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 创建于2006年,大型网上纪念馆平台,绿色网上祭奠、网上扫墓

吃粽子赛龙舟,过一个完美的端午节

天堂网    2017/5/18

端午节除了插艾蒿、挂菖蒲等习俗外,还有一直广为流传的食粽子和龙舟竞渡的习俗。虽然关于粽子的传说大多与屈原有关,但食粽子的习惯早已有之,它是端午避恶驱毒的夏令风俗之一,俗谚“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栱”,可见粽子是一种既可口应时,又标志季候转换的节令食物。而赛龙舟,发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时的一种娱乐性群体活动,后来才渐渐演变成端午重要的节俗之一。

粽子曾经叫“角黍”

据周处《风土记》记载:“端午日,以菰叶裹黏米栗枣,灰汁煮熟,谓之粽。”《荆楚岁时记》也说:“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可见早期的粽子是用菰叶包裹黏米,中间包上栗枣,再用浓浓的小灰汁煮熟。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显然自有一份象征意义,即取象“阴阳相包裹尚未分散”的意思。

屈原传说和端午食粽结合后,夏至食粽的防病避害也渐渐被纪念文化和美食文化所替代。到如今,纪念屈原成了关于粽子起源最为常见的解释,由此亦衍生出许多民俗事项。在汉代,有皇室赏赐百官粽子的习俗。到唐宋时期,不仅食粽纪念屈原的意义十分明显,而且它的社交、娱乐的意义也获得丰富和发展。

首先,粽子在品种和研制上不断翻新。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碱水粽。晋代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杂粽,即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

据《岁时杂记》的记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宋代王曾在《端午皇后阁子帖》中说:“争传九子粽,皇祚续千春。”元绛也说:“九子粘筒玉粽香,五丝萦臂宝符光。”这就表明在古代,粽子不仅形制好,而且品种多,五味俱全。

唐代,粽子用米已是“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朝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有芦苇叶包的粽子和竹叶包的粽子。

今天流行的艾香粽子、火腿粽子,仍然有古时的遗风余韵。

南北方粽子各有特色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各地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品种因各地风俗和习惯而异。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咸蛋粽、火腿粽等,造型则有三角形、四角形、锥子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南方多取竹叶、芭蕉叶缚粽,北方多以苇叶捆绑粽子。

食粽子的习俗,初起于南方而后流传至北方。粽子可谓南北中国人的美食。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食品。吃粽子作为一种制度在唐宋时代就被固定下来。明代陆容在他的《菽园杂记》中说:“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可见,朝廷对端午节吃粽子之事非常重视,并在每年端午节时,于午门外向百官赐粽。其实,朝廷重视的只是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和仪式,民间社会看重的则是粽子的制作和吃法。

南北方对粽子各有不同的做法和吃法。北方人多用糯米或白米,佐以红枣或豆沙,拌在一起,用芦苇叶相裹,在水中煮熟,去掉裹叶,然后加入白糖,或蘸以蜂蜜,即可食用。南方主要以糯米,佐料则有红枣、豆沙、绿豆、火腿、鲜肉、咸蛋等,多以竹叶或芭蕉叶裹之。南方粽以广式粽和苏式粽为代表,而闽南粽、宁波粽、嘉兴粽也各有特点。北方粽以北京粽子为代表,其个头大且多为斜四角形。

再次,吃粽子不仅形成了一种习俗,而且也成了一种文化。粽子从南方传到北方,从古代传到今天,人们越吃越有滋味,越吃越有深意。粽子作为祭祀品,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深切思念;粽子作为食品,又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屈原、介子推、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等的特殊意义。当粽子作为馈赠品的时候,蕴含着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当它作为朝廷的赏赐品,赐给群臣时,受赐者不仅对朝廷和皇帝感恩戴德,而且还备感无上荣光。

人们常说一粽尝来千古事,而千古之事,却裹在那个曾叫角黍的粽子里。千百年来,粽子作为端午节的食品,一直被人们喜爱着,维护着,成为端午节的一种特殊标志,端午节因此又有了粽子节的别名。

龙舟节,争竞者的战歌

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南方水乡人来说,五月初五赛龙舟,既是技术与体能的较量,又是集体活动和群众娱乐的呈现;既有上古祭祀活动的遗风,又有顺应自然、刚健有为、团结向上的旨趣。

龙舟竞渡也许与中国人的龙图腾崇拜有关,但关于屈原的传说似乎更令人着迷。在江苏的苏州一带,人们举办龙舟赛,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在吴越一些地方,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当年训练水师;而在浙江上虞一带,则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江浙某些地区,甚至还有纪念女革命家秋瑾的意味。

其实,龙舟赛的历史更加悠久,原始社会末期,它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时的一种带有娱乐性的群体活动。闻一多先生就认为端午是纪念龙的节日,因为《穆天子传》称:“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因其既有祭祀的意义,又有民众娱乐的作用,后来端午赛龙舟不仅被宫廷采用,成为内廷节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作为端午重要的节俗被民间社会所接受。

在民间,龙舟竞渡,既有向龙王祈求风调雨顺的期待,又与民众在平淡生活中渴望宣泄,渴望激情的社会心理相融合。每当那种群声齐噪、群手合力的竞渡场面出现时,河岸或江面上早已是人如蚁聚。人们并肩接踵,涌砌如墙,喧呼号喊,全心投入其中。历代官府屡屡禁止,但龙舟竞渡的习俗千百年来一直流行而“不能革”。

唐代有一个叫张建封的人,用诗歌记录了他所见赛龙舟的场景: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五月初五端午节,明媚的阳光,鲜活的杨花,啼晓的飞鹰,红旗导引的使者,两岸的罗衣盈香和奋力追赶的龙舟,可谓美不胜收。诗人用传神妙笔,把江南水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江南的赛龙舟就是这样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它不仅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交往,甚至还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赛场。

龙舟竞渡,讲究的不是排场而是规制和习俗

本来是为了在阴阳转换的季节点,通过龙舟竞渡来激发人们的力量,调动人们的情绪,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抗御疾病的能力,结果却在不断的演化中丰富了龙舟赛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人们在欢度端午节时的精神境界。龙舟竞渡,其竞与争显然是节俗中的核心内容。

龙船的形制在不断改进中有了相对固定的要求。不过,龙船的形制各地仍然有大小、装饰等方面的不同,并非都是如此华贵艳丽。而且,民间的龙船形制更多的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追求的不是龙船的豪华,而是竞渡时的精彩;讲究的不是龙船竞渡时的排场和气派,而是竞渡时的规制和习俗。明代诗人边贡曾吟诗记事抒怀: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另一位诗人陈子龙则给我们描述了端午节时吴越地区独特的节日风景: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舴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龙舟赛从最早的避瘟与追悼到如今的竞技与娱乐,从最早简单的木兰舟到后来的龙船,其内容和形式,性质和特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始终代代相沿,并形成了具有宗教性、纪念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文化节——龙舟节。

端午节之所以在中国被称为“诗歌节”、“粽子节”和“龙舟节”,这既是历史和人文积淀的特殊产物,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服QQ:
  • 点击QQ交谈
  • 点击QQ交谈
转告
      转告至:
      手机版进入

  • 请在微信扫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