲友们也时常会进来留言、献花、敬酒,“他们有的不在上海,即便清明赶不过来,也可以通过网络祭扫的方式寄托哀思。”

  说起注册网上纪念馆的原因,还有一段小故事:原来徐阿姨的母亲很会做菜,最拿手的是醉蟹。自母亲去世以后,徐阿姨就再也没吃过那熟悉的味道。直到有一回在饭店里,徐阿姨品尝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味道。“就像是母亲回来了,她在厨房剔蟹、倒酒、封罐的神情和动作占据我的脑海,久久挥之不去。”徐阿姨热泪盈眶,思念之情顿时满溢,回到家中,她为母亲建了这座网上纪念馆,她说这样就可以常看看母亲,“每当想起她的时候,不用等到清明冬至,平时也能寄托点点怀念与哀思。”

  此外,与焚香烧纸相比,网络祭扫对环境不造成任何负担,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祭扫方式。

  专家点睛:网络祭扫不失为应对当下祭扫困境的良方

  乔宽元指出,目前人们的祭扫主要面临两个困境:情怀的难以释放与祭扫活动的功能性退化。

  每逢清明、冬至,都面临着千军万马“齐扫墓”的景象。这当中有一部分远在他乡的亲人,虽然同样怀着最浓烈的情感,却因地理条件限制无法来到故人墓前,他们的情怀难以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墓地相对集中,人流几乎都涌向全市的44家经营性墓地,交通拥堵、人流聚集也成为城市治理中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当人们来到了墓园,真正用在祭扫上的时间却又十分短暂,不到20分钟整个祭奠过程就结束了。

  “一边是回不去的游子们的焦心,一边是回得去的人对于祭扫的简化处理”,乔宽元认为,程序的简化源于现如今祭扫功能的逐步退化。

  “古人的墓碑往往是土墓,每次上坟都需要拔草、垒土。而现在人们的墓用的都是石碑了,墓园也有专人负责绿化种植和清扫,因此古代‘扫’和‘护’的功能已经不存在了”,而更令乔宽元担心的是祭扫教育功能的流失,“古人祭扫,作为后代一定也会跟随前往,父母会为子孙讲述家族发生的故事。从目前来看,做得比较好的是台湾部分地区,他们依然保持着在墓前吟唱《戒子歌》的习俗。但是回望我们的一些家长们,有的因为忌讳不愿意让孩子进入墓园,有的则将‘扫墓’和‘踏青’等同起来,借着扫墓的机会带着孩子去周边一日游。”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应当丰富祥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就出现了如今颇为“纠结”的情况。如何改变?乔宽元认为,“互联网+祭扫”或许不失为一条出路。“网络祭扫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让祖辈的宝贵资料得以代代相传,有效地弥补了祭扫教化功能的缺失,也为文化的保存和弘扬提供途径;同时它也是对空间的无限延伸,让世界各地的亲友们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一同缅怀故人。”

  “一种更从容、更平和、饱含着深情与崇敬的祭扫方式,这是我们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互联网加以实现的。”

来源:上海观察

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服QQ:
  • 点击QQ交谈
  • 点击QQ交谈
转告
      转告至:
      手机版进入

  • 请在微信扫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