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慈母秀英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慈母秀英
1946-04-08 ~ 2012-01-02
 
到访:15068  祭奠留言:291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姓名:慈母秀英
出生:1946-04-08
逝世:2012-01-02
祖籍:庆阳
宗教:佛教
职业:农民

我的妈妈

当我拿起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仙逝已逾半月。常常不自主地拿起电话,拨那熟悉的号码,却不得不悲哀地放下,再也听不到母亲那愉快而又中气十足的说话声了。那曾是我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无论是在烦心的时候,或者只是无聊,无事可做的时候,拿起电话,问候一下母亲,问问当地的天气,家人的生活,乡间的家长里短,总觉得就像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回到了家乡,无比的享受和愉悦。但是这一切都在2012年的1月2日划上了终止符!
人生总有终点,就像旅途也总有终点一样。但我从没想过母亲会死,或者我从不愿面对这样的现实,从没想过没有母亲我该怎么面对?虽然已经年近不惑,但有母亲在就觉得自己还小,还不必考虑人生的那些大事!突然之间却不得不面对,忽然觉得自己好孤独,自己成了没有妈的孩子,再没有比这更让人悲伤的事了!
永远记得母亲的遗容,就那么安详地躺在那里,像睡着了一样,但却再也醒不来,再也叫不响,再也不能和我们快快乐乐地坐在一起聊天了。我哭不出来,虽然很悲伤,还有愤怒和无助,却哭不出来。但我知道我的伤在心里,就在那里有很深的裂痕,或许永远无法修复了!
就快过年了,到处都是喜洋洋的景象,到处都能听到回家或即将回家的电话问候。这却是我最怕听到的话语,因为再也没有妈妈召唤我回家过年了!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每到寒假,大概是自己最心焦的时候。因为春运的关系,很难买到票。但这时却最急着回家,因为回家就能见到妈妈,回家就能团圆!即使买到一张站票,也是很幸福的。大学四年,经常是在寒假从南京站到郑州,虽然艰苦,却是无比幸福的!
是妈妈叫我懂得家的重要,是妈妈教育我要重视家人!妈妈经常教育我们的一句口头禅是"把人看重些,把财看淡些!""人比财重要"。所以,虽然自幼家贫,生活艰苦,却不妨碍我享受人生的乐趣,妈妈总能在艰苦的环境里为我们营造幸福温暖,带来欢笑。虽然每年冬天,我们都要经受妈妈生病、甚至喘不上气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但妈妈自己却是极其乐观的。她是病人,却反过来安慰我们,经常对比别人或者自己更艰难的过去,说,"看看吧,其实现在没什么,你们不用担心。老毛病了,就这样,挨挨就过去了。"妈妈的乐观不仅表现在对抗病魔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家生活艰苦,妈妈却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直到现在妈妈修建新庄子的事,仍在村里,在亲戚朋友圈子里被传诵。
我的老家在陇东黄土高原,以前条件艰苦,大家都住地坑院,住窑洞。地坑院实际就是在平地里向下挖一个很大的大坑,再在崖壁上往里挖窑洞。因为盖房子,砖头、木头都要钱,挖窑洞却只要力气就行。所以,地坑院是改革开放前陇东黄土高原居民的主要居住形态。我们家三代贫农,爸爸又是长子,很早就和爷爷分家另过。爷爷带着叔叔全家搬到新地坑院,我家就留在老地坑院里,守着三只破窑洞过。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家里就妈妈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拖着有病的身体料理家务。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妈妈不仅不气leI,不埋怨,反而争气要比别人过得更好。三只破窑洞没多久,有一只就塌掉了,土块堆的到处都是。爱整齐爱干净的妈妈,哪能忍受这样的环境。白天,她要出工,在生产队拿工分。晚上回到家,哄我们姊妹睡着了,就一个人顶着星星月亮,硬是用这些土块在院子里垒出了一个四四方方平平整整的土台子,还美其名曰"修梯田"。梯田修好了,妈妈就在上面种上好吃的酸枣树,种上各色蔬菜,既整修了环境,又利用了空间,顺带还能喂喂我们的馋嘴巴。
妈妈不仅勤劳而且勇敢!合作社的时候,爸爸在外上班,家里劳力缺。妈妈要照顾尚不足一岁的我,难免有时出工比较晚。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请假在家照顾我。大队支书是个左派积极分子,正重点抓出勤率。妈妈的事让他很恼火,决心把妈妈树立成反面典型加以批判。晚上,他通知全大队开会,要在会上批判妈妈。妈妈早有思想准备,她就像护犊子的老虎,丝毫不胆怯于敌人的威胁!穿上棉大衣,在几百人的大会上和大队支书创枪舌剑,毫不畏惧、毫不退缩!妈妈说她已经做好了挨绑的准备(那个年代公民的权利并无有力的保障)。拼到最后,大队支书理屈词穷,批斗会变成了反批斗会,只好涨红了脸,匆匆收场。妈妈也一战成名,捍卫了自己的权利,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尊敬。
