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眼中的王雨生
三月三日清晨,与往常一样,我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在《友情无价》的朋友圈里,一条信息将我瞬间打蒙,脑子霎时一片空白。这是一条简短讣告:“我们敬爱的父亲王雨生,今晨因病不幸去世......”我不能相信,绝对不能相信,20多天前,也就是正月初三中午,我们还约王兄一起相聚,与赴外地任差回西安过年的兄弟共叙友情,同祝新春。尽管当时,感觉王兄的身体状况比较差,原本魁梧健壮的他,已经消瘦得令人心酸。他说,病后身体不太好,不方便出来。但过年还想见见朋友们!我知道,王兄患病已经有些日子了,但根本想不到,短短的20多天,他居然和如同亲兄弟般的朋友们,还没有来得及握手告别,就这样悄然无声地撒手而去?仔细看,讣告是王兄的子女所发,这让我不得不相信,与王兄阴阳两隔,已然成为严酷的事实!随后,我与妻子和朋友老顾赶到北郊王兄的居家时,灵台已经设好,遗像是那张他喜欢的照片:穿着蓝色T恤,站在海边,挺胸抬头,眺望远方,一派英雄豪气!屋子里坐着多位早早闻讯赶来的老友,他们多是经历人生沧桑有泪不轻弹的老哥们,此刻,面对王兄的灵台,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中,也都默默无语,泪眼朦胧。我知道,王兄的突然离去,朋友们根本没有适应过来......
认识王兄,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我在西安一家媒体做社会及文化记者,主要联系电视、电影、戏剧等相关单位。王兄当时是西安阿房宫影院兼红光影院总经理。由于工作关系,我们相识了,但那时我称他为王总。那时间,中国正在全面推进改革,作为文化改革主体之一的城市国有影院,也面临生死存亡的大考验。铁道兵出身、在西安市电影市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他,带领影院在改革中探索前行,终于把一个已有60多年历史的老影院阿房宫,带出了死亡的边缘。与此同时,在当时政策鼓励下,为解决老影院面临的诸多沉重包袱,他改革拓展了以电影放映为主业,兼营相关家具业的运作模式。尤其是,阿房宫影院的家具店,在当时西安市竹笆市家具一条街上也名震一时。之后,在西安市电影公司有“拓荒牛”、“勇于改革的电影人”之称的他,又兼任了城外的红光影城总经理和西安市电影公司副总经理,并荣誉当选中国城市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西北分会会长,因此,我曾又称他王会长。但他似乎并不热衷这个头衔。上世纪90年代,作为西安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中最勇敢的搏击者,媒体人的责任使然,我将对他的所访所闻,写成了一篇千字通讯《敢拼才能赢》,刊登在中国电影报上。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许多喜欢文化和电影的媒体朋友引荐给他,他也将需要到影院做市场宣传的许多明星艺人介绍给我,这就多了一些采访的机会。之后,我与他的接触也就比较频繁,了解也就更多一些。随后,我们也就成了持续交往近30年的朋友,他长我近一轮,我们开始称他为大哥。
祖籍河北、身材魁梧的王兄,为人性格豪爽,说话往往是斩钉截铁,为人处事雷厉风行,优柔寡断,婆婆妈妈,推三阻四,这不是他喜欢的做派。
工作之外,生活中的他,三大爱好令人感怀:一是特别喜欢朋友;二是比较喜欢喝酒;三是喜欢做菜待客。当然,还有一小爱好:喜欢摄影。我一直认为,拥有这些爱好的人,自然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位有着阳光般心态的人,更是一位令人喜欢、尊重、舒服的人。王兄,正是如此。
十多年前,他还在电影公司的领导岗位上,但每逢节假日,他总要不亦乐乎地忙着去市场选购他所要的食材:猪蹄子、五花肉、猪肝等等,再到回民街上买回麻酱凉皮、香酥鸡、小南门的梆梆肉、西安交大市场的老上海熏鱼、豆腐干等熟食。回家将猪蹄子等清洗干净,开始起火精心卤制他最拿手的五香猪蹄子,粉蒸肉。然后,请来新老朋友,将他所购所做的各色菜品,满满当当地摆上桌,喝酒品尝他丰富的大王(他身材高大)家宴!酒桌上,朋友们喝着他的酒,品这他亲手做的菜,东南西北说着闲话,但中心话题重点则是众口一词地称赞他做的五香猪蹄子好吃,酸菜饺子美味,羊肉汤味浓!他也不推辞,笑呵呵地端着酒杯,一杯一杯和朋友们喝着酒。
王兄喜欢喝酒,而且酒量较大,至于他到底能喝多少?在我与他喝酒近30年中,从来没有见他醉过。一次,与他开玩笑,说他可能一次能喝一斤左右,他对我只是笑而未答。喝酒识人品,一般坦诚厚道的人,喝酒都比较实在、干脆。直至他生病前,每次兄弟朋友们相聚,从未见他忸怩作态,多是笑脸相迎,碰杯即干。
在我们相识的这几十年,他在西安先后搬过3次家,而就我带到这三个住处想品尝猪蹄子的朋友, 算起来至今至少有五六十人之多。这些朋友,大多与他并无任何经济往来或点滴利益瓜葛,但凡上门为品尝其猪蹄子,即使顾不上给他带三瓜两枣,但他也毫不在意,依然热情招待,酒菜管好!家宴吃完,再把厨房特意留下的猪蹄子、粉蒸肉打包,让你带回与家人分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