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8 07:21:19)
荆楚网讯(楚天都市报)记者卢平川 李卫中
他们曾在武汉商海叱咤风云,如今,却纷纷返回高校课堂,重执教鞭。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还是不堪重负,重归宁静?近日,记者走访了其中的代表人物。
回顾:儒商曾创造奇迹
1992年,“南下”、“辞职”、“创业”成为社会热点,武汉地区一大批教师、大学生义无反顾地走出深墙大院,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这些“下海”的知识分子,通常被称作“儒商”。
经过10多年洗礼,一批知识分子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红桃K、凯迪电力、人福科技、精伦电子等知名品牌相继涌现。一公里来长的“洪山科技一条街”,如今已变成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中国光谷”。
据统计,东湖开发区目前注册的民营科技企业有4800多家,从业人员8.8万人。其中,80%的原始技术、创业人员、技术骨干来自周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在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东湖地区,崛起一个庞大的儒商群。这种创业奇迹,已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亮丽的景观。
近几年,就在全社会期盼他们创造新的“神话”时,一些儒商却抽身上岸,回到了校园。
杨崇琪:感染创业疲劳,
由7名教师组成的“红桃K”团队,曾被海外投资者评为“武汉地区最具价值的创业团队”。今年50岁的杨崇琪是其中成员之一。如今,他的身份是武汉化工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学。
1993年初,时年39岁的杨崇琪辞去武汉化工学院讲师职务,加入创业行列。1993年至2002年,杨崇琪一直在红桃K集团负责生产和质量管理。巅峰时期,红桃K的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上缴税收1.8亿元,员工上万人。“那段时间,大家都很有激情,我也经常加班加点,很忙,但很充实。”
尽管个人身价不菲,但杨崇琪牢记“富不癫狂、穷不坠志”的古训,始终保持着教书匠的本色。只要有空,他就到高校听讲座,参加学术会议。“我喜欢探讨问题,喜欢释疑解惑,总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当一个教师。”
2002年底,杨崇琪回校参加校庆时,向校领导提出了回校教书的请求,并很快得到批准。校方的考虑是,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应用性很强,教员若一直呆在“象牙塔”中,教学未免空洞。聘请一批有过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都有好处。
杨崇琪说:“我现在不工作,生活也过得去。回到学校,主要是觉得自己年富力强,还应该做点事。前几年在企业里,过得非常累,许多不想做的事也得做。当教师自由得多,可以按自己的意志生活。”
杨崇琪现在每周上六节课,有空就到外地走一走。平时有人向他请教办企业的事,他总是告诫:办产业成功几率很小,要慎重。他说:“像我这样心态的人,在光谷的第一批创业者中为数不少。也许,我感染上了创业疲劳。”
儒商回归校园的原因,当然不止以上所列的。高校中具有从商经历的教师正在增多,而近三年,东湖开发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数量却所增无几。这种反差,使决策部门颇感忧虑。
东湖开发区管委会一位副主任认为,光谷中企业规模的发展有所减缓,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过它也表明,当民营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不少经营者缺乏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愿望。为了促进光谷的发展,尚需改善文化和制度环境,进一步激发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编辑观点】鸟择良木而栖 周保国
几年前,武汉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硕士、博士毕业后,宁可选择沿海的中小城市,也不愿留在培育自己的大武汉。
这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令关心武汉发展的人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此这般,“惟楚有才”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人才大量的流失,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与反思。
古往今来,人择明君而事,鸟择良木而栖。经历阵痛后,我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栽好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令人欣慰的是,昔日东南飞的才俊们,又纷纷返回武汉,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创业。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了。
从高校到商界,再从商界回归高校,只要是人才的合理流动,我们就应该鼓励,并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是不要让“孔雀东南飞”的往事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