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父亲节了,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过没有父亲的父亲节。而我,也成了其中一员。
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年这个洋节,我都以父亲的借口招集兄弟姐妹到饭店聚餐,这是第四个年头没有聚餐了,因为母亲从父亲走的第二年芒种,生活也完全不能自理了。
本想写父亲的传记,却每坐到电脑前,心中翻江倒海,血压飙升。脑子乱作一团,只得作罢。
父亲是我一生牵扯不断的痛。他从未离开过我,在梦里,在手机里,在电脑里,在书里,在脑海中……
没父亲的孩子,如飘零的孤叶,任风雨欺凌,再没有羽翼护佑……
旧文奉上,以寄哀思。
***************************
父亲,我心中的山
四月八号上午,与弟弟陪父亲去衡水看病。这几天,父亲的腿又肿又疼,不能走路,是三十年的静脉曲张引起的静脉炎。在四院等待照B超的时候,我就站在父亲身侧,猛然发现,原先高我一头的父亲现在只高我多半头了,原先挺直的背佝偻了,而且居然满头白发,说是满头,其实零零散散不多几根。望着父亲俭朴的衣着,满脸的皱纹,我的心颤了,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转,几乎忍不住。我别过头,用力咽下了泪水。
父亲才61岁啊,想当年,我刚刚参加工作,父亲去我任教的学校看望,有学生坏笑着问我:“老师,那找你的年轻人是谁啊?”大概以为是我男朋友来了,我抬头瞟了一眼正进办公室的父亲,心里颇有些得意,那时他也没好衣服,不过是一件雪白的的确良上衣扎进藏蓝裤子里。父亲相貌英俊,身材适中,体型标准,奶奶常自豪地说他是衣裳架,买什么衣服不用亲自去,只要一说号码就能买到合身的。再看眼前的父亲,全然没了当年的英姿,倒像落魄了多年的人。
父亲半世坎坷。1966年领到高考准考证三天,红色浪潮掀起。父亲响应号召,全国各地去串联,期间,祖父惨遭批斗致死,奶奶携姑姑返乡劳动,父亲年仅十九岁便上山下乡,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冷冰冰的现实,击碎了父亲的大学梦。几代人收藏的书又有何用?吃饱饭才是硬道理,哪还顾得上什么理想和兴趣?挑挑拣拣,父亲含悲忍泪,一趟趟地用洪车推到段庄卷炮仗的人家卖掉了。
父亲单纯善良的心如何能适应社会这个复杂的江湖?听奶奶说,父亲学农民外出百里去卖蒜,带的红高梁饼冻成冰,走街串巷一大天,饿了就咬一口冰碴饼,先在嘴里含化,再咀嚼下咽。好容易卖掉,晚上住进旅馆,同室的人和他拉家常套近乎,贴心的话感动得父亲高枕无忧,第二天才发现自己挣的钱一分也没有了,那时的父亲该是怎样的伤悲与无助!
