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怀念父亲胡少洲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胡少洲
1909-12-08 ~ 1997-07-04
 
到访:11025  墓地祭奠:206   留言:7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清明追思:父亲留给我的宝贵遗产
白云生处  2020/4/1 21:21:00  浏览:171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今年是我的父亲诞辰一百周年。他老人家生于1909年10月26日,去世已近十二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记忆,渐渐地从怀念父子之情,转向精神的追思。老实说,父亲生前虽然在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二十几年,但处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工资只有几十元,加之家里一度老弱病残,全靠他一人供养,生活极其拮据,根本不能为我们留下什么物质的遗产。1997年7月4日父亲不幸病逝,我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仅仅从箱子里发现2000元的现钞,那是给病残的母亲留下的。我猜想,这可能是他涨了退休金后,才积攒下来的。因为父亲的收入,从来都是入不敷出,更不要说攒钱了。
    没有什么财富可以继承,反而少了许多物欲和利益之争。在父亲离开我们后的日子里,我每每一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感到,一生清贫的父亲,的确给我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那是用金钱无法买到的精神遗产。它是通过父亲的身传言教和潜移默化,让我终生受益的,并融入我的性格,成为我的本色。
    诚实率真做人。这是父亲留给我的立人根本。还记得我小时候,父亲不怕我做错什么,就怕我说谎。为了纠正我因怯懦怕挨打而说谎的性子,我没少挨父亲的打。渐渐的,我长大了,懂事了,不说谎也成为我的习惯,成为我最突出的人格。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我才比较顺利生活了大半辈子,虽多次转换工作单位,地位、工作和待遇不断趋好,但总被同事们所推崇和认可。父亲是个善良的人,最难得的是,在自己家庭极度困难的时候,还常常捐赠粮票、衣服等,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亲戚和朋友。他的善良,无形中影响着后辈。我一直来,就非常同情穷人,从不欺负地位卑贱的人,甚至敢于反抗凌弱者。父亲还是个率真的人。因为耿直,敢于直言,在他身上常常洋溢着一股正气。文革中,还是孩提的我,就亲眼目睹过一次父亲大义凛然喝退造反者暴力围攻“走资派”的场面,让我终生回味无穷。现在的我,或多或少也有点率真。有同事在酒后向我吐真言,说我有时吃了嘴巴上的亏,言下之意是告诉我说话太直。不过,对同事的提醒,我得要认真听取,直言也需要讲究方法。我其实早已自知之明这个“弱点”,只是本性难移罢了。这也许是父亲的遗传所致。我幸运自己有这个遗传,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很多人已被世俗的风尘淹没了自己的轮廓。我宁愿坚守自己的信仰,崇尚无欲则刚,不卑不亢地生活,也不愿逆来顺受,做八面玲珑的哈巴狗和随风摇摆的墙头草。
    踏踏实实做事。这是父亲留给我的立业根基。父亲从小没读过书,生前只是一名普通的炊事员。在万恶的旧社会,为了生存,他给资本家背过盐,被国民党抓过壮丁,给地主种过田,后来又远离家乡贵州毕节,来到异乡湖北宜都。每走一步路,父亲都是凭着踏踏实实做事获取别人信任的。正是有了这种信任,他总是能在走投无路时,得到朋友的推荐,找到新的谋生门路。解放后,因父亲会做一手好饭好菜,又从不以“大师傅”自居,大事小事都做得来,有一人抵几人之能力,才经人介绍到县税务局“烧火”,后又被推举到当时省直管的有苏联专家援助的红茶厂工作。即使是老了,父亲仍是兢兢业业工作。我十五岁那年,因文革闲在家里,父亲经单位同意让我到厨房做事。洗菜切菜,淘米揉面,样样都让我学着干,甚至把拌煤管火这种经验性很强的事也让我做。那时厨房用的煤含硫多,起火慢,必须兑黄土才能燃烧好。兑土可是有讲究的,兑少了火就拉稀,兑多了火会结瘤。厨房蒸饭的灶很特别,上面是围绕一口大铁锅,用砖和水泥砌成的封闭式的大蒸笼,下面是炉子,炉门在外面。炉堂里每天是不熄火的,晚上下班时要用长长的铁钎和钩子,伸进炉子掏空煤渣,再用一细长的小铁锹,将拌好土的煤送入炉堂“封火”,只留一小孔出气。这可是个费劲的活儿,我只能哈着腰,用瘦弱的手臂端起铁锹操作。次日凌晨六时许起床到厨房,首先要掀开炉子里的封煤,关上炉门,让烟筒抽风助燃。如果靠每天早上生火,就来不及了,会影响早上开饭时间,耽误职工上班。我刚刚学会“封火”时,老怕晚上会熄火,时常半夜起来看炉子的火熄了没有。因为我记住了父亲说的话,人忙不如火忙,要是火不起来或熄了,人再忙也是干着急。我幸运自己居然没失误过。回想起来,我就是从少年起,在父亲的开导下,一点一滴培养出工作责任心的。后来我成为知青,当了工人,再后来成为公务员,每取得一点成绩,无不得益于我有一个较强的责任心。曾经有同事说我是“工作狂”,是“傻子”,可我明白我的工作是靠老老实实干来的,不是靠人际关系谋求的。面对来之不易的饭碗,我那敢有半点的懈怠。我不善于说阿谀奉承之话,脸皮很薄,不惹事生非,喜好安静而认真地做事,生怕因自己的过错,给工作带来什么不利。正是这种“危机”心理,成全了我的今天,让我活得无怨无悔。
    乐观向上处世。这是父亲留给我的生活动力。他老人家虽然一生贫寒,且早年历经坎坷,但他从不埋怨命运,从不向困难低头。至今,父亲的爽朗笑容,风趣语言,生活乐趣,仍历历在目。生前他会吹萧,打花牌搓牌,下得一手好象棋,还喜好喝酒抽烟,从没让“愁”字挂在脸上。他身板硬朗,粗衣淡饭,闲暇时常常徒步几十里不知累,与亲戚朋友喝酒聊天,谈古论今,其乐融融,一直快快乐乐活到88岁。他想说就说,想笑就笑,一吐为快,毫无忌讳和隐晦之心,亲戚和朋友们都喜欢与他交往。父亲虽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却毫无守旧意识,从不信鬼神,满脑子的移风易俗。他经常关心国家大事,喜欢听收音机,或者看看报纸,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生前不只一次地嘱咐我,人死如灯灭,他死后就火葬。我为我有这样一个豁达开放,把生死看得如此淡然的父亲,感到由衷地欣慰和骄傲。父亲是个极其平凡的人,平凡的让人觉得只是一介伙夫,一个街坊邻居的老头。但在我心里,父亲是我的天,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汉子。正是有了父亲的乐观向上,我才有了一颗平常心,一种活着就是幸福的满足感。我所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而是精神的享受,这便造就了我的勤学多思,修身养性,独立独行,深居简出,不畏强势,强化了我对名利的淡然,在异境中的不气馁,待人处世的卑谦,不拘于世俗的风气,坚持走自己的路。
    孩子是父亲的影子。父亲虽然清清白白地走了,可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没有丢。2007年的年初,我和兄弟出资修缮了父亲的墓地,为他老人家立了一块墓碑。那上面赫然刻着我为父亲撰写的挽联:背井离乡劳终生,耿直开朗德长存。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会因此感到欣慰的。他老人家留下的精神,一定经得起风吹雨打,永世不会磨灭。
                               (作于2009年清明节)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