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才育贤 精神永在 (史维祺)
老夫孓 2020/5/6 15:45:00 浏览:198
育才育贤 精神永在
——痛悼老师刘树勋教授
副院长 史维祺
树勋老师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我曾直接受教于老师,并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多年。几十年来,得益于老师的教育帮助很多。我为突然失去一位良师而深深悲痛,并为在老师弥留之际未能见上一面而深感遗憾和内疚。
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的局势已经明朗,同学们一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准备护校,一方面仍然抓紧时间多学一点,学好一点。但系里却把一位深孚众望的教结构的老师放走了,同学们为此而不满和苦恼。就在这个时候,树勋老师从东北大学返回中大土木系。树勋老师在中大沙坪坝时期就享有盛誉,因此对他的返任同学们是很欢迎的。同学们早就听说,树勋老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他不仅精通力学和结构工程,而且对水利、水文地质、基础工程等也有深厚的功底。果然,上课不久,同学们就被他所教内容的丰富和新鲜吸引住了。同学们发现老师讲的东西,不是哪一本书上搬来的,而是他在博览群书、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起来的,不是任何一本教科书所能代替的。这就使同学们感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句话、写的每个字都不容忽视。但是老师讲得比较快,同学们又听又记,这就难免会有疏漏。怎么办?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在教室后面增加一块黑板,前面黑板上写满了,老师就转到后面,同学们也调过身来继续听讲,下课以后,各人再去自行整理笔记。这样大家虽然不免多花些时间,但同学们无不学得兴味盎然。我们班共有五十人,树勋老师的讲课能够引起全班同学如此自觉一致的行动,可见他是真正抓住了同学们的心的。
树勋老师一向十分重视对青年老师的培养。对他身边工作的年轻人,他总是严格要求,真心帮带。五十年代初,教育面临着一场大改革,教研组人才少,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一方面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带头打头阵,同时“押”着我们作随时接替上阵的准备。等到第二轮的时候,就把我们推上第一线,他自己充当“拐棍”,检查我们讲稿,组织试讲,到课堂上去听课。当我们遇到问题去向他求教,那他更是不管什么时候,无不详尽地给以指导。他这样做,实际上比他自己讲课还要费劲,但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造就人才。他经常告诫我们,做学问不要把自己禁锢在狭窄的胡同里,搞结构的不能只搞一种材料的而不搞其它。他不止一次否定了我们一门课由几个人分段讲授的要求,开始我们感到非常吃力,但慢慢也就领悟到老师坚持这种要求的道理了。他竭力提倡老师要搞科研,尽管当时我们在教学上还犹如小孩学步,但他还是带领我们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他主张搞科研不能钻到书堆里去,要面向实际,不要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他的这些主张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树勋老师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学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我忆述了我和他接触最多的一段时间的一点事例,借以寄托对老师的怀念。同时,从这些点滴事例中,可以窥见老师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和泱泱学者的风度,用以作为对自己的鞭策。
安息吧,敬爱的老师!你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精神永在。
(南京工学院特刊,第481期,1986年7月2日)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