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田联韬先生
  查看图片
田联韬
1930-01-23 ~ 2020-10-11
 
到访:28399  墓地祭奠:2254   留言:100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田联韬生平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杨民康  2020/10/13 8:09:00  浏览:303

田联韬先生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河南项城县。早年就读于南京万县金陵中学(初中)和重庆南开中学(高中)。1948年先后入读南京金陵大学工学院、中央大学工学院。1949年参军,曾在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西南军区文工团、西南人民文工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任队员、队长、创作员。田联韬先生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领域老一辈学者的代表、核心和领军人物,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关注,并得到年青一辈后学的崇敬和爱戴。

田联韬先生1955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攻读作曲专业,而后遭遇反右运动,蒙冤二十载,文革前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执教。由于上述历史机遇的原因,他被迫放弃了发表自己个人音乐作品与学术成果的机会,然而,他却在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人才的教育培养上有了意外的收获。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央民族大学教学期间,田老师就与其他作曲和表演专业的老师一起,培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少数民族族裔大学生。后来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又陆续招收和培养了几批学生。并且,为了完成迫在眉睫的科研任务,又从这样一些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中间陆续发掘、培养出当时甚为稀缺的最早一批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究人才。比如,第一代作曲和表演专业大学生中,便有杨秀昭(侗族)、张中笑(侗族)、马名振(回族)、何今声(达斡尔族)、赵毅(壮族)等后来转向民族音乐学及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业方向;后来又有马阿鲁(藏族)、扎西达杰(藏族)格桑曲杰(藏族)、嘉雍群培(藏族)、杨民康(白族)等陆续转向。这些学生一旦选定了民族音乐学的目标,便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其所投入的精力及最终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出自己在音乐创作或音乐表演方面的成绩,其中多数人如今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或各省、区相关教学、研究学术团队的“掌门人”。

田老师于80年代中叶调到中央音乐学院,当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人才的凋零状况,促使他萌发了更多的“拓荒”意识,便由作曲专业转而主要致力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学术团队建设及培养少数民族研究人才等方面工作。他1986年开始指导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3年经高教部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在此期间创立了国内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迄今他已指导7名硕士生、21名博士生,其中有汉族学生8名,少数民族学生20名(包括白族、纳西族、蒙古族、藏族、满族、布依族、土家族、达斡尔族、彝族、仡佬族)。此外还培养了多名外国留学生。尤其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所擅长和最为重视的藏族音乐研究领域,先后培养了四位来自藏族三大方言区的民族音乐学博士。以致可以说,如今中国少数民族中青年音乐研究人才中,佼佼者多出自于其门下。并且,其中有许多已经成为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如今由多代毕业生分别培养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员,更是呈几何数量增长,田老师也因此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乃至全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现在也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音乐学术团体之一。从建会伊始,田联韬教授就先后作为常务理事、副会长和名誉会长,一直起到核心领导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在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学术影响。1998年他被北京市及国家民委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9年获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田联韬教授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所做的另一项“拓荒”工作,是通过领衔大型集体攻关项目,以族群为单位,在民间音乐集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地组织和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民族志的个案及比较研究。其中较为重要的成果已有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分支”(关也维、杨放担任主编,田联韬、万桐书任副主编)和本世纪初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主编,2001年)。后来,他又领衔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百科全书》中少数民族音乐分支主编。在上述几项研究课题里,汇集了涉及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以及未定族属的部分民族人口的词条或章节,是体现了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少数民族音乐总体研究水平、包含了众多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学者的集体智慧和合作攻关成果的集大成之作。由他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一书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出版后不仅得到学界的好评,还获得了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殊荣。在上述三个课题中,前两个课题牵涉的研究人员众多,耗时较长。由于在编辑者中存在着学术观念和编辑理念上的种种分歧,在不同撰稿者之间也存在着学术水平和文化观念上的诸多差异,以致在整个组织及编辑过程中矛盾丛生,困难重重。田联韬作为两项课题的重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除了正常的科研工作之外,还在北京与地方,院校与校外的众多学者之间做了大量的、艰苦的组织、沟通和协调工作。可以说,上述几项大型集体攻关课题,除了成果本身之外,还通过一项课题,一部著作,培养了一批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生,让一些地方上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者在业务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锻炼,最终让少数民族音乐的学术研究水平获得了整体的提升。此后二十余年,无论年青一辈有了什么样的理论探索,出了多少部(篇)论文成果,可说在对象性文本资料的整体性收集、整理和分析上,都避不开这几座奠基性的学术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田联韬教授还长期担任民间音乐集成特约编审,作为许多少数民族音乐项目的重要负责人、承担者和撰稿人,承担并完成国家教委“七五”、“八五”规划博士点科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系统研究”、“藏族传统音乐考察研究”。主持完成多项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重点研究项目和文化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其中,“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考察研究”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是一个包容全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研究项目,研究对象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各种人为宗教和自然宗教。目前已经正式出版了其中各包含百万字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分卷。

