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山高粱网上纪念馆
 
山高粱
1956-11-02 ~ 2017-07-20
 
到访:9187  墓地祭奠:3   留言:0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爱新觉罗·胤禩就是山高粱
大明龙权  2020/7/20 15:17:00  浏览:228

展露峥嵘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党的索额图因涉嫌谋逆而被关押,皇储之间的矛盾已然升级。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帝出塞行围时,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君臣均面有忧色,康熙亲自回銮看视。九月,胤祄死。而皇太子胤礽对其弟之死,毫无友爱之情,就更加深了康熙对他的恶感。胤礽受到康熙帝的斥责之后,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军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帏幄扒裂缝隙向里窥视。此举动使康熙帝日夜戒备,深为不安,终于在是年九月初四日拘执太子。不久在九月初七日,康熙令留京的胤禩署内务府总管。这是个非常重要的
胤禩
胤禩
职位,尤其在当时讳暗不明、满朝震动的情况下,更是体现出康熙对他非同一般的信任与器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回抵京城。十八日,遣官将废皇太子之事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将胤礽幽禁于咸安宫。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的皇长子胤禔此时蠢蠢欲动,大有舍我其谁之意,遭康熙严斥。逢此重创,胤禔自知无望承继大统,便向父皇推荐八阿哥胤禩,说看相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并且愿意替康熙诛杀胤礽。此番言论惹得康熙勃然大怒,此时的康熙认为胤禩有希冀大统之心,对其予以防范。
次日康熙再召众皇子至乾清宫,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拿治罪。向来与胤禩交之甚深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带了毒药前去阻谏。胤禵于言语间冲撞了康熙,康熙帝非常生气,拔刀相向,欲诛胤禵。亏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众皇子叩首恳求,康熙方才收刀,命诸皇子将胤禵责打二十板,逐出宫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场父子间的流血冲突。 [3]  不日,张明德一案审结,康熙帝于是说胤禩听闻张明德狂言竟然不奏闻,所以革去贝勒,为闲散宗室。张明德情罪极为可恶,被凌迟处死,行刑时令与此事有干连的人都前去观刑。 [4]  此案刚刚结束,皇三子胤祉又于十月十五日奏称大阿哥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合谋魇镇于废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谬。康熙大怒,再加追查, 方知张明德一案胤禔才是罪魁祸首——胤禔听说张明德有武功高强之人, 便收买他打算行刺太子, 又听说张明德曾去劝说八阿哥刺杀太子而被胤禩赶走一事,遂在太子被废后向康熙报告, 欲把祸水东引至胤禩。康熙查明白一切后,便革去胤禔王爵,幽禁于其府内。
争储失利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二十三日康熙生病,自南苑回官,回忆往事,流涕伤怀,因召见胤禩,随后又召见胤礽。继而内侍传谕说:“自此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此时八阿哥并未亲自出头去争过太子之位,纵有人于此间挑拨搬弄,亦非他之罪。若非此后的百官保举一事,恐其父子之情亦当一如往昔。康熙于此期间,对废太子胤礽多加询顾,常有召见,与臣下的言谈中也不时流露出欲复重立之意。过了数十日,康熙大概估摸着满朝文武皆了然其心,于康熙四十七年(
八阿哥府
八阿哥府
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召满汉文武大臣,令众人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说要在诸阿哥中选择皇储,一定听从大家推举的建议。 [5]  谁想事态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想进行。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联名保奏胤禩为储君,令康熙大感意外。 [6]  次日,康熙复召诸王及大臣,屡言于梦中见孝庄文皇后及孝诚仁皇后“颜色殊不乐”,令其备感不安。而废太子胤礽经多日调治,疯疾已除,本性痊复。言下之意,可复立之。康熙帝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如此言语,满朝官员谁敢不从,唯诺诺是矣。十一月十六日,胤礽被释放。二十八日,康熙复封胤禩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下旬,康熙旧事重提,查问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皇太子事,重责佟国维、马齐等人。康熙拒绝了康亲王椿泰等人对马齐所定的斩刑,反而将其交由胤禩拘禁。三月初九日,一切铺垫停当,胤礽顺理成章的重立为太子。尔后,康熙加封诸子。胤禩此前已复封为贝勒。经此废而复立,朝局为之一变。诸阿哥的势力加强,太子则气弱,对峙之势较早先愈发毕露,夺嫡之心纷起。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统鄂善、尚书耿额、齐世武、副都统悟礼等人一起被锁拿,太子一党每况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之母良妃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自此,当了三十余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咸安宫内忍度余生。
受父压制
