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 创建于2006年,大型网上纪念馆平台,绿色网上祭奠、网上扫墓

重温民间祭月拜月习俗 过一个风雅的中秋节

天堂网    2017/9/25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八月节、八月半、八月会、团圆节。”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介绍,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古时八月秋收时节要举行秋社,是丰收后酬谢土地神的。到魏晋时过中秋已经十分普遍,唐朝时中秋成为国家法定节日。至明清时更有人认为,此节与元旦同样重要。

  月神崇拜是起源

  “月神崇拜是中秋节形成的重要源头。”袁学骏说,最早敬月神只是在月圆之日,却不固定某月进行。“与太阳崇拜一样,属于一种自然崇拜,反映了古时人们对天地的敬畏。”

  古代有春社秋社活动,还有春天祭太阳、秋天祭月亮的礼制。“那时春分早上东门外祭日,秋分晚上西门外祭月。祭日时要筑高台,祭月时要挖坑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坛、坎,它们一高一凹,代表一阳一阴。”袁学骏介绍,祭祀日月是帝王们行使神权的象征性仪式,成为他们的政治专利。远古时祭月仪式是群体性的,部落首领或专门祭司主持,全体对月跪拜。到周朝时把祭月作为王室祀典规定下来,民间就没有资格祭月了。“秦朝时,都城有日月祠,是皇帝专门祀奉太阳、月亮的地方;明清时,北京有天坛地坛,也是帝王亲自祭拜日月的场所。”袁学骏说,原先日神月神都是自然崇拜的对象,后来把月神说成嫦娥,是把自然天体人格化了。

  “有人说,唐太宗规定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袁学骏说,在《唐书·太宗记》中的确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句。“那时,中秋节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结合了起来,充满了浪漫色彩,引发了人们玩月赏月的极大兴趣,文人咏月作品也丰富起来。”北宋徽宗时重新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到明清时,中秋与元旦已经齐名,有过小元旦之称,成为我国第二个大节。“清代时,中秋还要放假一天,将之与端午节和皇上生日、孔子诞辰一样对待。”

  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一个名字。但是关于她的“身世”,或许大家并不了解。“这位美妙女子的身份一再变化。”袁学骏介绍,《山海经》中说她是天帝的妻子,生出十二个月亮,即“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而《吕氏春秋》则说她是占月的尚仪。“后来,故事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生月、占月,变成了奔月,嫦娥也不再是天帝的后妃,而成为天帝手下射神羿的妻子,于是又产生了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的故事。”袁学骏为我们讲述了几个不同版本嫦娥奔月的传说。

  有的说羿是尧帝时人,擅长射箭,把天上十个太阳射掉九个,尧帝觉得必须剩下一个,才阻拦他不再射。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羿射九日时,天帝以为他吓唬一下就算了,因为儿子们很调皮。没想到羿一下子射死了这么多,便心疼了,打发羿两口子下到了凡间。也有的说羿射九日有丰功伟绩,遭到了其他天神的嫉妒,天帝疏远了他,把他贬到了人间。羿与嫦娥怀念天堂生活,羿就去昆仑山找西王母讨不死药,西王母同情羿与嫦娥就给了他两个药丸。他回来决定在夫妻结婚周年时再共享灵药,可以长生不老。嫦娥实在受不了人间之苦,觉得自己如此美貌,不但要长生还要回到天上,就趁丈夫出去打猎吞吃了药丸。没想到她马上身体失重,一会儿就双脚离地飘向天空,怎么也下不来了。上哪儿去呢?她觉得自己背弃了丈夫,天神们肯定看不起自己,就暂时到月亮广寒宫去安身。月宫里空无一人,她十分孤独,于是更加后悔,就慢慢变成了月精白蛤蟆。唐代李商隐的《嫦娥》诗中慨叹:“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一个故事说羿射九日之后被拥立为王。为王后不久,他刚愎自用,沉迷酒色,不体恤百姓,变得越来越凶残,人们敢怒不敢言。他要长生不老,就到昆仑山去盗取不死药,有的说派人去求得了仙药。百姓们听说了个个发起愁来,羿若不死苦难无边。妻子嫦娥知道了,不忍心看老百姓再受羿的压迫,就决定不能让他吃仙药,自己偷偷把药吃了,没想到一下子身轻如燕飞上了月宫。

