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爷爷党忠秀奶奶李翠英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查看图片
李翠英
1925 ~ 2010
  党忠秀
1920 ~ 2011
 
到访:15612  墓地祭奠:522   留言:24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扛着机枪打天下 四海为家铸忠魂
党氏宗门子弟  2022/2/20 1:35:00  浏览:121

     我们的父亲党忠秀,于1921年2月5日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北平镇贾寨村(原属安泽县),于2011年11月14日在山西省岢岚县病逝,享年90岁有余。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而战斗的一生,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青少年时,就投身家乡根据地的抗日工作。成家后,他舍小家顾大家,于1947年8月,参军上了前线,直至1964年6月转业,期间先后多次立功受奖,其中,立大功四次、中功一次、小功一次(本人档案记载)。荣获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渡江作战胜利奖章、解放西南纪念章、全国解放奖章等十余枚。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区武装部部长、县武装部民兵训练科科长等职。
转业到山西省岢岚县后,先后任县城关供销社主任、县饮食服务公司副经理。在地方工作中,他任劳任怨,踏实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下乡干部。
1980年11月,父亲退休。1982年4月,根据中央政策,又改为离休,享受处级待遇(档案记载)。
                                   (一)
父亲岀身中农家庭,祖辈们都是以种地为生。祖上家业到爷爷党林春时,家中有一栋二层六间的土瓦房,土地约有九亩。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他年满3岁时,奶奶去逝,是爷爷一手把父亲兄弟三人拉扯大。他年少时,被爷爷送到村里的小学读书。但他天生不爱念书,只上了两年多,就回家干上了放牛、砍柴、种地等农活。
抗战爆发,村上来了八路军,家乡成了根据地。父亲不满日寇侵华的罪行和受根据地抗战热潮的影响,他积极参加了青年团和民兵组织,经常忙于站岗放哨、民兵训练、袭扰敌军、惩罚汉奸、催粮征粮、支前支边以及抗敌扫荡、保卫根据地等各项工作中。为此,爷爷和母亲常抱怨他不顾家、不干农活。他不仅自己热衷于工作,还经常教育和鼓励家人走革命道路。在他的影响下,伯父党忠俊参加了民工支前工作队,经常忙于支前任务,并在一次运粮途中,遭遇敌机袭击,腿部留下了终身残疾。叔叔党忠明,早在1945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并成长为军队政治文化教官。母亲李翠英,在他的鼓动下,积极投身于纳鞋底、做军鞋和纺线织布、种粮交粮等支前工作之中,并于1948年春,被区政府评为支前模范,奖励白马一匹。
父亲热衷于革命、坚决完成任务的那股劲,不仅体现在工作中,还经常体现在他那办事不灵活、说话不拐弯的脾气上。1947年7月,为了战略大反攻,解放区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兵员征集和补充工作。因为当时村上应征青年少,加之时间紧、任务重,组织上动员父亲参军上前线。对此,他没有畏惧,坚决服从。但此事,他未提前与家人商量,在参军临走的前一天,平时不着家、不常干家务的父亲,破常规地在家中推碾磨面、挑水劈柴,蒙头干了一整天,最后瞒不过去了,才把参军上前线的事告诉家人,让已有身孕的母亲思想上一下子难以接受、伤心痛苦不止。以至于父亲参军上前线后,消息不通,生死未卜,让母亲长期挂念。为此,母亲还得了一场大病,久治后才慢慢痊愈。                   
                                   (二)
父亲天生一副好身板,个子高、体力强,一参军就被选中当机枪手。他扛着机枪跟随陈谢兵团从山西转战河南,先后参加了伏牛山“牵牛计划”中解放豫西的一百多场大仗、硬仗,并于1948年12月,在战斗中火线入党。随后,他随大军转战东西南北,一路打到大西南。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两广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和滇西剿匪、保卫西南边疆等战役和战斗。他爱憎分明,対敌如仇,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他从军打过多少仗,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但最让他记忆难忘的是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的一次守桥阻击战。当时,他作为机枪手,与战友们一道顽强坚守阵地三天三夜,连续打退敌人无数次进攻,其中,打退敌人用炮火支援下的大批兵力进攻就有八次之多,最后完成任务,取得了阻击战胜利!
