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潘仁希、殷韫英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查看图片
潘仁希
1909 ~ 1961
  殷韫英
1915 ~ 1992
 
到访:17054  墓地祭奠:199   留言:5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我所知道的父亲——潘仁希 (潘与庆)
雨晴  2019/3/14 11:07:00  浏览:540

我所知道的父亲——潘仁希

我父亲是潘仁希,生于1909年11月8日青浦朱家角,从小读书很用功,考进苏州东吴大学学习(今苏州大学前身)。
据《沧浪区志》记载:民国时,东吴大学学生在读书湾,创办了公益性的惠寒小学,动员贫家小孩入学读书。惠寒小学的教育方针是鼓励学生德智体群各方并重,且偏重于儿童自治及课外活动。惠寒小学不收学费,免费发给书本,对那些流浪儿童,学校还提供食宿。
  惠寒小学的校长、教师都由东吴大学学生义务担任。1928年至1929年秋季,校长是谈家桢。校长任期一年,据东吴大学校刊《老少年》1930年7卷2期载,“1929年秋季开学时惠寒小学校长是潘仁希,荏苒半年,成绩卓著。然在今春开学之即,潘君坚辞惠寒校长一职,遂由东吴大学青年会改请张玉逊担任。”
在1929年6月,父亲还与东吴大学及平江小学两校校友项学臣、姜守良、潘承英等十余人,发起成立了“吴平国乐团”。之所以叫“吴平”,因成员主要来自东吴大学和平江小学校友。建团时有团员38人,最多达80余人。(具体见附件)

30年代初父亲到上海,父亲在东吴大学应该学的是法律。所以到上海后,经过一番打拼,成立了以父亲名字(谐音)命名的《晨曦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业务发展很快,据上海地方志介绍,《晨曦律师事务所》设在上海圆明园路169号协进大楼,有八个办公室。在上海滩司法界很有影响。上海当时的报纸上,常常会用半版篇幅做晨曦律师事务的广告。


据大哥回忆,那时父母亲住在黄陂南路上的“梅兰坊”里,梅兰坊有五六十户连排别墅,我家是22號。在上海那六、七年的时间里,也是父亲事业发展比较顺利的阶段。可惜好景不长,“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
上海沦陷后,演艺界明星梅兰芳为了表达自己对侵略者的不满,带头罢演,提出拒不演出,不给日本人服务的沉默抗议方式。此行为影响很大,知识分子阶层纷纷仿效,父亲也坚决实施不接诉讼案子,不给日本人服务的主张。
事情发展一段时间后,上海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日本人开始了针对性反制,抓走了一大批带头闹事的爱国人士来威胁恐吓。父亲和母亲在同一天被抓,罪名是父亲暗中资助帮助抗日分子 。
父母被关押期间,亲戚朋友四处奔走,积极救援。最后是几次送礼才被放出,总计被关押了一月有余。出狱以后,父亲关掉了律师事务所,直至抗战胜利后他又继续当律师。

应该是抗战胜利后,父亲用了好几根金条,买了杨浦区隆昌路226号“红房子”居住,全家迁入。那是日本式的三层别墅,大约有200多平方。有小花园、有汽车,有车夫。车夫也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我们都叫他“阿伲”。在后门还有专门房间居住。整幢房都装有热水供暖和供水系统,底楼装有很大白色的“炮仗炉子”。

解放后,大哥潘与进进了斯高中学学习。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家急需建立空军,大哥也光荣参了军,并被挑选进入空军航校当教员。当时大哥16岁还不到。但父亲、母亲积极支持儿子参军,保家卫国。我记得大哥在蚌埠集训期间,父母亲还带着与明到部队去探望过大哥。
父亲是个爱国正直的人,因旧的法律废止,新的法律还不健全,解放后律师行当停止。为了生活,父亲在隆昌路家的底楼开了一家“晨曦文具书店”。门面有两大间。一间玻璃柜台,主要卖文具,如金笔、钢笔、讲义夹、凤凰琴、乒乓球等,买了钢笔还能免费用钢笔刻字机刻字。还有一间就是古今中外的书,书很多,书柜很高,最高地方要用凳子或梯子爬上去才能拿到。在买书的墙上,还挂着一个玻璃镜框,里面标有书法家为我们四兄弟最后一个名字写的四个字“进同国庆”。
当时营业员有三名,一位是平国龄,个子不高,是经理。另一位,叫张家斌,个子不高,话也不多,有点结巴。还有一个就是亲戚“陈华荷”,我们叫他“荷哥哥”,他人比较高,待我们也很客气。

