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家奶奶(大姑祖母)蔡凤仙出生于1923年,于2023年12月19日去世,享年101岁。
在她去世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以纪念这位尊敬的长辈。原本先期因父亲身体不佳,加之后来琐事繁忙,无法集中情绪写作,便一直拖延到现在。凝望星空,不时回忆起长辈的生前模样。如今长辈离开已快满二周年,于是再也没有理由推迟完成这篇悼文,今天刚好有空,就一气呵成。写作此文的目的,主要是寄托对长辈的怀念和哀思,同时追忆我们同长辈交往点滴。
今天是2025年9月20日(离长辈逝世二周年还差3个月),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长辈在她6位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是我祖父的大妹。父亲童年丧母、祖父一时乱了方阵,闻家奶奶(大姑祖母)和吴家奶奶(二姑祖母)长我父亲18、19岁,她们缝衣纳鞋,瞿家奶奶(小姑祖母)大我父亲5岁,做孩子王(以大带小),父亲兄弟三自幼就与他们的姑姑们感情很深。每次代父母看望长辈,父亲即使出行不便,也要闹着让我带他一起去,现在知道了缘由。晚年姑侄间相思苦,长辈身体硬朗些,疫情前还专门由孙女陪同,和我父亲在万达见了他们间的最后一面。长辈离世,直到今年父亲病危我们也没告诉他,怕我父亲接受不了打击。
闻家奶奶(大姑祖母)成年后由老家原南汇三灶蔡圈出嫁到邻乡宣桥闻家,她带大了闻家爷爷(大姑祖父)前妻留下的4个女儿,又育有2女2儿,我小时没有闻家爷爷印象(估计80年代初前已离世),长辈一生拉扯那么多子女不容易。长辈身经新旧二个社会,少年中年在动荡贫穷岁月中度过。她吃苦耐劳、躬耕田亩、克勤克俭、持家有道、宽以待人、乐善好施、邻里相扶、德泽绵长。
长辈特别博爱好客(遗传了我曾祖母沈娟莲的基因):记得儿时有一次和母亲、邻居阿梅仙大妈划农家小木船(那时交通不便、以水路为主)去闻家,长辈好饭好菜招待,饭后我们去大治河南岸集体农场(花果山)购买西瓜瓤(那时一般家庭没有象样水果吃、这个是最好的)(剩下的西瓜籽是农场收集用来加工炒货的),闻家大弟叔(大儿子)和小芳小姑(小女儿)年轻时都在那里工作,说是购买后来是赠送我们。
我稍微长大点和成家以后,每次与她碰面,长辈眼光中总是流露出对晚辈满满的关心和爱意,言语中更多的是肯定、鼓励和赞美,记得有一次我们饭后去看望长辈,责怪我们没有到她家吃中饭,后来争着要给我们做点心,那时长辈住在大弟叔(大儿子)家,她带我们参观了大叔家房间摆设和长辈生活起居以及她的田园,临走前还给了我们一大袋自己栽种的农家大花豆。刚搬到闻家小弟叔(小儿子)家时,我也去过,那次小叔湛江回来,雪芳姑姑到了、部分其他姑姑也在,雪平也去了,细心的小叔帮长辈按了空调和监控(孝顺的小儿子在外工作能看到老母亲的日常),看到娘家人,长辈自然是那么高兴,和我说了好多话。……记得每次去看望长辈,我们临走之前她总要求我代她向我父母问好,我知道她最牵挂我父亲(大侄儿),在家门口一定目送我们走远,这是长辈那代人的周到待客……
记得最后一次妹妹蔡燕和我看望长辈是2023年12月14日浦东老年医院,同我父母通了视频,(还记得长辈因意外跌倒而造成的瘀青还没完全退去,但精神特别好、还竖起大拇指表扬我们),本来计划出院后那月22日再去看望她,想不到5天后长辈同我们已天各一方(生命是那么脆弱)……失去长辈后我们当时的心情是低沉的,有种被深深刺痛的感觉……
长辈用百年时光
编织成村庄的年轮
从三十户草房到百户新居
每个清晨的早餐香气里
都有她佝偻的身影
她用穿针的巧手
缝补过儿女们侄子们的寒冬
虽未读过圣贤书
却教会三代人
善良是最深的皱纹
今日我们捧起她栽种的春天
在松涛声里道别——
愿星河铺路
伴她走向永恒的黎明??。
(2023年12月21日我起得特别早、8点出头就到了南汇殡仪馆,代表全家来送别这位模范长辈最后一程。闻家奶奶是我们亲人中又一位百岁长辈,另一位是我曾祖母,出生于晚清1893年,母女俩的另一共同特点是和善。注意到浦东新区人大委托镇政府送了花篮,这是政府层面对全社会财富世纪老人的认可和尊重。)
长辈的人格魅力、品德风范永远激励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辈在天上守护着我们所有子孙后代,愿我们象长辈一样健康平安,人人活到100岁。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
安息吧,长辈!您长眠,我们常念!
晚辈们永远爱您!
202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