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慈父母高品兴王育兰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高品兴
1928 ~ 2000
  王育兰
1933 ~ 2022
 
到访:8693  墓地祭奠:69   留言:5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在母亲入葬仪式上的祭文
高远洪  2024/4/3 11:06:00  浏览:45

   今天清明时节,是我们安葬母亲骨灰的日子。母亲于2022年11月13日病故,享年89岁。因疫情防控原因,时年骨灰暂安放于呼市殡仪馆灵飞塔内,去年清明,移放于大青山革命公墓六室。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母亲骨灰入葬仪式,将父亲、母亲骨灰合葬于大青山革命公墓龙庭墓园。父亲于2000年11月17日病故,次年落葬。时隔25年,现今母亲入葬于此,父母魂归一处,入土为安。我们姐弟兄妹四人携媳、婿、孙辈们为母亲做落葬祭奠,远在他乡异国的晚辈们也给予了追思和悼念。
   母亲1933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宣化县的一个大户人家,幼年早慧,自小学堂启蒙。1942年春,时年九岁的母亲随在北平辅仁大学读书的兄长赴京,插班于北平“李直钧小学”五年级,后考入北平慕贞女中。高中毕业后,1949年6月在北京市青委(即北京团市委)参加工作,后进入中央团校(二期)学习,毕业后先后在青年团察哈尔省委、山西省山阴县团委、察哈尔省党校青年班、青年团华北工委工作学习。1954年7月支边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团委工作。1971年在内蒙古党委学习班、唐山学习班(中央办)学习,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内蒙古党校,后又转入呼市第四毛纺厂工作。于1984年6月离休,享受处级离休干部待遇。
   母亲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是她一生追求光明、矢志不渝的精神写照。1948年,年仅16岁读高中的母亲,就积极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国民党统治”的爱国主义学生运动,投入了革命洪流,并加入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民主联盟,后转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北平首批青年团员。经历和参与了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国建立的伟大变革。期间,有幸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并在怀仁堂光荣地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新中国建设急需大批有识之士,在面临进大学读书和参加工作的抉择关头,母亲一腔热血,怀着报效党和国家的赤子之心投入了新中国的奠基工程,成为了一名党的共青团干部。1954年,怀胎九个月的母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支边,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支边人员,远赴祖国北疆,参加内蒙古团委的组建工作,在团干部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七年。1971年“文革”期间,在特定的环境下,母亲放弃机关干部岗位,选择了下基层工作,去了呼市第四毛纺厂。在基层从事劳资工作的十余年里,母亲秉公办事,爱厂如家,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职工扶危解困,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深受大家的爱戴。工友们亲切地称母亲为“王师傅”,说“王师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群众的口碑是对母亲最好的褒奖。
   母亲少小参加革命,追求进步,崇尚理想,信仰弥坚,于1956年6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在反右倾运动中,父亲遭到错误批判与降职降级等错误处理,达22年。母亲受之牵连影响,于1960年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1981年父亲错案平反后,母亲曾多次申诉,要求恢复党籍,因种种原因,政策未得到应有的落实。长期以来,母亲并未因此而抱怨气馁,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毕生践行对党的忠诚,矢志不渝,直至八十岁高龄,于2012年3月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归党的怀抱,实现了她一生的夙愿。 
   父亲、母亲的一生,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他们那个时代。在人生的重大决择面前,在经历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之时,总是胸怀坦荡,信念坚定,深明大义,以党和国家的需要为先,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他们正直朴实,忠诚清廉,为官为民,能上能下,热爱边疆,扎根边疆,为内蒙古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一生。
   回顾父母的一生,他们具有家国情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作为新中国诞生前就投身革命的那一代年青人中的一分子,是和许多同时代人一样伴着风霜雨雪,走过了沧海桑田。他们追求过,奋斗过,打拼过,奉献过。用母亲的话说,我们是新中国奠基工程的一粒铺路“石子”,大地上留有我们坚实的“脚印”。
   父亲母亲于1952年3月结为连理,膝下育有我们子女四人,他们相濡以沫48年。母亲知书达理,蕙质兰心,素朴清雅,乐于助人。父亲母亲上敬养老人,下抚育子女。他们生活简朴,节衣缩食,赡养老人,善待亲朋,撑起一大家人的日子。他们在困难时期经济拮据的年代,先后接来爷爷、奶奶、姥姥三位老人共同生活,赡养送终;并接来年幼的叔叔、大姨姐一起生活,抚养他们成人;老家亲友们上门都是尽心尽力、热情接待、无私接济。父母对我们子女晚辈甚为严格,从不溺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送儿女下农村、进兵团、去工厂,经受生活的磨练摔打,使我们自小学会自强、自立、自尊。父母竭尽所能供养我们求学进取,完成学业。父亲晚年留给子女、孙儿的最后一幅习字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父母的言传身教给了我们丰厚的滋养,教会我们立世为人自强进取。
   ”择一事,守一生”。1990年初始母亲开始记日记,一记就是30多年,共记了260余册,500余万字。这成为母亲晚年生活的挚爱。2000年父亲病逝,日记成了母亲与父亲交流倾诉的唯一寄托,支撑她度过了那段郁郁寡欢、最难熬的日子。
   母亲擅长写作,晚年仍以书香为伴,文笔清新朴实,细腻动人,用心写下的所见所闻所愿,点点滴滴抒发了内心的真挚情感和真切感受。母亲曾在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几十篇,并发表随笔《岁月流痕》,其中随笔《岁月流痕》和《高中毕业纪念册》被呼市档案馆珍藏。在母亲的字里行间有对国家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欢欣鼓舞,有和老战友聚首对峥嵘岁月的美好回忆,有对父亲发自内心的思念独白,更有对儿女孙辈们的慈爱关怀和殷切期盼...。
   翻阅整理母亲这些遗照文稿,人已走物空留,音容笑貌宛在,桩桩件件过往旧事涌上心头。这个世界上,母亲是最爱我们的人,母亲去了,带走了她对我们所有的牵念和慈爱...,在弥留最后的日子里,由于疫情封控,医院不能探视,母亲孤独无望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为人子女,不能在床前尽孝、陪伴终老,不能为母亲装殓送终,抱憾终身!
   父亲母亲赐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长,培育我们做人,佑护我们周全,父亲母亲的大恩大德,天高地厚,山高水长,永世难忘!我们今天的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诲和品格传承,这就是他们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父亲母亲得以同墓合葬,我们齐聚灵前叩拜父母,祈愿父母魂兮相随、相栖,得以安宁。值此,我们也郑重告慰父母,你们的儿孙们也亦如你们当年一样无愧于今天的时代,由你们栽就的生命之树如今业已开枝散叶繁花盛开!安息吧!我们敬爱的父亲母亲,愿你们的在天之灵佑护我们全家平安顺遂!代代相传永世不衰!
  儿、女、媳、婿、孙叩拜
       2024年4月2日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