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炎革命烈士简介
陈铭炎生于一九一一年(辛亥),是广西合浦县曲樟乡豪沃村人,陈念八郎之十八代孙,陈胡公之一百零九代孙,其天生双目双瞳孔,聪慧过人。
铭炎一九二六年秋入读广东省立廉州中学校高中;一九二九年秋入读国立中山大学预科;一九三零年秋转读正科政治法律社会系;一九三三年夏毕业后获学士学位。铭炎在原国立中山大学读书时,该校邹鲁校长(当时兼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获悉铭炎写文章功底扎实,即时要铭炎在邹办公室当庭写篇名题为“唐韩文忠公论”,铭炎即以(仿王勃写腾王阁序)四六字并文词句,所写句文不改、修、补,一气呵成,邹阅后大加赞赏,逢人便赞扬铭炎才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时广东军阀陈济棠获悉后想重用铭炎,在省内百余县里任铭炎挑一个县当县长,但都被铭炎婉言谢绝。并言,我先祖陈星阶是满清时五品廪贡生。当朝皇帝要他在廉州府或到广东省府当官都一概拒绝,一心只想办书院教书育人,铭炎遵祖训想当个教书先生。当时的中共周恩来获悉此事,即派人调查,得知铭炎是时任广东省主席陈铭枢的族弟之后,是国立中山大学政治法律社会系学士生,密派中山社会系中共地下党员龚教授负责培养,铭炎
1
于一九三一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三零年秋,铭炎在广州读书期间,倡导发起募捐,成立了“合浦学会”,学会都是由进步学生组成,铭炎当董事长。“学会”里铭炎创办《浦潮》刊物,并任主编,把在广州求学的合、钦、灵、防四县学生组织起来,学习新文化思想。利用创办的《浦潮》刊物,以“两炎”笔名,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汉奸的罪行。一九三三年铭炎毕业时,还以中大的名誉组织并参加学生会示威游行活动,在《浦潮》刊物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当局杀害革命志士和学生的罪行,后遭到国民党通缉、被逼从广州到了香港找党地下组织。一九三三年底华南分局派铭炎到东莞县任东莞县委书记,以做糖生意掩护身份搞地下工作,当地群众都称他为“糖老板”。
陈铭炎生前曾任中共东莞县委书记;东江特委;东江南岸地委组织部长;中共东江前线特委书记;中共惠阳中心县委书记等要职。
陈铭炎生前为党和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与战友们策划组织成立东宝游击队。一九三七年为了抗日,又扩大成立了惠东宝抗日游击队,当时中共华南分局又批准成立东江特派委员会,尹林平任书记,陈铭炎任组织特委。一九四四年东江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陈铭炎任前线书记,并担任惠阳中心县委书记。
2
陈铭炎对党和革命贡献有 :第一、中央红军长征后,华南党组织基本上已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在白色恐怖统治下,铭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千方百计寻找党的地下组织,设立地下电台,经艰苦努力,最终与党中央联系上,受到中共华南局和中央的赞扬。第二、为后来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江纵队打下牢固的武装基础,铭炎在这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质疑的。后编入第四野战军两广纵队,渡长江解放南京,解放广州,和解放海南岛都离不开铭炎生存时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第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占了香港,铭炎受命于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以东江纵队特委身份,和战友们策划、组织营救滞留在香港的大批文学家和知名爱国人士。这批人当中有巴金、矛盾、韬奋等数十位国宝被护送返回东莞宝安,后转广西桂林,再护送到延安根据地,铭炎受到延安电贺肯定了他的功劳。第四、一九四三年铭炎任惠阳中心县委书记时,东莞县240多人中多数人对革命失去了信心,当逃兵,脱离党组织,出国外,剩下无几。铭炎看到当时问题的严重性,在危急中挺身而出,赶回宝安县开始整党,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挽救东莞县委党组织。
陈铭炎烈士生前为党,为革命所作的贡献,受到党中央,东江纵队党委的肯定并编入了东江纵队党史。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也就是日本天王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晚十时,连夜带两名交通员前往东莞,想尽快将这一
3
胜利喜讯传达给东莞党组织。在途中,经过清溪三峰岭时,碰到刚起义过来的部队,交通员不知底细与对方交火,陈铭炎不幸中弹遇难,牺牲时年仅三十四岁。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中共广东区委正式决定成立江南地委,任命陈铭炎为江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当时未知陈铭炎已牺牲)。
二0-0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