窑洞虽然冬暖夏凉,但地坑院夏季易淹水,而且沃好的农家肥要一担一担担上去,打好的粮食要一担一担担下来放在窑里,总是无端地增加工作量,对我们劳力紧缺的家而言,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是妈妈最先想到要在平地里盖一处新庄院,不仅自己住的舒适敞亮,日后留给儿子也是个好产业。虽然那时要啥没啥,但妈妈就是敢想敢干。先到生产队去批庄基地,那时刚刚包产到户,队里修庄院的人屈指可数,队干部说根据上面政策,不能批。没办法,妈妈就让爸爸去请个阴阳,在自己的崖背上和自留地里选个好庄基。 庄基选好,说干就干。妈妈走了趟舅舅家,请来舅舅和表兄帮忙,画好线,拉好土,绑好椽,唱起号子,先夯起了土院墙。妈妈则支起了锅,烧起了火,当好后勤总管,兼着还要做盖庄院的总指挥。
那时刚包产到户,家家粮食紧缺。修庄院要请人,要吃饭,粮食必须准备充足。多少人盯着看,准备看我们的笑话。可妈妈不急不慌,从容地从自己粮屯里拿出两口袋小麦。奶奶吃了一惊,她家里有爷爷叔叔几个壮劳力,挣的公分、分的口粮远比我家多得多,还年年不够吃,妈妈一个弱女子,带着三个娃娃怎么还能攒下这么些粮食。她那里知道,勤俭持家一直是妈妈的传统和本分,那些粮食是妈妈省吃俭用,从收割过的麦田里、从打碾过的场底子里、从扬过掠过的麦糠里一粒一粒捡出来的。通过妈妈的亲身实践,我们也真正懂得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就是靠着这种勤俭,妈妈愣是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在自己的崖背上修出了一所新庄院,并拼着这股子劲,实现了第一个在全队盖起来新砖瓦房,第一个在全队买了彩色电视机。
妈妈虽然勤俭,但是却绝不贪财、恋财。她时常告诫我们"钱是人身上的一层垢痂(脏东西)""人比财重要",她自己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平常做个针线,蒸个花馍,她都惦记着身边的"可怜人",日子天天好转,我们穿过用过的东西,凡能用的,她都整理干净,分送给身边的可怜人。帮助过我们的人,她更是不敢忘。她常说"你姥爷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家帮过咱,咱就要记恩,要还人家的恩情"。她这一辈子,最怕的就是欠人家的,不管是钱还是情,能还的一定早还,能多还的绝不少还!所以,妈妈这一辈子是受人爱戴的,无论走到那里,总有人前呼后拥的围着她,家长里短地说个没完。妈妈这一辈子也是热闹的,走到那里都是欢声笑语,再大的忧愁,再大的困难都难不倒她。妈妈这一辈子也是幸福的,丈夫是爱她的,亲戚朋友是喜欢她的,儿女是孝顺她的。
日子虽然紧巴巴,但妈妈总能发挥她的聪明才智,将一切可能利用起来的,包括别人眼里的废料,利用起来。我们身上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外套,仔细一看,会发现是用别人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拼成各色美丽的图案做成的,要不就是大人穿破的外套翻新改造而成的。那时没有服装设计的概念,可妈妈生就心灵手巧,图画上的人物服装,别人的新潮服饰,都是她设计的灵感,只要看一眼,默记在心里,回家画在纸上,慢慢琢磨,不多久一件新颖别致的衣服,就会出现在我们姊妹身上。穿着这样的衣服,别人总会以为是在城里工作的爸爸买的新潮货,听到妈妈的解释,又讶异于妈妈的针线工夫,而我们总能收获满满的骄傲和自信。最难忘的应该是端午了,除了香甜的黄米饭,还有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香包。这天,孩子们胸前背后,左右臂膀都缀满了各式香包,除了驱毒辟邪,祈求辛福安康的美好祝愿以外,这些香包也是各家女主人比赛针线功夫的竞技场。妈妈做的香包除了针脚细密,形态逼真,最叫绝的是她的构思精巧,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形态,巧妙地利用扣子、塑料珠等饰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妈妈不仅针线好,经常有人找她做衣服,茶饭功夫也是一流。印象中,每年过年妈妈蒸的花馍馍,总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那时,哪家要是过白事,妈妈也总被请去做献品(祭祀先人的贡品)。而我们最爱吃的则是妈妈手擀的细长面,一铺一收、一挤一压,一把一把擀出来,一刀一刀切出来,每一根面条都满含妈妈浓浓的爱意。妈妈擀面还有自己的顺口溜,"擀的面纸一般,切的面干条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筷子上打秋千,盛到碗里赛牡丹"。妈妈把做饭当作艺术一样来对待,不仅好吃,还要好看,这也是妈妈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态度。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妈妈则把这种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小时家贫,陈设简单,但妈妈也总要把家中"摆设"(家具)按照她的想法摆放整齐。过一段时间,就要指挥我们再腾挪一番,让家里变变样子。街坊邻居来串门子,总会说你家又添新东西啦,怎么看起来和原来不一样啊?我们心里则乐开了花,妈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她要家里始终保持新鲜、美观。当然妈妈的腾挪也不单单是为了美观,她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让不大的家舒适宜居。尤其是到了城里之后,一家人挤在一件半瓦房里,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就显得更加重要,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妈妈改造新搬楼房的情景。
