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我的父亲在青海221基地工作,是亲身经历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无名英雄。
2010年,我退休后,曾经写过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国魂》,记录了我们作为孩子的亲身感受,今天重新发表,纪念父辈那一代人艰苦卓绝的为国创业历史,默默无闻的爱国情怀,他们的事业,永载青史!
我的父亲王义才,1930年11月5日出生在河北沧州。
沧州,是华北平原最贫穷的地方,古时候,林冲发配、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地方。因为土地都是大海冲刷出来的"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沧州地区没什么农业,大人们都靠出外打工养家糊口。
我爷爷常年跟着人去天津做木匠。当地人大多会点武术,有句话说,中国的保镖,祖师爷都是沧州人。
1944年夏,不到 14岁的父亲就成了红小鬼。 解放后,分到天津市公安局工作。1963年底,父亲33岁,被选调到青海221基地(我八岁,妹妹6岁,大弟弟3岁,小弟弟还没出生)。因为青海地区属于高原,生活条件艰苦,母亲没有随迁,带我们四个孩子留在沧州。
父亲一年才能回家探亲一次。孩子们成长的过程,都是靠照片传递。
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父亲随单位迁到四川。
这张实景照片,就是当时的绵阳,可以看到,当时的涪江上没有桥。
绵阳地区,原来只是四川北部一个偏僻的山区,农业城,九院的十几个所就分布在绵阳下属的十几个县、区的深山沟里。
我们的父母工作在院部,住在梓潼县的排灌站,后来搬到何家湾。
著名的东方红大桥,是进出九院的必经之路,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文化革命中才修的。
1967年修成的简易桥,大桥的两端都有一个高高的陡坡,人车混杂,事故频发。作为群工部部长的海燕的父亲,经常与地方政府商议全院基建、交通、生活的大事小情,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跑地忙碌,1969年初,在这座桥上,被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撞成重伤。这个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昏迷一个月后,终于抢救过来,但身体和精神受到很大损伤,后半生都与病痛为伍。
1967年,刚过春节,我们全家便随妈妈工作调动,一起搬到四川。
我们从北京出发,坐了两天火车,在绵阳下了车。还要坐四个小时汽车,因为到梓潼的56公里全是土路!
在平原从不晕车的我和妹妹吐得一塌糊涂~那山路弯弯曲曲,凹凸不平,暴土扬场,实在太颠了!??
先工作,后生活。院部的居住条件很恶劣,没有学校,路还没通,我们就住在城关镇当地老乡家里,简陋的破土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后来,搬到城北的部队驻地~8342大院,我们就在县里上小学,中学。
爸爸妈妈天天加班,我们自由自在地成长。在家里,约定俗成,大人小孩儿从不谈父母的工作。直到父母离休,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什么工作。
梓潼,是个古城,附近的七曲大庙山、江油窦团山、剑阁剑门关,都是三国时候的遗址,父母从来没有带我们去玩过,都是学校组织野营拉练去的。
1968年,WG,父亲被政治审查,关牛棚,母亲因为划不清界限,也被停职审查,一周才能回家一次。70多岁的姥姥,因惊吓病重,生活不能自理,被人送回沧州、山东老家(开始在大姨家,后来在舅舅家)。13岁的我带着三个弟弟、妹妹生活(小弟比我小9岁,当时才四岁,因为从小就喜欢听我讲故事,是我的跟屁虫,我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每个月,我都要带着小弟给父亲送衣服。没有车,我们背着一包衣物,从城北的家属院,走到最南边的曹家沟,从南到北,几乎穿过整个县城,再跨过潼江(桥都是一块儿、一块儿的大石头排列的),小弟年龄太小,跳不过去,我就下到河里,背他过去。
爬上曹家沟的半山,就看到一个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牛棚~两栋三层的大楼,楼梯口站着两个拿枪的军人。
小弟四处看看,很是害怕,搂住我的腿不敢走,我拉起他,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
可是,想起电影里的英雄们,我使劲忍着,抱起小弟,跟着王班长上了楼,在拐角的地方,赶紧偷偷抹去眼泪。
见到爸爸,他说得很少。除了嘱咐我们好好学习,别贪玩儿,就是自言自语: 相信群众 相信党。???