下乡的日子,满腹经纶的父亲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劳苦作,挥汗如雨,却依然食不裹腹,衣不蔽寒。
生活的艰难苦涩没有让父亲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却让父亲过早地品尝了辛酸。那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春节,母亲重病住进了医院,父亲为两块钱的药费折腰,求借爷爷生前恩泽过的一个学生,人家一口回绝,让父亲的尊严在那一刹那得到了摧残!好在这样的人不多,淳朴的乡亲不懂什么叫只专不红的反动学术权威,不懂什么叫黑五类子女,在乡亲们眼里,父亲是文化人,是老实人。他们疼爱父亲、尊重父亲,把父亲抬到讲台上,于是父亲成了一名拿工分、月薪五块钱的民办教师。
父亲感动着这份真情,热恋着这片土地,以赤子之心报答着乡亲们的厚爱。他一心扑在教学上,奶奶年老,母亲多病,我与小弟年幼,父亲一边守着火炉熬药一边批改作业,常到深夜。他不仅兼任多科教学,往往在教法上还独出心裁,甚至连测试卷的试题他都颇费心思,比如在数学试题中穿插着物理或语文知识,在语文试题中穿插着化学或数学等等,常年的潜心研究,使得他教学成绩连年优异,多次获得荣誉称号。
由于成年累月的劳累,积劳成疾了。印象最深的是,父亲28岁那年,突然大口吐血,是学生和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医院,在家休养的日子里,前来探望的学生及家长络绎不绝,送袋红糖、送几个鸡蛋、送把菜……这在当时已经很厚重了,乡亲们慷慨地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期待着他们敬重的老师早日康复。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父亲的忘我工作,使得国家恢复高考的那年,他的学生有十余人被各大中专院校录取,这个好消息一下子沸腾了那个小村子,多少年来,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而今,一个小村子同时有13人跳出农门,吃上了商品粮,变成文化人,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考上学的家长喜滋滋地办谢师宴,没考上学的家长拼命往父亲所教班挤。父亲以他的踏实苦干、忠诚热情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此时,谁还记得他是黑五类子女呢?时至今天,父亲每年最盼的就是大年初四,常常早早就准备下吃的喝的,每每这天,他的天南海北的学生们,不管多远,都要赶回来给我父亲拜年,坐上一天。那高谈阔论的场面、那宾至如归的亲切也常常让我们感动。
落实政策父亲回城了,他又以出色的工作能力被上级赏识,先后在宣传部、重点高中、党校主持工作。无论做哪项工作,在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党校所在地原是破落的地方,破旧的房屋,长满野草的杂院,院中有个大坑,坑里长满芦苇,污秽不堪,各种鸟虫栖居在此,常年无所事事,很少见到工作人员。父亲到任后,首先把教室翻盖一新,把院落修葺得干干净净,又办起了脱产中专班、函授大学,并不时培训党干。
父亲虽然无大功业,但他却干一行爱一行,认真负责,业绩昭然。在我心中形象是高大的,我兄弟姐妹受他潜移默化影响,个个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他以清政廉明饮誉政界,以德高望重蜚声乡里,以正直无私、重情重义赢得我辈敬仰。父亲常感慨世风不古,每叹歪风日盛。常说:“我一辈子没请客送礼,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谁提拔的我,我根本不知道该感谢谁。哪像现在某些人买官进爵,吃吃喝喝……”他曾撰文戏说:“常讶屎克郎拍马便能升天,每奇黄鼠狼致富原来凭权。”的确,我兄弟姐妹考学乃至分配工作,父亲没求人,没花钱,全是根据我们的成绩和有关政策分配的。
父亲善良,对于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常推己及人,想起自己早年艰难的一幕幕,更怜惜眼前的乡亲。买东西,总是多给人家钱,零头从来不让人家找;父亲博爱,我家从我记事起,就像开旅馆饭店的,除了他的朋友圈子,骑破自行车的、赶小毛驴车的占多数,无论是谁,父亲总是叫母亲尽力做上好的饭菜,我家原本就不富裕,再有这些赶嘴的,好吃的东西总是轮不到我,我心里总是想不通。乡亲们有个大事小情的,都爱找父亲商量,出谋划策、搭钱搭物、跑腿跑道没少做。不单如此,父亲对于弱势群体,更有悲天悯人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他身上充分体现,街上的乞丐、串乡的小贩、打工的伙计他都同情,甚至为远方的素不相识的人买中药寄去。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他也是这样。母亲说有一次,他看人家一个老头穷的可怜,一车蒜换回来两只鸽子;母亲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外出,母亲把一家人舍不得吃的唯一的饼让父亲带上,父亲却饿着肚子回来了,母亲又气又疼,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有个老人饿得让他看不下去,就给了人家吃。