1954年,国家推行对民族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当时隆昌路上店不是很多。父亲带头公私合营。记得当时还敲锣打鼓,拉起了横幅,十分热闹。公私合营后,父亲好像更忙了,他先是加入了民主建国会,后又到嘉定外冈参加了社会主义干校的学习。还担任了杨浦区工商联秘书长,杨浦区百货公司业务股负责人。杨浦区的文化生活是比较枯燥的,50年代初建造了杨浦区电影院,58年建造了沪东工人文化宫,这些父亲都是出了力的。记得杨浦电影院开张典礼,我也随父亲一起去参加了,每个小圆桌上放了水果和糖果。父亲好像还上台讲了话,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典礼仪式,所以印象特别深。父亲平时衣着比较讲究,出门一般都是西装革履,头发也梳理得整整齐齐,油光铮亮。他知识渊博,还会吹笙、变魔术。在家里还给我们变过黑袋袋中变出鸡蛋的魔术,记得家里还有过一把变魔术用的象牙柄的手枪和打纸条会发出“叭叭”声的手枪,可惜都不知去向了。

母亲叫殷韫英,苏州大户人家出身。是原上海某歌舞团钢琴伴奏,结婚后就回家当全职太太。母亲很会安排家务,家里七个孩子,除大哥在外以外,其余六个孩子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让父亲能安心在外工作。父亲早晨爱吃油炸花生,爱吃大饼夹自己做的辣酱,母亲常常做好了给父亲吃,我们也跟着一起吃。母亲还会自己做酒酿,做蛋饺,做菜饭,一家老小在一起,其乐融融,非常开心。父亲和母亲待邻居也和客气,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教育子女要做好人,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亲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工作累,长期鼻炎且经常发作,后来查出是患了鼻癌。后来住进肿瘤医院,开刀、化疗。住了一段时间后,母亲说:你们爸爸要回来了。我们听了都很开心,我们兄妹几个,还在爸爸回来那天,在门口列队欢迎。要是以往,他一定会摸摸这个头,亲亲那个脸,可这次没有,看得出父亲情绪很不好。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是父亲癌症已到了晚期,医院无法治疗,让他回家休养。父亲回家后,基本就躺在床上,亏得三楼龙医生是医院护士长,常常给父亲打杜冷丁针止疼。好像没到半年,也就是1961年3月19日,父亲走了。据说父亲很不想走,他特别担心,他一走,丢下五、六个还在读书的孩子怎么办?母亲和大儿子能把这副重担挑起来吗…… 追悼会在西宝兴路殡仪馆举行,那是一个雨天,许多人赶来送行。陈乃圣教授写文,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写字表示了深切的悼念。

“血浓于水”,值得一提的是,在父亲病重、去世、以及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及以后的日子里,仁恺叔叔和婶婶、仁岛叔叔,郭韵秋阿姨等,都在精神和物质等方面,给予我们全家予各种帮助、支持和关心,我想我们会长记在心、永志不忘的。谢谢!

                                       潘与庆
                                      2019.3.15

备注:
    陈乃圣教授,1933年生于古越绍兴, 精于书法,擅长乐器演奏1955年转业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系主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省拔尖人才评委,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委,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省《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 1976 年去世。                        
                        
    沈尹默先生,是《新青年》杂志6位编辑之一,是中国新诗体裁的倡导者。沈尹默先生祖籍浙江吴兴,早年曾留学日本。解放前曾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监察委员等职。1946年后因不满国民党当局,退隐上海。解放后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管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1971年6月1日去世。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