80年代我家终于搬到了楼上,但房间仍旧只有一间半大,拥挤不堪。我们搬的楼房是爸爸单位在76年盖的老楼,不仅面积小,许多设计也很不合理。妈妈发挥她的才智和敢想敢干的勇气,先改造楼房的结构。原来的楼房,家门和厨房门挨着都朝过道开,要进厨房得先出家门,不仅进出厨房不方便,而且房门与窗户东西通透,到了冬天穿堂风一吹,着实不保暖!妈妈性急,爸爸性子慢,三催两催没结果,妈妈就有点耐不住了。有一天爸爸去上班,妈妈自己拿了榔头三下五除二在厨房与客厅的隔墙上敲开了一个洞。等爸爸下班回家,家里堆了一地的砖头水泥,逼得爸爸没办法,连夜行动将原来的房门堵起来,改造成一个小窗户,在厨房与客厅的隔墙上新开了一个门。经这样一改造,进出厨房不必再出家门绕圈子受冻,房间在保持光亮的前提下,避免了穿风,可以说一举两得。不仅如此,妈妈还在靠窗的地方盘了一个小炕,又用铝合金在炕前做了一个隔断,愣是把40几平的小房子隔成了两室一厅一厨!
最经典的还是妈妈改造沙发的故事。搬到楼上时,家里的两张单人沙发也搬了上来,放在客厅里显得又小又旧又不实用。妈妈就天天琢磨,用两张旧单人沙发,拼一个新的三人沙发出来。想好了就动手干,白天爸爸在工厂上班,妈妈就在家里开始她的家具改造工程。把旧沙发的框架拆掉,再叮叮咣咣地钉成三人沙发的框子。钉成一看有点歪,拆掉再来。一遍一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钉好框子,再钉弹簧,塞胡麻絮(一种沙发填充物),最后再用爸爸从工厂带回来的旧汽车座椅套,拼接拼接,弄点好看的图案,做成沙发的皮套。前前后后两个月,一套像模像样的三人皮沙发终于做好了,没花一分钱,却不比店里买的新货差。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对木匠活啥都不懂的家庭妇女做的?
妈妈可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她的胸怀和眼光比一般的男子可要宽阔长远的多。从小她就教育我们姊妹三个,无论做啥事,先要学会做人!所以,从小我们就懂得要孝顺长辈、友爱兄弟,言谈举止要有礼貌,别被别人耻笑没家教!妈妈自己也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榜样和模范。和爷爷奶奶虽然有嫌隙,但逢年过节,或者平常日子,该孝顺老人的,一样也不落下!对外公外婆时常探望,常常跟我们讲外公外婆当年为她、为我们家辛勤操劳的往事,要我们记住老人的恩情,长大了要孝顺长辈。待人接物上,要谦让有礼,对穷人要看得起,要看重人,看淡财。妈妈的这些谆谆教导,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并且一直默默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不仅教我们做人,还鼓励我们要凭自己的双手开创自己的生活。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和你爸都没出息,你们将来也靠不上我们,你们要靠自己,你们将来要出息,不能让人瞧不起!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她会打比方给我们鼓劲,你看我和你爸刚结婚那会,要啥没啥,现在一大家子啥都有,有啥坎迈不过去呢?
妈妈对我们姊妹三个始终是慈爱的,从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照她的说法,只要把我们姊妹三个都安排到位了,她走了也就放心了。按照西北农村的习俗,普遍重男轻女,女儿养大,找个好人家嫁出去就行了。可妈妈不这么看,她说儿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女儿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那个都不能随便糊弄,那个都要尽自己可能安排好!所以,为了我们的将来,爸爸妈妈从转户口,到安排工作,三个小孩一个也不落下。即使大姐已经嫁人,她的户口和工作仍旧是父母一手操办解决的。想想父母都是穷苦的工人和农民,无根无基,没有任何背景和资源,要办成这些事,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多好的妈妈呀,勤劳、勇敢、助人、为善、心灵手巧,永远坚强乐观,为了这个家,为了自己的子女拼尽了一生,自己却落下了病根!正是子女好好孝顺,妈妈安享晚年的时候,她却撒手人寰,让我们情何以堪!永远不能忘记,是我亲手将妈妈安放在黑暗冷寂的墓穴里,眼看着黄土一点一点的掩埋!再也看不到亲爱的妈妈了,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当车子越开越远,我的泪水止不住流下来,想起苏东坡的那首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妈妈,我们的缘分是如此的深,却又如此的浅!真希望来生再与你相聚,再做你的儿子!来生你一定要健健康康,让儿子好好孝顺你,我们仍旧是幸福快乐的一家人!
妈妈二七,以作此记。呜呼,尚飨!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