1971年7月, 我和海燕都从梓潼一中初中毕业了。因为父亲被政审的原因,我们没能跟同学们一起参加工作,直到1972年初, 父亲被放出来,也没有去找组织抱怨、要求过什么。过了半年,单位统一安排受迫害的子女,我和海燕才一起参加工作。她近视文弱,做了会计。我人高马大、像个男孩,当了车工。
后来,我我们姐妹兄弟都陆续考上了大学,我在国防科技大学学力学,妹妹考上四川外语学院读英语,大弟读的北京工业学院的光学专业,小弟在北航发动机专业。
再后来,我读了北航的研究生,南下深圳创业,小弟考取加拿大的硕士,落户到美国硅谷。妹妹与妹夫则去了加拿大温哥华。
1983年9月,国家做出决定,将散布在穷乡僻壤山沟里的九院各单位,统一集中在绵阳科学城,简称839 。我父母家又和海燕父母家分在在干休所的同一栋楼里。
2011年,我们通过电视剧《东方》,才第一次真切了解到父辈当时面对的艰难困苦。
从1959年6月起,中国在西北青海的221基地开始核武器研究,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家,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等爱国科学家,与钱学森一样,冲破重重障碍,从世界各地回到新中国,开始核武器研究。
没有人才、没有技术、更没有资金。在国家战略部署中,全国顶级的技术人员、优秀的行政干部,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我和海燕父亲也在其中。
在父亲死后,我才知道,他的工作,就是从各个大专业校,招聘技术干部、专业工人。
科学家重新培训他们新的国防技术知识,带出来数以千计的科技人才,用最简陋的条件,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发、推算出爆轰原理;年轻的技术人员在没有防护, 没有仪器设备的艰苦环境里,靠着一颗颗爱国之心,自主研发出了原子弹、氢弹,给中国长了脊梁,令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不敢随便使用核武器大棒。
他们一辈子都选择默默无闻,就算是作为院长,两弹一星工程的元勋邓稼先,都是在死后十年才被世界所了解。
父亲离休后,没有赶时髦,写什么回忆录,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属于国家,属于党。
1983年9月,国家改革开放了,实力强了,中央专门在绵阳游仙区划了一大片的土地,将九院的各个所,集中到绵阳,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城》。科研条件世界一流,科学技术世界领先。小学,中学,成龙配套。
院里每年的高考率都在四川省榜名列前茅。我的小弟弟也是1980年的高考状元,不知道,这和我们的父辈做事较真、性格坚强是否有直接联系? ??????
科学城花园中心的广场上,有一个科学技术馆,里面陈列了核武器、暴轰理论的各种模型,历年在大西北实验的实景照片,首颗原子弹从装填到爆炸的动画演示。
馆内还有九院的先驱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等专家的塑像。他们选择无名无利、为国家耗尽心血、最后,永远安睡在祖国的土地上。
而更多的无名英雄们,像我的父母亲,海燕的父母亲,一生为着国家的强盛,无怨无悔,一生奋斗,即使受到迫害,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科学城的入口处,有一座雕塑,叫春雷。展示着核爆炸那辉煌万丈的一瞬。内部的术语是~蘑菇花 开了!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这辉煌的一瞬,其背后的艰辛、执着、伤痛乃至牺牲,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计算尺,高压锅,铁水桶,这些简陋的实施条件,令所有现代人深思,多少人因为没有防护,年纪轻轻就得了白血病,国家没有条件医治,本人无怨无悔,家属无言无泪!邓稼先院长死于癌症,据说也是吸收了过多的剂量。
母亲一家都是高寿,她的哥哥活了88岁,母亲84岁,姥姥104岁。就因为她离开家乡,参与了核试验的某些工作,患了肺癌,看看她去世前一年的精神状态,谁能想到,刚满70岁的她竟会走得那么早呢?
父亲虽然活到75岁,可后面几年的生活质量实在不好,多谢弟妹玉荣的精心护理,我们王家姐妹兄弟四人都会永远记得。
所谓父慈子孝,社会上那些兄弟姐妹为老人护理闹得亲情伦丧的人间悲剧,九院很少发生,感觉,这儿的父母懂事理,见过大世面,儿女始终对父母保持尊重有关。
他们是一群心怀梦想的人!“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出来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我的祖国”。这是王淦昌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说过的话。1934年,他回到祖国,1959年调入二机部,直至1999年92岁去世。
九院副院长、 陈能宽院士 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我们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一篇大论文(放一颗大炮仗)。
两弹一星,是中国的国家重大决策????,是千百万人、一代接一代艰苦卓绝的终身奋斗的伟大事业???????????,是保证我泱泱大国经济安全的国家战略??,这篇大论文,成功了!??
