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陈寿荃慈母戴明教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查看图片
戴明教
1922 ~ 2018
  陈寿荃
1917 ~ 1978
 
到访:14314  墓地祭奠:541   留言:2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民间工艺的瑰宝 ——浅谈上海松江顾绣史
雪泥鸿爪  2019/1/17 19:47:00  浏览:725

民间工艺的瑰宝
——浅谈上海松江顾绣史
                          陈宏言
顾绣是上海松江古代著名工艺美术品之一。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唐宋以来的传统绣法,把中国传统绘画笔法与刺绣针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见了一时难以辨别是图画还是绣品,所以,在历史上就享有“画绣”之雅誉。1634年(明崇祯七年)官居礼部尚书的云间派大书画家董其昌见到韩媛所绣方册(临宋元名迹),惊叹“技至此乎”“非人力也”!并为露香园顾氏赏绣八骏图方册作题跋云:“……君子观此册,有过于黄荃父子之写生,望之似书画,尝行家迫察之,乃知为女红者人,巧极天功错奈矣!”明末江南复社重要人物,抗清名将陈子龙对韩媛绣品推崇备之:“……若韩绣花鸟草虫,生气回动,五色烂发,即薛夜来,苏惠兰未能妙诣至此,或天孙织锦手出现人间耶……。”又据1942年4月出版的《顾绣源流考》记载:“民间刺绣,虽尚盛行,如湘绣、粤绣、京绣、蜀绣亦皆名噪一时,然究不如顾绣之尽人皆知,盖以当时之诗囿词林,历有记载,顾氏女弟子又遍及各方,致露香园顾绣浸成为隽美之故实矣。”足见顾绣在刺绣艺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顾绣的起源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字应夫,官至尚宝司丞)在松江府上海县北隅(现上海市南市露香园附近)修建宅邸时,从地下发掘到一方石刻,上有元代松江云间书法家赵孟頫手篆“露香池”三字,因而后来称自己的园林为“露香园”。
就在这座古朴、典雅的园林里,第一幅新颖独特的画绣——露香园顾绣问世。随着时间推移,涌现出顾绣艺术新的女红群体,她们把唐宋以来的绣艺推向新的高峰。
顾绣为顾氏数代人智慧和辛勤探索之结晶。在有关资料中,可查考的杰出代表是顾缪氏、韩希孟、顾兰玉三位女红大家。
顾缪氏乃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妻。缪氏在闺阁就善宋绣技艺,嫁顾后,见了不少珍藏的宋代名家字画,视野顿开,技艺感受增强。在继承宋绣劈丝、配色、针法等优秀传统基础上,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艺术感受渗透到创作中去,从而创造了既富质感,又富气韵的别具一格的绣艺——顾绣。清戴有祺《寻乐斋诗集》咏云:“须眉老少各不同,笑语欢然并超忽……;青莲花木扬灵旗,微风过处欲飘举”。清姜绍书《无声诗史》中称缪氏刺绣“人物绣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这就是顾绣之始。
在顾绣诸名手中,最能代表其家传的,当推略迟于缪氏的韩希孟。韩自署“武陵绣史”,鉴赏水平很高,并工花卉画。她的丈夫顾寿潜字旅仙,别号绣佛主人,是顾名世之长孙,也是能诗善画的好手。寿潜夫妇都极珍刺绣,认为古来一技神绝,每自不朽,针丝也足以千秋。他俩为提高顾绣内涵,巩固和发展这一独特的绣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韩所用粉本,多临自宋之名画,不以模拟形似为满足,而取经独高。她充分运用针锋的特技以表达画绣的神韵,使刺绣艺术能依画法的变化而显示它的多样性。因此,所绣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所绣山水,能表达出国画的水墨韵味,所绣的花鸟草虫生气回动,五色烂发,达到“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的意境,这种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精心绣刺,画绣溶合,与国画几可乱真。这也正是与其它绣种有别的主要标志。
顾兰玉系顾名世的曾孙女,她不仅能诗画且善绣,被清嘉庆《松江府志》列为才女子。顾玉兰24岁丧夫,为守节扶孤,初以卖顾绣糊口,继则设幔授徒,传教露香园顾绣,长达30多年。期间,她将家传秘绣技艺无保留地外传,使城中四乡众多民间妇女以此营生。“顾绣之名遂以大噪”,顾绣艺品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传四方。一批商人收购顾绣品,开设顾绣庄,当时顾绣几乎成为刺绣工艺的通称。在宁、苏、杭等地官营及民间丝织机构绣缎部门中,无不以顾绣为标榜。
顾绣问世以来,历享盛誉达数百年。其高超绝伦的艺术声望,在祖国绣坛上为社会历史所公认。它以独有的艺术特色,与祖国湘、粤、蜀、苏四大名绣相辉映照。
二、顾绣的兴衰
