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怀念父亲胡少洲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胡少洲
1909-12-08 ~ 1997-07-04
 
到访:11013  墓地祭奠:206   留言:7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姓名:胡少洲
出生:1909-12-08
逝世:1997-07-04
祖籍:贵州毕节
宗教:无
职业:职工

    父亲胡少洲,生于公元1909年12月8日,即清宣统元年农历己酉(鸡)年十月廿六,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县(今为市)高山乡沙地村园山头(原地名马家湾,现属清水铺镇)。其家族属世代农民。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武汉大会战”之际,一日父亲随商队运盐,行至川黔交界之地古蔺途中,突遭湖北国民党军队拉壮丁(俗称拉飞丁)。父亲随百余壮丁,被绳子一个连一个地捆绑着,千里迢迢,一路跋涉被押往湖北,后被编入沙市师管区某国民党军运输连。
    父亲被迫参加国军,实际是当挑夫。那时湖北潜江战事正紧。一个漆黑的秋夜,父亲随部队挑着一担子弹送往抗日前线,还没到达目的地,就遇见前线国军纷纷溃逃下来。一问才知,日寇已突破防线,国民党军全线溃退。兵败如山倒。从来未上过战场的父亲,赶紧搁下担子,随溃逃人马向南逃命。远离战场后,父亲才发现身上长布衫的衣角,被子弹穿了洞。是夜,父亲一路狂奔逃至长江边,然后渡江逃至江南的宜都境内。从此,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父亲流落宜都后,举目无亲,起初只能凭力气在地处偏远山区的聂家河拖溪胡家花园一带,帮当地胡姓地主打短工种田度日。后经人介绍,到因躲避日寇侵略逃至山区的国立县中清江中学做勤杂工,为学校走村串户,到学生家收取粮食以充作学杂费。
    日寇退却后,父亲离开学校到县城谋生。由于贫穷和身处异乡,父亲过了而立之年才经人介绍与马氏结婚。婚后生育一对儿女,儿子在6岁时因病不幸夭折。不知何原因,后来马氏带着幼小女儿跟着一个姓毛的男人走了。父亲从此又孤身一人。解放前夕,父亲被国民党军抓过夫,曾在草埠湖开过荒,一直靠帮工维系生计。
    1949年宜都解放时,父亲主要靠帮人挑水、烧火做饭生存。解放军刚进城时,县城人都害怕,不少居民还关门闭户,不敢上街。可父亲胆大,照样天天下河挑水。见父亲是个穷苦人,解放军继续向南开拔时,曾派人邀请父亲随部队南下。结果被父亲婉言谢绝。
     解放之初,父亲先后在县政府、县税务局挑过水、做过伙夫。1951年3月,在县税务局做临时伙夫的父亲,经人推荐到宜都红茶厂任炊事员。从此父亲正式参加工作,获得了新生。后来,经同在红茶厂当炊事员、后为我姨婆的侄儿介绍,父亲与母亲相识并结婚。
     父亲一生虽然经历坎坷,但最终获得稳定工作和家庭。1958年7月,父亲被抽调到枝江钢铁厂(厂址在枝城镇原县磷肥厂)任炊事员。1959年调至宜昌地区福利教养院任炊事员(现为市传染病医院所在地),后福利教养院改称疗养院。1965年9月宜都县孤儿院迁至陈家祠堂,疗养院迁往宜昌市后,继续留在孤儿院任炊事员。1970年孤儿院(又称儿童教养院)撤销。1971年5月调至火葬厂工作,当年因县委在陈家祠堂办学习班,举家迁往地处姚家店水库旁的县火葬厂居住。一年后,又举家返回陈家祠堂居住。1972年后先后在宜都县卫校、血防医院工作。1974年10月属县民政局火葬厂职工正式退休。    
    1997年7月4日,即农历五月三十凌晨3时18分,父亲病逝于陆城西正街75号住所,逝世时“撞四七”,享年88岁,火化后骨灰装入骨灰盒,再放入灵柩土葬于姚家店乡过路滩村我姨妈自留山坡。
     父亲虽然一生贫寒,历经坎坷,但从不埋怨命运,从不向困难低头。他那爽朗笑容,风趣语言,生活乐趣,始终留在我的脑际。生前父亲会吹竹萧,打花牌搓牌,下象棋,还喜好喝酒抽烟,从没让“愁”字挂在脸上。他身板硬朗,粗衣淡饭,闲暇时常常徒步几十里不知累,与亲戚朋友喝酒聊天,谈古论今,其乐融融,一直快快乐乐活到88岁。他想说就说,想笑就笑,一吐为快,毫无忌讳和隐晦之心,亲戚和朋友们都喜欢与他交往。父亲虽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却毫无守旧意识,从不信鬼神,满脑子的移风易俗。他经常关心国家大事,喜欢听收音机,或者看看报纸,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生前不只一次地嘱咐我,人死如灯灭,他死后就火葬。
    我为我有这样一个乐观豁达、把生死看得如此淡然的父亲,感到由衷地欣慰和骄傲。
    孩子是父亲的影子。正是有了父亲的这种熏陶,我才有了一颗平常心,一种活着就是幸福的满足感。我所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而是精神的享受。这便造就了我的勤学多思,修身养性,谨慎卑谦,直率真诚,清心寡欲,不畏强势,不卑不亢,心存感恩。这使得我,身处贫穷时,很有骨气;遭遇异境时,决不放弃;面对名利时,看得淡定;受困世俗时,超然处之。
    父亲虽然清清白白地走了,可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没有丢。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会因此感到欣慰的。他老人家留下的精神,一定经得起风吹雨打,永世不会磨灭。这是我们及后来人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祭奠。
                                                 长子胡新建撰文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