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安同夫老师
公元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日夜,石家庄河北省武警医院,我们敬爱的安同夫老师于此长眠,在与病魔进行顽强抗争后,他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一岁(虚岁),距他八十周岁生日,还差短短两个月。这个消息如重锤般砸在心头,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悲伤如潮水般漫过每个人的心间,那些与安老师共度的珍贵时光,不受控制地在记忆深处翻涌,每一幕都裹挟着无尽的眷恋与不舍。
安同夫老师的一生,是将心血全部倾注于教育事业的一生。他手握粉笔,以讲台为阵地,以岁月为笔墨,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在他眼中,教书育人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雕琢灵魂的神圣工程。他致力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雕琢学生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他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大胆地将育人的舞台从封闭的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在他的引领下,学子们学会了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能力,在知识探索中不断精进,在生活点滴中积累智慧。
1975年,命运的齿轮开始了不一样的转动,这一年成为了我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安老师走进我们的班级,接过我们高中的班主任重任。五十年光阴流转,岁月的长河并未冲淡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记,反而让他的形象愈发清晰、愈发高大,如同屹立不倒的巍峨高山,令人敬仰。
还记得1975年9月,骄阳似火。安老师带领初相识的我们,背着简陋的铺盖,从二中浩浩荡荡地徒步南下赵县“学医”。一路上,尘土飞扬,汗水湿透衣衫,但安老师始终与我们并肩前行。他不时为体力不支的同学打气,用幽默的话语驱散疲惫;他以身作则,步伐坚定,用行动诠释着坚持的力量。这段特殊的旅程,不仅让我们接触到初步的实用医学知识,更让我们懂得了,人生道路上,只要心怀信念、坚持不懈,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举国悲痛。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安老师毅然在班级里布置灵堂。那一天,教室被庄严肃穆的氛围笼罩,洁白的挽联、低垂的黑纱,无声诉说着我们的哀思。安老师神情凝重,站在灵堂中央,带领我们沉痛悼念周总理。他讲述着总理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眼中闪烁着敬仰与不舍的泪光。那一刻,我们深刻感受到他的正直与无畏,他教会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伟人的精神。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如晴天霹雳,震惊世界。暑假期间,安老师顾不上家中刚出生不久的二儿子安涛,毅然带领我们入驻新华区医院,全力投入到护理唐山震灾伤病员的工作中。在医院里,他像不知疲倦的陀螺,日夜奔忙。协调人员、安抚伤者、安排护理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他用坚定的眼神和温暖的话语,给予伤病员生的希望;他用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教会我们责任与奉献的真谛。
1976年9月,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安老师积极配合学校,将教室辟为灵堂,供石家庄第二中学全体师生凭吊。那段日子里,他精心组织悼念活动,神情始终凝重而悲痛。他引导我们回顾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伟人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1976年10月,安老师带领我们奔赴西柏坡,参与修建毛主席纪念厅。在艰苦的工地上,他褪去教师的儒雅,化身坚毅的劳动者。与我们同吃简陋的大灶饭,同睡冰冷的地铺,一起搬运沉重的山石,一起拧钢筋。汗水浸透了衣衫,但脸上始终洋溢着坚定的神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毛主席的崇敬与怀念,也用顽强的毅力,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奋勇前行。
从1976年7月至1977年6月,在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风雨无阻地前往石家庄育红学校,帮助唐山震灾孤儿。我们为孩子们洗衣服、辅导功课、精心绘制板报,陪他们做游戏、讲故事,用爱为他们驱散灾难的阴霾。至今,我们仍清晰记得党育红、党育青、党育苗这些充满温情的名字,那是育红学校的老师们为这些失去亲人不知名姓的孩子赋予的新生。安老师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耐心教导我们,要以真诚的心关爱他人,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希望。在他的感染下,我们学会了用爱去温暖世界,用善意去点亮他人的人生。
1977年7月,毕业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关键的时刻,安老师不辞辛劳,逐个到学生家中家访。他与家长们促膝长谈,细致了解我们的家庭情况;他关心我们的学习进展,为我们的职业规划出谋划策;他关注我们的未来发展,给予我们殷切的期望与嘱托。每一次家访,都如同一座桥梁,加固了我们与老师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如父般的关爱。
安老师不仅在品德培养和社会实践上是我们的引路人,在教学上更是才华横溢,令人折服。讲起古文《伐檀》,他虽操着浓重的衡水口音,却能将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妙趣横生。左手行云流水地书写板书,右手灵活地转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古代社会的生活画卷。他的讲解,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高大魁梧的他,还有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制作装裱画轴时,他化身细腻的艺术家,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他别出心裁地用荷花烟盒做装饰,用喷雾器喷洒出绚丽的彩云,为画作增添独特的韵味。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从不缺少美,只要拥有一颗善于发现和创造的心,平凡的事物也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安老师一生正直坦荡,坚守原则,从不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浪潮中,他始终保持着教育者的初心与本真。尽管道途坎坷,不断受措,但他毫无怨言,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挚爱的教育事业。在我们心中,他是伟大的英雄,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他更是一位敢于担当的老师。当他发现可能影响学生前程的政审材料时,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将不利材料抽出销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他用自己的担当,为学生们扫除了前行路上的障碍,用无私的爱,为学生们撑起了一片充满希望的蓝天。
在班级管理中,安老师处理学生任用和矛盾纠纷时,总是游刃有余。他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用智慧和耐心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他总能找到问题的关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人心悦诚服。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班级团结友爱,充满温暖。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份深厚的情谊依然将我们紧紧相连,班级依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安老师还有着令人难忘的另一面——幽默诙谐,毫无架子。他时常像个调皮的孩子,出其不意地“挖坑埋雷”,看着学生们“中招”后,脸上便露出狡黠又得意的笑容。而学生们也毫不“示弱”,追着他嬉闹,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因为他和我们几乎没有心理距离,所以,同学们私底下通常会称他"老安"或"替彻安",而很少称他安老师……那些充满童趣的瞬间,至今回忆起来,依然让人忍俊不禁,倍感温暖。
如今,我们敬爱的安老师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他的谆谆教诲,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这悲痛的时刻,我们唯有默默祈祷,愿安老师在天堂安息,没有病痛的折磨,只有永恒的安宁与幸福。
安同夫老师,您一路走好!我们会永远怀念您,带着您的期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