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刘树勋 郑维蓉
 
查看图片 查看图片
刘树勋
1902 ~ 1986
  郑维蓉
1901 ~ 1986
 
到访:17030  墓地祭奠:26   留言:15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哲人其殒 衷心哀悼 ( 张寿庠)
老夫孓  2020/5/6 15:47:00  浏览:239

                    哲人其殒 衷心哀悼
                    ——缅怀刘树勋老师
                    土木系系主任 张寿庠
    在旅途中得知刘老逝世的噩耗。想到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忠厚长者,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我心中十分悲痛。
    犹记1948年秋,当时东北大学解散了,刘树勋老师孑然一身来到中央大学,住在教习房。当时我是土木系三年级学生。早闻刘老盛名。我们几个同学就主动去拜访他,大学挤坐在床沿上,听刘老从国家大事到治学之道讲了一个晚上。他那豪放的胸怀和渊博的学识,使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我们就到系里、到校部请求将刘老留系任教。当时平津已解放,淮海战役接近尾声,南京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大的教授们只凭着微薄的薪水和几斗配给的官米度日,学校要维持正常运行已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校务委员会还是决定聘请了刘老。从此他又回到了执教多年并曾任过系主任的中大土木系。
    解放以后,刘树勋老师以中国旧知识分子特有的爱国热情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接受了党的教育。刘老总结他平生走过的坎坷道路,慢慢懂得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深切理解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个既简单而又深奥的道理。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1951年,他参加了农工民主党。从此,他以极大的政治热情从事农工民主党的建设工作。他坚决拥护和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在民主党派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团结了一部分党外的知识分子,在宣传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密切民主党派与党的长期共存的关系中,起了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并且,他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高尚的政治品格,逐渐成为省内、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社会活动家。但他始终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记得有这样一件小事:大约在1951年,国家将实行统购统销,对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制。在政策宣布前不久,刘师母在合作社买了几尽黑布,政策一宣布,刘老硬是要刘师母将几尽黑布退掉,并且自己还在学习小组上作了检讨。多年来,他从未向系里提出过任何方面的要求,从不以个人或家庭私事麻烦过任何人。虽然他已是民主党派省和中央的负责人,但他在有关政策方面,关系处理方面,他总是虚心地听取基层党组织的意见。他确实做到了与党同心同德、休戚与共。粉碎四人帮以后,刘老更是精神焕发,积极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只要有机会,他总要发言,宣讲大好形势。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召开了。当时他已82岁了,行动已很迟缓,但他还是坚持去北京开会。
    刘老治学严谨,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可以写出一两部好书。我们曾劝他,甚至怂恿他赶快写书,愿意给他当助手,为他配备力量,但他迟迟不肯动笔。有一次他意味深长的对我们说,“我也觉得该写点东西,但写书要慎重,写不好,反会贻误读者,不如不写。”写书的事就这样磋砣了下来。文革后,他的各种社会活动很多,抽不出时间,加上年事已高,以致他始终没有能将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用文字流传下来。虽然这种述而不作的精神,比诸粗制滥造要高明得多,但以我来看,这终究是件憾事。
    刘老秉性刚直,严于律己,但对后辈却是十分关怀和爱护的。我每次去探望他,或去谈工作,他总要热情款待,从国家大事到系里的当前工作,与你娓娓而谈,毫无倦意。我总得寻找适当时机向他告辞,以免耽误他的时间和影响他休息。记得在五十年代的一个秋天,我去向他汇报工作,正好他的儿子从北方给他捎来一些鸭梨,一进门他就拣一个大的让我吃了再谈。在五十年代,那种鸭梨在南京很少见,香甜可口。谈完话,临行前他又送给我一个。我看盘中已所剩无几,就表示已经吃过了,不能再拿,但她执意不依,并且说,“老师叫你吃的,你就得吃。”老师对后辈的情谊比梨子更为甘甜,此情此景,使我至今难忘。
    刘老师对学校的发展,对系里的各项工作也十分关心,一有机会她总要问长问短,并发表自己的意见。83年学校进行职称评定,提升一批教师的职务,我去探望他时,告诉他系里的提职情况,他一再问“×××提升了教授没有?×××这次为什么没有能提升为讲师?×××这次为什么没有提升为副教授?”我向他解释,名额有限。不能都提。这次他可有点儿生气了,说:“这么多年没有提职称了,怎么能用名额来限制!这些同志,我看早该提了!”他提到的一些同志,自然是一些老同志,但平时与他也不甚往来,但只要熟悉,他总要未之奖掖和鼓励。
    刘老师是东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军阀混战、东北沦陷、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难的经历,明显的对比,使他坚信共产党,热爱新中国。他的一生写出了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历史进程,他的一生,更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耿直脱俗、刚正仁厚的崇高品德。如今,他殒天了,他完成了应有的历史使命,他无愧于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育家,无愧于一个清廉正直的社会活动家。缅怀刘老,激励未来,我们这些后来者,要加倍努力于我们的事业,要倍加珍惜我们的时代!
(南京工学院特刊,第481期,1986年7月2日)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