  还有一个传说,国王后羿与嫦娥是夫妻,暴虐的丈夫找来长生不老药,嫦娥知道他若吃了药百姓将没法生存,就主动把药吃下去,飘上月宫成了月神,也叫太阴娘娘。

  另一种传说是,羿从昆仑找来不死药,一个小人蓬蒙来盗取,嫦娥就赶紧把药吞下,怕这个坏蛋吃了不死,百姓遭秧。吃了药后嫦娥便开始向上升,怎么也无法控制。羿打猎回来就追,但怎么也追不上。后来羿就每逢月圆时摆上妻子喜欢的鲜果遥祭她,这天就是八月十五,后来在民间形成八月十五祭月习俗。

  袁学骏说,民间还有与嫦娥相关的玉兔捣药、为人间送药送财和吴刚砍树等故事,“个个都优美生动,与嫦娥故事形成了我国月文化、中秋文化的核心部分。”

  赏月拜月成习俗

  自商周以来,神圣的祭月拜月活动渐渐发生了娱乐性的赏月倾向。“到汉朝时赏月的成分就比较明显了。”袁学骏说,进入隋唐之后,人们的天文知识更丰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对月亮这个天体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人们心目中的月神面纱渐渐消褪,对之欣赏、审美的心理进一步加重,天上的明月便成了大家欣赏的对象,皇家独自祭月的权威性便降低了。“于是,民间祭月赏月再也没有人干预了,有关的习俗便在民间兴盛起来。”

  “古代赏月时,人们饮酒、赋诗和弹唱。”袁学骏介绍,五代王仁裕在《开天天宝遗事》中记载,唐玄宗曾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进行“月饮”。在月光下,君臣共饮美酒,十分欢乐祥和。北宋东京节前街市上热闹非凡,店家和酒楼都重新装饰一新,牌楼扎绸挂彩。店铺里出售各种新鲜果品和精美食品,更少不了酒和月饼。一切显示得红红火火,吃月饼、饮美酒成为节日时尚,即使是穷人也要“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中秋赏月的习俗也使得赏月诗文等创作繁荣起来。据王颖《中秋节》一书中说全唐诗中有111首是歌咏中秋的诗作,提到此节的诗更多。宋代朱翌在《曲消旧闻》上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看来杜甫是中秋赋诗的第一人了。这位诗圣的确有《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袁学骏说,古时赏月中,也有制谜猜谜活动,成为人们节日的一项乐趣。南宋时,赏月与赏灯一起进行,灯上有月谜,制谜和猜谜都展示了古人的聪明智慧。

  除赏月外,中秋这天行拜月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袁学骏介绍,中秋之夜,一般人家是在庭院里摆上桌案,放上石榴、葡萄、雪梨、红枣、桃、栗子、西瓜,有的还搬出几盆花木放在桌上桌下,特别要把月宫码、月饼放在供品的中央,然后点蜡燃香,对天上月亮跪拜。“过去一些老人还会拜月歌,把祈祷的愿望编在歌中,主要是保佑一家平安健康。”之后,全家围桌而坐,乘着秋凉畅饮,还要把月饼、水果分给孩子们。“一家人在月光下吃喝谈笑,讲着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玉兔捣药的故事,也是温馨的人伦享受、民间的文化大餐。”

  “家庭主妇主持拜月活动很普遍。”袁学骏说,也因为月亮代表女性,历史上还有过只许女性拜月的习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花好月圆人团圆。面对月亮许愿是拜月时不可缺少的。“首先祈求全家平安团圆,其次是祈爱祈婚祈子祈寿及祈功名利禄。”袁学骏介绍,在广东潮州地区,人们叫月亮为月娘、阿娘,在拜月娘前把孩子的文具书本摆在香案上,祈盼月娘保佑他读书上进,成绩优秀。在少数民族中,中秋月下活动也很多。比如,苗族有跳月习俗,就是男女全家到山林空地上唱歌跳舞,青年们就乘机寻找心上人;湖南侗族有中秋晚上偷月亮菜的习俗,就是姑娘打着花伞和心上人结伴去摘瓜拔菜,不会被看成偷盗行为。“这是民间的求缘祈缘活动。古时还有月下老拴红绳的传说,在典籍中多有记载。”袁学骏说。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袁学骏看来,中秋节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团圆文化、和谐文化。现在人们离家渐远,中秋节拉近了家人们空间和情感上的距离,“我希望中秋节能使传统节日的真正含义得到回归。”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唐朝时就正式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2006年,中秋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这个团圆的节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为读者解读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老传统与文化习俗,以期在阖家团圆、品尝月饼甜香的同时,还能再吃出一些“文化味”来。