再废太子之后,东宫位虚,诸臣以为不妥,屡有向康熙谏言早立太子,但康熙俱不置可否。这样又过了两年,到康熙五十三年又发生了一件对八阿哥而言有着至关深远影响的事件,使其就此一蹶不振,彻底断绝了他夺取太子之位的可能。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途中,经由密云县、花峪沟等地,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父皇一同回京。这原也没什么,但坏就坏在他托太监送给康熙的老鹰打开来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八阿哥对自己的诅咒,当即召诸皇子至,再责胤禩, 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史称“毙鹰事件”。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又停胤禩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胤禩不久大病一场。康熙表现十分冷漠。之后胤禩病愈,康熙命将其所停之俸银米仍照前支给,父子之间关系转好。 [7]  即便被康熙如此打压,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仍然认为在他的皇子当中,八阿哥胤禩是最贤能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十二日,九卿等以请立皇太子之名上折请安。康熙帝手书谕旨,予以驳斥。
扶植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十二日,十四阿哥胤禵号抚远大将军西征。出师礼极为隆重,用正黄旗纛、亲王体制,称大将军王。此次西征的主要目的是消灭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分裂势力,当时前湖广总督、署西安将军额伦特及侍卫色楞等曾由青海进军拉萨,在藏北与策凌敦多布激战多时后全军覆没。因之,抚远大将军的任命不仅关系到扭转曲线战局,实际还涉及到清朝今后的安危问题,因为准噶尔部控制西藏,就有可能借黄教煽动蒙古各部脱离清朝统治。所以康熙必须认真对待,选择他所最信任、认为最有能力的人出任大将军,代替他亲征。最后胤禛等皇子落选,大任落在胤禵肩上,可见康熙对他的青睐。此时,胤禵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储位继承者。胤禩、胤禟也全力支持胤禵克承大统,胤禟曾经说胤禵“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们皆不如”,并热心为胤禵试制军备。胤禩和胤禵在此期间有颇多书信来往。康熙和八阿哥的关系也有改善, 根据《清实录》和胤禩儿子弘旺的记载,康熙开始命胤禩不时随扈和办理一些政务,并将弘旺养育宫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驾崩后 ,经隆科多一人口头传达,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对于胤禩而言,他一生最为不幸的时刻也由此开始。
笑忘红尘
雍正尚未正式登基,即命胤禩与胤祥、马齐、隆科多共四人总理事务,示以优宠。十二月十一日加封为和硕廉亲王,并将兄弟的胤字改为允字,胤禩被改为允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三日授为理藩院尚书,次年二月十七日命办理工部事务。 [8]  连他的福晋郭络罗氏也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透彻。
雍正登基后,八爷党和十四弟因不满雍正的继位而向民间宣传雍正帝是篡位,迫使民间流传出雍正篡位的野史。实际上雍正帝是合法继任皇位的,因为清朝的诏书是满文汉文各一份的,而且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而当时民间流传雍正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这种谣言是漏洞百出的,首先,在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并且“于”这个字在当时是写作“於”的,再加上诏书里都是加有“皇”字的。如果用笔将“十”字改成“於,就变成“传位皇於四子”。语句完全不通顺,再者,即便把汉文改了那满文也改不了,因此民间流传的把“十”改成“于的改诏之说是不成立的。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将与胤禩亲密之人尽行遣散,对胤禩予以孤立,并多次晓谕臣下不要重蹈朋党习气,可谓是敲山震虎。胤禩本人也多次受罚,如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庙,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因其都是新制,故而油漆味大,雍正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务的廉亲王胤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庙前一昼夜。雍正元年后期至二年间,青海战事吃紧,雍正将全部精力放诸于外患。但对于胤禩等人仍不时防范训斥。
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日,雍正谕责胤禩及其亲信,称马尔齐哈、常明等都是夤缘妄乱之人,是廉亲王胤禩的党羽。十一月初二日,因胤禩在所有事情上比较节省,所以雍正谕责他诡诈。十一月十三日,因胤禩管理理藩院时,不给来京的科尔沁台吉等人盘缠,胤禩再受雍正谕责。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十四日,雍正谕责胤禩怀挟私心,遇事播弄是非,动摇百官的意志,搅扰阻挠雍正的施政方针。胤禩又称上驷院畜马太多,想要裁减,并采取其他裁减的措施。同年十一月初五日,宗人府议,胤禩应革去王爵,撤出佐领。十二月二十一日,命每旗派马兵若干在胤禩府周围防守,又于上三旗侍卫内每日派出四员,随胤禩出入行走,名曰随行,实为监视。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及苏努、吴尔占等被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正月二十八日,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将其囚禁于宗人府,围筑高墙,身边留太监二人。二月十八日,先时皇三子弘时因事得罪,交与胤禩为子。三月初四日,命胤禩、胤禟改名,禩在被数度催促逼迫后被迫改其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诸王大臣,以长篇谕旨,历数胤禩、胤禟、胤禵等罪。六月初一日,雍正将胤禩、胤禟、胤禵之罪状颁示全国,议胤禩罪状四十款,议胤禟罪状二十八款,议胤禵罪状十四款。九月初八日,胤禩因呕病卒于监所,民间认为他们是被毒死。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