近60年来,田联韬教授重点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民族音乐,对于藏族传统音乐所下的功夫尤深,所取得的成果较大,同时还广泛涉猎新疆、内蒙古等北方地区民族音乐。他数十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田野工作,仅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藏族地区就去了六次,收集了大量相关第一手资料,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侗族歌唱习俗与多声部民歌》《中国境内佤族民俗音乐考察研究》《中国境内傣族民间音乐考察研究》《傣族乐器》《中国境内藏族民俗音乐考察研究》《藏族传统乐器》《雍和宫“金刚驱魔神舞”音乐考察》《藏族宗教音乐初探》《藏传佛教羌姆乐舞音乐考察研究》《藏传佛教羌姆乐舞音乐考察研究》《事实胜于雄辩——一个音乐人对〈藏族文化毁灭论〉的回应》等百余篇;出版专著《藏族传统音乐集粹》(主编)、《走向雪域高原——青藏高原音乐考察研究》和论文集《走向边疆——田联韬民族音乐文论集》;1996年荷兰PANRECORDS音像公司出版了他采集整理的《藏戏音乐选段》CD光盘。近年来,他还积极投身于音乐学术道德规范和音乐著作权的讨论,发表了《用法律的观念审视王洛宾西部歌曲的著作权》、《评〈乌苏里船歌〉与赫哲族民歌的著作权争议》等重要评论文章。上述大量的有关民族音乐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在中国传统音乐学界及各音乐院校师生中发挥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对于本学科的理论队伍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田联韬教授不仅是深受学界推崇、爱戴的资深民族音乐教育家和理论家,他还是出过众多优质、高产音乐作品的杰出的作曲家。从上世纪中叶以来,他创作了一批少数民族音乐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电影音乐《孔雀公主》、《火娃》、《第三女神》、《爬满青藤的木屋》等;电视音乐:《红岩》、《非洲纪行》等;舞剧音乐《凉山巨变》(合作)、《阿凡提的故事》等;舞蹈音乐《黄河之水天上来》、《茶花朵朵》、《织氆氇》、《送粮路上》(合作)等数十首;钢琴曲《塔吉克舞曲》、《天山的节日》,小提琴曲《帕米尔随想》,大提琴曲《红河的孩子》、《喜玛拉雅随想曲》(合作)等。1983、2005年先后在香港、北京出版发行电影音乐《孔雀公主》磁带、密纹唱片、CD光盘。在这些作品中,田师总是能够恰当地把握好音乐体裁和民族风格的关系和火候,充分发挥自己长期学习、钻研少数民族音乐的优势,让自己的创作既能够让音乐界同行满意认可,也要让本民族群众和广大听者、观众由衷地喜爱和接受。

以上回顾和梳理工作,若就田师的方位来说,是“喝水不忘挖井人!”也即让我们永远记住前辈学者、师尊的业绩和贡献!而就我们自己而论,则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谓着田师一辈学者与不同代际学生之间生生息息、绵延不断的学统、学缘与文化传承。让我们以之为学术创新的源泉,锐意前行的动力!携起手来,让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教育事业,在我们的手中一代一代地承续下去!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