他爱战友如兄弟,视群众为父母。在行军、打仗中,他总是背最重的装备器材,把轻活让给战友。尤其在南下时,北方籍战友不服南方水土,许多人生病想家,还有的畏惧流血牺牲。为此,他总是与战友们积极开展各种互助活动,做到了互帮互助,共渡难关。1949年4月,在京(南京)、沪、杭战役中,因气候不适,战友们生病较多。他在班长、副班长相继生病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党员骨干作用和自身身体强壮的优势,坚持抢挑重担,热心帮扶战友,全力照顾伤病员,团结大家克服困难,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次作战和行军任务。为此,立大功一次、奖励日记本一册、衬衣一件、袜子一双、奖章一枚。
解放初期,他任云南维西县四区武装部部长。任职期间,他坚持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经常深入村、寨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953年底,正值青黄不接,他深入到共元村检查工作时,发现群众非常困难,许多家就要断口粮。为此,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调运粮食,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特别是还借给两户困难群众三万元(当时币),购买了60多公斤粮食和种子,缓解了他们的困难,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1954年5月,他被选为党代表,光荣岀席了滇西边防军丽江军分区党代会。1961年夏,滇西剿匪战斗已基本结束,但仍有部分残匪四处逃串,祸害百姓。7月的一天,母亲发现隔壁邻居家有可疑人员,细心观察后确认是被政府通缉的土匪要犯。母亲及时把情况报告了担负剿匪任务的县武装部。时任永胜县人武部作训科科长的父亲,得知情报后,一边向上级请示报告,一边带着3名部属,迅速赶到现场,四面包抄,机智勇敢地把匪首缉拿,为当地群众铲除了一大祸害。                    
                                  (三)
父亲1964年转业到岢岚县工作后,他迅速熟悉和适应工作,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他在县城关供销社主任位置上,一干就是九年。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供销保障难度大。为了工作,他经常加班加点,带头苦干实干。商品进货,他抢着拉平车;废品收购,他经常不怕脏不怕累,与同事一道干得热火朝天;门市销售,常看到他的身影。尤其是过年过节,家中做好饭,全家人迟迟等不到他回家吃饭,经常是过了饭点,才看到他面带疲惫地从单位回家。每逢农忙季节和过年过节,他都要亲自带领工作人员,拉着平车,满载着商品和物资,到乡下送货上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在县饮食服务公司当领导,同样如此,哪里缺人在哪里顶岗,顶过旅店登记员,当过饭店营业员。真可谓是那里需要到那里,那里苦重那里干,从不把自己当做一名领导干部。
父亲在岢岚县工作、生活有47年,他在位时,只知道干工作,而对个人升迁和家庭困难等从不向组织伸手和叫屈,更不会拉关系、走后门、搞变通。如儿孙上学、孩子就业、儿媳工作转正等,都是靠子孙们自己奋斗解决。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每年县上都要给各单位分配干部下乡工作任务。面对大家都不愿意去的情况,他有困难不向组织讲、有苦处不向领导说,一年又一年地默默承当下乡干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政策逐步开放,县城家家户户都在找关系批地基、买木料、盖房子。当时父亲多年在单位主管基建,从来没有利用手中权利给家中谋点私利。
1982年父亲离休后,他仍然不忘劳动人民本色,每年都要到北道坡周边的荒坡上掏几处小块地,坚持种粮种豆,勤俭持家。在离休期间,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被县老干局和片区老干部推选为北道坡片区组长,积极参加和组织片区老干部的各种学习和社会活动。1994年山西修筑第一条高速公路(太旧高速)、2004年县上重建钟鼓楼、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等,他都响应县老干局号召,积极参加和组织片区老干部捐款捐物。每次县老干局开会,他从不缺席,会后他都要把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片区每位老干部。《中国老年》,《山西老年》等报刊,他每次从老干局领到后,都要亲自送到片区老干部手中。每年春节前慰问离休干部,他都要陪着县老干局领导到各家慰问。
父亲年少时就投身革命;成家后又舍小家顾大家,扛着机枪随刘邓大军从北打到大西南;解放后,仍不顾生命危险,参加了十几年的西南剿匪工作;最后又从大西南转业到晋西北,并最终埋葬于岢岚县。真可谓是扛着机枪打天下,落叶岢岚留忠魂!
        儿子:党建雄  党建军  党建飞
执笔:党建军 
2021年12月26日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