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万一教授生平
万一(1909~1968),男,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出生于普通劳动者家庭,早年虽穷困不失其志,发奋苦读,193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就读于意大利都灵工学院航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1937年留学毕业回国后,先后任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学术教官,浙江大学航空系、南京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万一教授一身正气,淡泊名利,作风严谨,发奋忘我,抱定航空救国的崇高理想,奋斗终生。掌握英、德、意、俄等多种语言,紧追当时航空发展的学术前沿,引进介绍大量国外航空资料和设备,并在掌握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诸多新思想,为我国早期航空教育发展,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文革”中,深受迫害致死,终年59岁。
万一先生1909年出生,这一时期中国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一个穷苦家庭的男孩,成长为一名航空专家,中间的路该有多么艰辛漫长。少年万一,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力挣扎,没有钱买书,就借书、抄书,每张纸顶天立地、正反两面用。早年的艰难不仅没有压倒他,反而在他心中形成了同情劳苦大众,为改变贫穷而奋斗的情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这首诗伴随、激励了他的少年、青年、乃至整个人生。
艰难的时代磨练了他的意志,同时也催生了他航空救国的崇高理想。20世纪初,飞机刚刚诞生就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展示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也点燃了不少有志青年的蓝天情、航空梦。我国航空事业起步早,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裹足不前,在设计、材料、动力等方面大大落后于美、俄、日、德等国。孙中山先生曾多次提到“航空救国”的伟大设想,在他草拟的《十年国防计划》书稿中共列出63个要点,涉及航空的就有9条。万一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到自己的航空梦,看到航空工业在满目苍夷的祖国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外发展的巨大差距,这些促使他形成了“航空救国”的伟大理想。一诺千金不回头,这一理想成为他终生奋斗的目标,千难万险,矢志不移。
1937年万一先生学成回国后,分配到中央航空学校担任学术教官。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到广西,战乱中与学校失去联系,流落到贵州省贵阳市,经同学介绍受聘于当时内迁到贵州的浙江大学机械系任教。流浪中到处是战火、灾民、死亡。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日本空军,中国的航空力量微不足道。这些不断刺痛着满怀航空救国激情的青年学者的心。在浙大任教期间,万一老师和范绪箕老师一起,向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申请成立航空系。航空系成立后范绪箕为系主任,万一先生是第一任教授。当时经费十分困难,人才、设备奇缺,在这样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了专业发展急需的资料、实验室基本建设。尤其是在无参考样板的条件下,他主持设计、参与组织施工,建成了浙江大学3英尺低速风洞,这座风洞在航空系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风洞后来随院系调整时迁出,继续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1946年,浙江大学迁回浙江省杭州市。回迁途中,路上乘坐的是烧木炭的、不断抛锚的汽车,经千难万险,似唐僧西天取经。抗战虽结束,百废待兴。这种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办航空专业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可想而知。
1947年全国性的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开始后,国民党当局对各地学生民主运动实行高压政策,加紧制造白色恐怖。万一教授同情革命学生,痛恶当时的贪污腐化之风,积极投入到反饥饿、反迫害斗争中。在解放前夕浙江大学的护校运动中,他坚决留在杭州不跟国民党逃到台湾。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万一教授响应党的号召,到南京刚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七系任教。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整体搬迁到陕西省西安市,改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安航空学院和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他先后任航空发动系机械制造组组长,703教研室主任。万一教授根据当时的教学急需,他放弃了教了很多年的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创建了公差和技术测量实验室(707教研室)。教研室成立初期既无专业教材及相关资料积累,又无相应的教学实验设备,万一教授带领大家引进、组装设备,翻译国外的最新科研成果,编写教材,开新课,顺利完成了新的实验和教学任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短短数年间,教学、研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这为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
万一教授长期紧张的教学科研工作,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一个人的航天救国理想,演变为全家人的航天梦。他爱人默默承担了全部家务,还经常帮助他誊写、刻印翻译的资料和新编的教材。很多年以后,他们的子女仍然能回忆起母亲帮助父亲整理译稿和教材的情景。印象最深的是高度近视的母亲,把蜡纸放在钢板上,弓着身子刻字,再印成小册子供学生们使用。
航空专业的长期训练,养成了万一教授一丝不苟、特点鲜明的工作作风,对教学研究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他非常讨厌一些浮夸子弟,但是对家庭困难、学习认真的学生爱护有加,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过节。他工作中严肃认真,生活中不失风趣幽默,能自拉自唱京剧。他告诉大家,在高亢、流畅的京剧西皮曲调中,仿佛看到了飞机在雄浑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这种情感只有一个抱定航空梦想,百折不挠的人才能体会到。
这些回忆远远不能还原万一教授为航空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和突出贡献。“文革”中,被二次抄家,他的学术资料丢失殆尽。
1966年“文革”开始到1968年,造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万一教授隔离审查,污蔑他是反动学术权威,审查期间天天打扫厕所,百般凌辱、殴打。夏天让他在脖子上挂着很重的牌子(牌子上写着侮辱人格的字样),戴着博士帽,穿着很厚的毛料西装,站在随意摞起来的课桌面上暴晒。从桌子上晕倒摔下后,血流满面,没人敢去搀扶。他苏醒后头肿的像皮球一样,自己去医院,面部缝了5针。万一教授被毒打身亡后,造反派在家属不在场的情况下匆匆把尸体火化,然后通知家人销户。家人不但没有见他最后一面,就连骨灰也不知去向,至今万一教授的墓中只有他生前用过的一个烟斗和一副眼镜。万一教授死后,家人也被赶出学校。
万一教授用他的勤奋、才智做出了无愧于时代重托、无愧于民族希望的贡献。他爱国、忘我、严谨、勤奋的科学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今天国家航空事业腾飞继续努力奋斗。
证件照 赴意大利留学途中邮轮上 1963年摄于西工大校园
孙中山“航空救国”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