顾名世身后他的儿子都过着“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的奢靡生活,使家道中落,乃广招女工绣制欣赏品,依赖女眷的刺绣维持生计,于是顾绣从闺阁绣向商品绣过渡。其初期仍不失闺阁绣精工细致的特色,据崇祯《松江府志》和《阅世编》等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可见顾绣问世之初,备受时人称赏。这时顾氏家道中落而顾绣却因之推广发展成为兴盛时期。明代后期,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二十四丧夫,以传绣为生,设帐授徒进一步扩大传艺。当时松江是江南棉纺织业中心城市,商业经济十分活跃,顾绣自然成为商贾牟利之商品了,顾绣销行日广,城乡人民亦以糊口略与纺织等。每值顾家一幅绣成,四方风动,远近争致,或据以复绣。顾名世孙寿潜尝谓:“二十年来海内所以珍袭吾家绣迹者,侔以鸡林价重,而膺鼎余光,犹堪百里地无寒女之叹”。
至清初江宁、苏州、杭州等地规模宏大的官营丝织机构的绣缎部门中,在民间的丝织业机房中,其绣品无不以顾绣为标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顾绣几乎成了丝绣美术工艺的通称,清代苏州云华绣业公所顾绣工匠及商户地址在小王家巷七号。1937年江苏乡土志载有“刺绣为顾会海妾缪氏所倡始,故名顾绣,松江之刺绣……,只刺绣一项苏州现有顾绣庄十四家,每年出品十余万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重修轩辕殿,南北顾绣新衣铺修殿捐项花名碑有钱永利等一百五十四户(碑文原在南市硝皮弄轩辕殿旧址)。香港地区也设有顾绣庄,专营顾绣及各地绣品。北京有元隆顾绣绸缎商行(创设年月不详)
由此可见,顾绣在明末清初以至清代中叶在绣坛和商业中的经济地位相当繁荣,其影响深广,后来由于牟利者的粗制滥造,冒充顾绣出售,价值逐渐下降,全幅七——八尺值一金上下,绝顶巧者亦不过二三金,若四——五尺者不过银五、六钱一幅。有的绣工更滥制,甚至有空绣者,只是丝线绣一个轮廓,如墨描状,而著色淡雅者,实幅亦只值银两许,往后价格愈微,这时已失去了顾绣对题材、绣制艺术的精工细巧等讲究,失去顾绣优秀的传统特色,从欣赏向商品,从小幅名画稿至衣裙蟒服、胸背、衣袖、佩囊方面转化了,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顾绣的艺术风格了。质优价高的顾绣制作越来越少,产销均衰落了。顾氏原作精品随着历史的沧桑也很少见。现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册八幅作于崇祯七年(1634年)的《洗马图》、《白鹿》、《女后》、《鹑鸟》、《米画》、《葡萄松鼠》、《扁豆蜻蜓》、《华溪渔隐》等幅,有董其昌题跋并于每幅后题诗,还有顾寿潜、陈子龙等题跋,为韩希孟的代表作。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花鸟绣八幅;辽宁博物馆藏有顾绣两幅;上海博物馆藏有顾绣人物一卷,后有董其昌在崇祯五年(1632年)跋记,以及花卉册四幅,还有几幅亦称顾绣作品的无作者图记。民国以来顾绣生产已经绝迹,露香园顾绣已徒有其名了。
三、顾绣的恢复、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特别是在1972年周恩来发出“挖掘传统工艺美术品”号召后,松江工艺品厂热烈响应,聘请了民间顾绣真传艺人戴明教女士授徒传艺,恢复顾绣生产,但终因“批林批孔”运动中强加的复古复旧罪名而遭夭折。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江工艺品厂成立了顾绣组,顾绣才正式恢复生产,使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顾绣,在松江重新问世。
使上海顾绣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得以重放异彩的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师戴明教女士。她是顾绣工艺的承前启后者。戴明教女士是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1922年1月1日(农历)。她自幼学绣于家姑,稍长,入松江松筠女校刺绣科深造。(当时松筠女校校长牛新贤先生。诸同庆老先生曾是她的图画及国文教师)。后抗战爆发,该校毁于战火,先生、学生四散,她也就居家绣些随意小作品。后与从事教学工作的陈姓先生结为夫妇,家庭美满,生活幸福,同时也乐此绣业不疲。七十年代初,应松江工艺品厂所聘,收徒传授顾绣技艺,但历时仅九个月,即以复古复旧的罪名而被迫中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松江工艺品厂的顾绣车间才得以正式恢复。她才能名正言顺地传徒授艺,并且一直工作到1991年后才以70岁的高龄正式宣告退休。期间(1984年)被上海市职称评审机构评为工艺美术师。现在戴明教女士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退休在家,身体康健,每天能上下六层楼,漫步花园,欣赏大自然的花草鸟虫。