2005年3月23日, 75岁父亲在四川科学城安详地去世。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更没有令人惊叹的悼词。
我和妹妹、小弟分别从深圳、温哥华、加州硅谷赶回四川。
开完追悼会,我们姐弟四人捧着父亲的骨灰,回到他生前工作的梓潼老院部,向事业做最后的告别。
豁然回首,在父亲曾经工作过的老办公楼大楼前,立着一块石碑,写着两个苍劲的大字: 国魂
后面的小房子,是邓稼先院长的宿舍。
从60年代中期起,这几栋简陋的红砖办公大楼,成千上万的技术人员这里攻克世界难题,世界级的老科学家,脱下军装的老干部们、未退去学生稚气的新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地计算、实验。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没有经费,没有家庭生活。
如今,九院的癌症死亡率(包括我的母亲,肺癌)是四川当地正常数据的三倍。这与他们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又没有完善的防护设备不无关系。
但是这批人,在生死关头都是抢着往前冲,国家领导在第一线指挥,正如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一样。
从上到下,从普通的科学技术人员、行政干部、军队战士,到钱学森、邓稼先、陈能宽等世界级专家、学者,所有参加两弹一星的人都是国家的功臣,他们值得历史记忆!
爸爸妈妈虽然走了,但他们的为国献身的精神永远地留给了我们。
他们像当地盛开的油菜花一样,虽然朴素无华,却也坚定无悔地度过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有人说,父辈浴血奋战有什么用?现在的贪官把老传统都丢了,政权败在这些当官的手里了!
我说,父辈那一代,一生有追求。物质虽贫乏,境界很高尚,整个人生,为国家,为人民,是高尚的一生,死时没有任何遗憾!
至于那些贪官,手里有再多钱财,也不过是一堆垃圾!
历史正在前行,因为有了父辈的无私奉献,打下了国家工业国防的基础,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 已经国富民强,像东方雄狮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他们的后代,中国人平等、富足的一天终于到来了!包括我和海燕,在退休后可以走遍世界,感恩所有为今日中国奋斗过的前辈们!
真正的英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国家永远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根据父母的遗嘱,2005年3月,我们带着子女在青岛海葬了父亲,让他与母亲在天堂里作伴。
爸爸妈妈虽然走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依然团结、互助,经常见面。
2008年6月,我们兄弟姐妹四家在上海世博会汇合。
妹妹的儿子选择在上海工作,他们到温哥华探亲,看望他的妈妈~我妹妹。
2010年10月,我与妹妹、小弟在美国旧金山汇合。
全家参观金门大桥。小侄女多才多艺,2014年考上了哈佛大学,2018年毕业被FACEBOOK录取了。
据说,她长得最像姑姑的我,是吗?
弟弟陪我们去了硅谷的各家大公司,一家人陪我们走了十七英里、红树公园。
2011年6月,我们姐弟三家在温哥华的妹妹家汇合,一起游走了落基山。
一家人都喜欢骑马。在落基山下骑马更加不能放过,即使是刚好下班,没有马鞍、脚蹬,大大小小7个人没有一个害怕??~有人说我们是西夏人、蒙古族,也许真有点道理。
妹妹的儿子结婚,全家20余人回到四川九院~839,为他祝福,海燕夫妻俩也专程成都参加婚礼。
这张照片是我们19人到九寨沟时,小弟拍的孩子们欢快地跳舞。
2011年10月,我儿子结婚时,全家从天南海北聚集在北京,一起为他庆贺。留影。
每当父母忌日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四人 都会分别在网上祭奠他们。深圳、温哥华、绵阳、旧金山一起点起同一支蜡烛~爸爸妈妈,安息吧!
这是2015年3月,我们姐弟专程去青岛悼念父亲逝世十周年。
子女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国魂。
来自话题
家中长者的故事
4486篇内容
21.0万人互动
来自作品集家庭故事
礼物榜
2位美友 送出2个礼物
送花 分享给朋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
谢谢各位美友的点赞!??????一起分享那些不一样的人生!
点赞
我们这一代比父辈幸福,赶上了好时代,一生和平,没有战争!
谢谢!一生有追求,再苦再累也幸福!
一缕晨曦
老同学写的真好,共同的经历读起来十分亲切!
深圳小白?? :是的,我们九院基础很好,当年都是各单位挑选出来的。??????希望这传统能发扬光大下去。
白云
感动。感同身受。因为我们都是公安二代!
深圳小白?? :坚强,来自骨子里!??????大度,让我们心理更健康!
醉里挑灯看剑
一个善良的人面对英雄们都会留下热泪的!很感人!看着看着,潸然泪下!
深圳小白?? :都是真实的生活记录,大白话,真思想,不会修饰。 ?
深圳小白?? :为父辈骄傲,努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