父亲以顺为孝,常感对不起爷爷,在非常时期,他不能保护爷爷,也没让爷爷过上几天好日子,他把对爷爷的爱全都给了奶奶,让奶奶享受双重的温暖。奶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奶奶说太阳是方的,父亲绝不说是圆的。父亲对于奶奶的细心即便是女儿家也做不到。从吃到住,从衣到行,事无巨细,都在心里记着,然后叫母亲去实施。奶奶爱吃什么就买什么就做什么;怕奶奶闷,骑三轮带奶奶上街;刚流行VCD,就给奶奶摆上一台;刚时兴空调,奶奶本年岁大不宜用,可父亲也给她安上,开几分钟,让她享受一下现代生活;奶奶穿衣讲究挑剔,我姑姑做好的针线活,她看不上就让母亲拆了重做。在我家,时髦的永远是奶奶。衣食住行都先尽着奶奶。父亲本一介书生,为了奶奶,居然无师自通,学会了很多手工活。比如:给奶奶设计并焊接自行车后架上的座椅(有脚蹬和靠背)、给奶奶做适宜奶奶的蹲便器……父亲总是说,活着尽孝是对老人最好的报答,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父亲于生身母亲这样,对我姥爷也是这样。姥姥暮年,父母未能尽孝,深为愧疚,姥姥和奶奶先后去世后,父亲就把姥爷接来,姥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思维也迟钝了,父亲亲手为他老人家擦屎擦尿,还买了电视机让他一天二十四小时开着,和母亲一道把姥爷照顾得无微不至。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老人是宝贵的财富,父亲有几句话给我一生影响最深,那是在我十几岁时,开家庭会议时父亲说出来的:“人为什么要尊敬老人呢?一是因为老人生养了孩子,培养了孩子,他们付出了心血;二是他们为建设家庭做出了贡献,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三是他们把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了下一代。”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段话却深深地烙在我心上。
父亲于国尽忠,于家尽孝,父亲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唯独没他自己!他敬奶奶,疼母亲,爱子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正是因为他肩负着社会的家庭的双重责任,使得他把我们姐弟托付给姥姥姥爷,不能时时见到父母的面,再加上父亲非常严肃,脾气也大。我们根本不敢在他面前说话,也就感受不到父亲在背后的庇护。事隔多年后,我才知道,其实,父亲百忙中一直关注着我们,他给姥爷写信,也给班主任打电话,我在校的种种情况他都了如指掌。父亲常对我说:国有栋梁,家有长子。一个家庭的兴衰,长子(长女)的作用不小。父亲从不强求我们做什么,非常民主,无论什么事情,他会认真听我们的意见,然后他分析利弊,肯定我们积极正确的观点,指出不足。在我们成人后,他就很少为我们拿主意了。固然如此,在我潜意识里,父亲仍是我的依靠。
如今,父亲瑟缩在床上,零乱的白发,憔悴的面庞,茫然的眼神……父亲明显老了,我心里一阵阵发紧,蓦地一惊:我们开始是父母的依靠了。他是多么不情愿啊!记得去年,我建议他订《中国老年报》,他沉吟了许久,才不情愿地说:我还没觉着老啊!当时我自悔失言。可现在他的腿连续五天疼得睡不着觉了,每当弟弟在他身边时,我分明看到了他的欣慰。父亲传统,有些事宁愿让我弟弟做,也不让我做。比如解手,有我在场他就让我出去,拴上门让弟弟伺候他。医生告诫他要戒烟,这让嗜烟如命的父亲如何受得了?他可以一辈子不穿新衣服,却不能不吸烟。眼看着父亲长吁短叹,我心里像刀绞一样。我无法代替他,也没有好法子治疗。
我真的害怕了,我怕父亲年老,父亲一直是我的依靠。在我生病的时候,是父母呵护了我;在我无助的时候,是父亲给我有力的支持……特别是这些年,我一个人带孩子,我更成了父亲的牵挂。当我工作中遇到烦恼时,父亲循循善诱,解决问题;当我遇到挫折时,父亲鼓励我坚强面对,乐观人生;当我生活中困难时,父亲温暖的大手扶起我,帮我摆平。父母的家,就是我温馨的港湾,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父母的呵护与疼爱,我是怎样的孤独怎样的无依啊!
如果说母亲在我心中是佛,那么父亲在我心中就是山,佛坚忍、宽容、博爱,而山,深沉稳重、刚直伟岸。我们就这样倚着山,被佛呵护着,幸福着。
(2008年4月14日)
原载《平原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