中秋祭月 

民间汉服爱好者祭月活动

中秋祭月 

民间汉服爱好者祭月仪式

 

附:

中秋祭月拜月礼仪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如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拜月由祭月而来,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道具

  1.祭桌或祭几一张。普通的小桌即可。

  2.草席若干条。行拜礼之用。普通草席。上可加软垫。

  3.香炉一盏,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炉。

  4.盘碟碗盏等祭品盛器若干。

  5.红烛两根。照明、烘托气氛及点香用。

  6.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只。酒杯亦可。

  7.祭品:月饼、猎取节日野味、糯米圆饼、饮酒、瓜果、毛豆、鸡冠花

  准备

  时间选择:

  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祭后分胙,饮宴、赏月。华夏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天气因素不是关键。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

  场地要求:

  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如遇到下雨,可以转移到船上、檐下或室内,但需打开门窗,面向月亮的方向而祭。

  具体人员:

  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一名赞礼,若干执事,其它人均为从祭。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集体祭月时,也从女性中选定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男子可以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或从事其它协助工作。

  服饰:

  祭月是要求相对宽松的祭礼,可不穿专门的汉服祭服。着适合秋季的汉服常服即可。推荐男子着深衣、袍衫、直身等,女子着深衣、褙子或襦裙。祭月前,需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的诚敬。

  物品:

  月光纸:可在网上搜索月光纸图片,打印出来。也可以自己画。

  祝文:祭月时向月亮读祝,可更好地表达诚敬。祭月祝文,精短优美为宜,四言、五言、七言诗等形式均可。祝文应用毛笔,工整地誊写在宣纸上

  具体:

  祭月祝文

    (墨涩)

  维庚寅年乙酉月乙亥日

  延陵汉魂 集聚南门

  拜月祈福 祝以文曰

  水浴清蟾 凝光悠悠

  点点稀星 叶影蒙蒙

  觳皱波纹 旷豁人意

  广寒瑶台 天上人间

  素娥淡伫 丹桂参差

  玉兔皎皎 银蟾倥侗

  汉家子女 正冠理裳

  觥筹交错 杯鼎珑璁

  烛光摇曳 香烟缕缕

  仰揖顾菟 禋祀弗忘

  霓裳当风 罗袖飞颺

  佑我中华 风调雨顺

  掬诚告奠 伏祈尚飨

  祀事既成 诚祈夜光嘉飨

  祭品的准备:祭品使用简单的月饼和水果即可。这些祭品是奉献给月神享用的祭品。

  1 中秋月饼:这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饼以自制为佳,并且宜做成较大的形状以方便众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饼时,应准备足够数量,以便祭后之“餕”。

  2 西瓜一盘:切成莲花状

  3 秋季时令水果若干盘:依各地情况酌定。

  祭月时所用的汉族礼仪行法

  正规的汉民族祭月仪式,不是站立,而是以民族传统的“经坐”坐于席上,拜时不是站立鞠躬,也不是双手合十(这都不是真正的民族礼仪),拜时,是行汉族正规的“拜礼”。连续拜两次时,称为“再拜之礼”。

  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今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再拜:连续行两次拜礼。即“拜-兴-拜-兴-平身”。

  仪程

  1. 沐浴更衣

  沐浴,穿上汉服。

  2.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3.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4.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读祝: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7.焚祝文及月光纸: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8.拜月

  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9.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餕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饮宴

  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中秋拜月 

中秋祭月示意图 

中秋祭月示意图

文章来源:孔孟之乡

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服QQ:
  • 点击QQ交谈
  • 点击QQ交谈
转告
      转告至:
      手机版进入

  • 请在微信扫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