在她收徒授艺的十多年中,亲传了十多名徒弟,现在都已熟练地掌握了顾绣技艺,都有绣品销往国外,使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在收徒传艺的同时,在继承顾绣的劈丝、配色、针法的基础上,她集长年来刺绣之经验,成功地探索并完成了顾绣双面绣这一新工艺,以双面绣的技艺,绣成了“秋塘情趣图”及“群鱼戏藻图”。在人像绣方面也有收获。八十年代中期,绣成人像绣一幅,艺术效果极好。英国驻沪领事馆官员到该厂参观,一眼就认出顾绣人像绣是英国女皇媳“黛安娜”,因肖像逼真,楚楚动人,深受赞扬。由此,也使露香园顾绣有了新的发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把几十年来的从事顾绣技艺的经验,把顾绣的“针法”、“作品绣法”一一口述,并由其子汇编成册,毫无保留地将其交给了松江工艺品厂,以期顾绣事业能有长足的发展。顾绣恢复生产以来,不仅继承了顾绣的传统艺术特点,开创了双面绣等新工艺,而且在选稿、用料、用针、用线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作品更见丰润、细腻、柔和、富有立体感。
(一)、选稿:为了保持顾绣传统艺术特点,对画稿选择,仍以宋、元名画为粉本,但不以模拟为满足,务求领悟以得其精髓。如所绣“梅花绣眼”,本为宋徽宗所作并题字;还有“枇杷绣羽”、“柳溪捕鱼”等也皆以宋代名人名画为底稿。通过顾绣技艺绣制,丝线的色调光泽相映与远近虚实相称,使绣品画面质感更丰富,气韵更生动,也更为传神,对名画烘托更高。有的创作稿还使地方特色和时代背景与顾绣艺术风格相合,如“松江方塔”、“龙华塔”、“台湾春秋阁”;也有少量采用现代画为稿,如“日本仕女图”。由于图案倩美,绣制精细,劈丝最细部分1∕48,运用针锋特技,以近百个色级色阶,使唤和服多样接色浓淡自然,仕女的面颊红晕微露,华而不丽,隐而不显,发际鬓角齐而隽秀,维妙维肖地绣出了日本女性美。
(二)、用料:顾绣底料与以前有所不同。明清顾绣底料是用绫、绢、罗、缎之类,其质地稀薄、松软,绣品衬托效果受到局限。现在采用真丝、塔夫绸、素库缎,用浅灰色、浅豆沙色、浅古铜色、白色等,按画稿色彩和内容配备。由于用料较以前更为上乘,艺术效果更为完美。
(三)、用针:古代刺绣用针靠手工磨砺而成,顾绣虽用针如毫,但纤细度不够理想。现代工业机械制针,钢材为优质,其纤细度不可同是而语。现用12号针为最细,长25毫米,直径0.3毫米,针孔长0.3毫米,宽0.2毫米。外宾参观见绣花针如此纤细都感叹不已。
(四)、用线:古代顾绣在劈丝丝缕上显得比现代作品为粗。现所用的蚕丝绣花线,俗称劈花线,丝线质量与古代基本相等,但在色级色阶和劈丝上则有很大的创新。色号可向线厂定购定染,有红、蓝、黄、绿、青、紫、赭、橙、灰、黑、白等色,每色又分10-20多种深浅色级和10多档色阶,总共有1500余个色号。劈丝比其它绣种纤细,古代一般劈成8丝起用,现在最细可劈成36丝、48丝,丝丝均匀,不起毛。
四、世纪末的顾绣
松江工艺品厂自一九七八年恢复顾绣生产以来,产品远销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国家及地方博物馆都争相购置加以珍藏。国内报刊也多次载文介绍顾绣重放异彩,广播电视也多次专题播放顾绣恢复生产的报导和录像。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改革浪潮冲击了整个中国大地,松江工艺品厂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厂,不能跟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工厂终于在一九九八年宣告关闭。具有传统工艺特色的顾绣车间也因经济效益问题而陷入困境。后来,该顾绣车间作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对象,被松江电子器材厂收购。该车间现保留有绣工钱月芳、高秀芳、朱庆华、刘松林、富永萍、吴树新等6人,钩画工沈月仙及裱装等数人,其中大部分绣工业已年近退休。作为上海地区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目前的处境也确实是岌岌可危,前途难卜。究其原因,也实在是多方面的,在这儿就不一一赘述了。唯愿这一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进入新世纪后能再放异彩。
五、新世纪的曙光
二O O二年三月十八日,在上海市大江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楼212室,举行了上海市大江职业技术学校、上海松江电子仪器厂顾绣特色班签约仪式暨开学典礼。松江区委宣传部、松江区教育局、松江教育集团、松江电子仪器厂、大江职校有关领导及顾绣特色班全体师生出席了开学典礼。这是在松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如皋先生的努力下,经上海市大江职业技术学校、上海松江电子仪器厂的双方协商而结成的成果。顾绣特色班的成立,让我们看到顾绣工艺将后继有人。而且顾绣班的成立,开创了班级授课型的工艺传授方式,为民间工艺的传授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在,顾绣特色班共有学员27名(24名应届学生、3名厂方选派),为该班任教的老师分别为:班主任林中柳 语文 陈宏言  英语 黄德平 俞惠华 美术 宋维敏 及顾绣师傅 钱月芳 愿这些学员能为顾绣的发展再放异彩。

二00二年六月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