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显考周炳新、显妣汪寄秦在天之灵
  查看图片
周炳新
1934 ~ 2010
  汪寄秦
1935 ~ 2017
 
到访:10729  墓地祭奠:589   留言:15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父爱如山》
将今论古  2022/6/15 0:55:00  浏览:122

  星移斗转,一个多甲子转瞬即逝,我也退休多年,虽是搞技术的,事儿还挺多,项目不断,但毕竟不再年轻了。父母早已离我们而去,这些年静下来的时候,常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可印象最深的却还是小时候的那些事儿。
  父亲的忌日临近,十二年了,一个属相轮回,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记下那些难忘的点滴,是父亲在一个小男孩眼中的鲜活形象,以抒发内心深处的思念!

由惧怕开始

  从记事起,我就有些怕父亲,主要是他不苟言笑,训斥虽不多,但笑脸也很少。他从事测绘工作,常年在野外,偶尔回来几天,还没熟悉呢就又走了。也许是头一个孩子的缘故,他很少逗我玩,回来也多是抱着弟弟,使我对他越发生疏了。
  幼年主要是奶奶带我,热汤热饭,缝补浆洗,说话陪伴。听妈妈说,一岁左右就把我送到了山东老家,正碰上大跃进,社员们都吃食堂,家里没锅没粮,无奈奶奶又带着我回到了西安。奶奶虽是小脚老太太,没上过学,可对三国演义、隋唐演义那些传统段子却很熟悉,都是在乡下听说书、看戏班子记住的。所以我从小就知道,白马银枪的小罗成是英雄,刘备常为百姓掉泪,曹操是个大奸臣。主要让我喜欢奶奶的,还不是她会讲故事,而是她从不打我,无论犯了什么错,父母打我的时候都有她护着,还会偷偷送吃的,怕我受委屈。
  妈妈当时是小学教师,从3、4岁记事起就给我做了很多汉字、拼音卡片,买一些小画册,教我识字读书。到了小学,还给我订的“小朋友”、“中国少年报”等刊物,有时给我买喜欢的“十万个为什么?”。正是这些,开启了我的心智,加上时常交流,我对妈妈也挺亲近的。就是爸爸陌生,回来了反倒觉得拘谨。

喜欢爸爸回来改善伙食

  可是,在8、9岁光景情况有了大改变,那段是文革前夕,物产相对丰富,生活安定。爸爸每次回来都要改善伙食,常让我去买肉,使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时西安剔骨去皮一级肉九毛六一斤,剔骨二级八毛六,带骨带皮三级为七毛八分钱。
  炖一锅大肉烩菜,闷上米饭,其中的豆腐、豆腐丝、白菜是我的最爱,配上肉汤米饭和少许瘦肉,让我记忆犹新。
  另一件欢喜事就是包饺子,我一次能吃20来个,蘸着滴了香油的酱醋,当时觉得那就是人间最美!若剩下了,第二天奶奶还给我煎着吃,意犹未尽。
  早晨还常买油条、豆浆,我不爱喝豆浆,却十分喜欢吃油条。
  儿时那些幸福时光许多都是和爸爸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我爱爸爸的开始。

理性而深沉

  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多,调皮捣蛋了免不了挨打受骂,记忆中打我、数落我的主要是妈妈。我小时候特别顽皮,打弹弓、扔石头,打架,恶作剧,逃学…凡是大人认为的坏事都敢做。有时把妈妈气的一点办法没有,无奈之下打我几下,我就跑了,有小朋友给拿馍馍,还在孩子们于砖堆里垒的小窝里躲过一夜呢!
  爸爸则不同了,很少打过我,不怒自威就让我惧怕,讲几句道理又在行,更不会让我跑掉,也不会惩罚不给饭吃。教育完了,就恢复了平静,该吃吃该喝喝,就看下回如何改正了。
  爸爸的理性贯穿始终,对孩子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该管的管,该帮的帮,爱的深沉。管主要是不能剑走偏锋、违法犯科;帮主要在上学、就业等大事上。总体则因势利导,任孩子自然发展。爸爸的合理扶帮是我日后能有点小作为的关键!

那个时代的优越

  爸爸在省地质局测绘队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地质管找矿,是工业的排头兵,重要性不言而喻。加上风餐露宿,以野外作业为主,津贴较高,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
  当时,肉要票,油定量,粮凭本…生活比较清苦。爸爸时常从野外带回来鸡、蛋、核桃、板栗、木耳等山货,为我们生长补充了必要的营养。每年单位都要用汽车拉回来橘子、苹果、鸭梨、柿饼等水果,记得大家多论面袋子买,一次几十斤,能吃很长时间,按季节更换时令品种,少有间断。尤其难忘的是夏季拉西瓜,每次大车回来,孩子们都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家家买的能滾满床下;凉水浸泡了游泳后吃的那种清爽,还有自制椒盐瓜子的喷香,满满的幸福感是现今物质丰盛时代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
  我们兄弟都穿着地质部门发的劳保翻毛皮鞋,下雨有雨衣,拉练野营有毡垫、水壶、背包等专业器具,这都是社会上那些同学们很是羡慕的。
  我上山下乡后,爸爸单位在附近有工区,他寄来钱让我买了一扇猪肉、一只绵羊,年前工区收队时用便车捎回了西安。农村的小伙伴们惊呆了:“那么多肉,过个年怎能吃得了?还来小吉普接,听说那可是县长才能坐的车啊!”
  更让大家惊奇的是,下乡还差几天不足一年,我就离开了农村,去省地质局物探队当了工人,在方圆几个公社里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
  地质属艰苦行业,国家有內招政策,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但是,这些优越都是后来才逐渐认识的,当时并不觉得。

一座托起我们的大山

  父亲出生于山东农家,童年正值抗战烽火年代,生活颠沛流离。听奶奶说过,日本鬼子烧杀抢掠,一次扫荡,追的老百姓四处逃散,她抱着年幼的爸爸东躲西藏,小脚跑不动,想藏在柴草垛里,别人说不行,鬼子会用刺刀捅的。她又坚持着跑,实在没劲了,想着这下可完了,就在这时后面赶来的人说鬼子撤了,这才侥幸和爸爸一起捡了条命。
  家乡是解放区边缘,属拉锯地段,抗日游击队、八路军很活跃,日本鬼子、汪伪汉奸也常来抓人。爸爸上小学时断时续,直到全国解放才得以上初中,是爷爷用独轮小车推着小米缴学费供出来的,毕业时已经19岁了。
  爸爸学习很好,没有上大学,而是考了西安地质学校,因为免学费还管饭。后来我问他为啥上地校,他说毕业可以有工作,工资高,还能到处跑;要是考大学还得先上高中,那样你爷爷负担太重了。
  爸爸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很低的起点打拼,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后来又在我们就业、上学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我和弟弟都是内招工作的。我从农村出来到地质队,想上学,两年后父亲又托人让单位推荐我上了成都地质学院。
  虽然我后来又考上了研究生,还攻取了澳大利亚的博士,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但都是在爸爸所搭建的平台上顺势而行的结果。要是没有爸爸的扶助,我最多从农村到一个小厂当工人,可能早已下岗,不会比社会上那些同学们混的好,也难以考上大学。因为我从小很一般,不是那种有拿云之志的少年,爱学习并且开了窍是很晚的事。因此,爸爸是一座托起我们的大山,没有这座大山就没有我们今天的高度!
  社会在进步,我又为我的儿子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他早早就获得了美国的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海外白领!
  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不也是这样一点点进步、一代代传承的吗?

写于先父离世十二周年的父亲节前夕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