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图片
黄颂杰老师
1938-11-19 ~ 2020-03-09
 
到访:21720  墓地祭奠:99   留言:12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融哲学于时代,化历史为动力 | 黄颂杰教授话“哲学与时代担当”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20/3/10 8:21:00  浏览:319

        编者按 :“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社会”始终是复旦大学哲学学科的传统。而“哲学的时代担当”则是60周年院(系)庆的主题。本文节选自哲学学院(系)60周年庆系列推送“深度丨六位系主任/院长共话:哲学与时代担当”,为黄颂杰教授在哲学学院(系)成立60年之际所思、所想。
         
        创建于1956年的复旦大学哲学系(学院),在共和国的阳光和风雨中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甲子岁月最易引发人们的追忆、思索和遐想。我于1957年的反右风暴之中跨进复旦校门,经历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寒窗十年”之后的1968年,在“文革”风暴之中告别复旦,前往西北大学某研究所,1975年又调回复旦哲学系。1986年春、1988年秋连续二届被推选为系副主任,主管教学,1992年接任系主任,至1995年秋卸任,担任哲学系行政工作总共差不多十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哲学系是复旦园内最年轻的系,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哲学系中也是比较弱小的系。经过60年的努力和发展,复旦哲学系在复旦园内已成为与文、史齐名的人文社科基础学科之一,在全国为数众多的哲学系(综合性大学几乎都已设立)中已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进入前三甲行列,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知名度。取得这样的发展、进步确实是值得庆贺、高兴的。

        哲学从来就与时代、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为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提供精神产品,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存在。复旦哲学系的创建就缘于两方面的需要: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斗争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60年的历史表明,哲学系首先是适应前者的需要,为前者服务,尤其是头20年;后20年则逐渐认识到后者的重要性,近20年更明白了这两方面实为一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头20年我们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中,“斗争哲学”居于主导地位,苏联模式的哲学原理盘踞着我们的哲学舞台,哲学系不可能置身其外。但系主任胡曲园却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强调“对立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学术月刊》1957年第3、8期),矛头直至苏联哲学权威;又批评“大跃进”中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唯心主义。他因此而被看作“只专不红”、“右倾思潮”代表,遭受批判。但他坚持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矢志不移。因此,在他领导下的哲学系并不全盘照搬苏联模式,抓阶级斗争也不排斥对学术的尊重和发展,一有机会就紧紧抓住。1961年高教60条一出台,哲学系立即开始教材建设和正规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开设现代西方哲学和世界三大宗教课程。胡曲园、全增嘏、严北溟、陈珪如、王蘧常五位贤哲为各门课程和专业学科奠定了基础,带领和培养了五六十年代的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哲学系创建和随后成长时期的骨干、中坚力量。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时代的主题。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哲学系在复兴中快速成长壮大。不仅恢复了建系时期的各门课程,而且开设了许多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课程,加强了硕士博士学科点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积聚了一大批青年英才,如已故的俞吾金、汪堂家。80年代,刘放桐等编著的《现代西方哲学》和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迫切希望了解西方学术的要求,受到学界赞誉和政府奖励,使西方哲学学科和复旦哲学系的学术地位得到很大提升。90年代马哲学科建设逐步凸显,并与西哲学科结合,硕果累累,促使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国内领先。90年代末新世纪初先后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创新研究基地。西哲、马哲成为全国重点博士点,复旦哲学系的学术地位再次获得提升。新世纪以来,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哲学科也迅速崛起。在三大学科崛起的同时,科哲、伦理、宗教、逻辑、美学等学科也相应地迅速壮大。全方位而又有重点和特色的发展,使复旦哲学系成为全国重点一级学科,跻身全国一流哲学学科行列。新世纪以来许多哲学才俊的引进,弥补学科之缺陷,提振学术之威力。哲学学院的成立更拓展了学科内外发展的空间,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合作渐成常态,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被破除,不仅在哲学类二级学科之间消除壁垒屏障,沟通互动,而且跨越一级学科之间界限,致使哲学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实践哲学学科日趋繁荣。这种发展趋势合乎国际哲学的潮流,利于中国哲学跨越文化之间界限而走向世界。哲学学院为此而采取了种种措施,复旦哲人为此而殚思极虑。

        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业不仅有物的展现,更需要思的守护。哲学之思应为时代思想之精华,社会文明之灵魂。相对于源远流长的哲学史,一个甲子的历史不啻一朵浪花。然而历史如一面聚光镜,其力犹如一支杠杆。融哲学于时代,化历史为动力。愿哲学之树长青,中华伟业繁荣昌盛。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纪念馆链接:
分享按钮
纪念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