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世已经快一年半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每每遇到和她有关的人和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像在昨天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值此在网上给她建立纪念馆之际,缅怀之情由然而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头无绪杂乱无章,就当是一篇不成文的悼文吧。我其实早就有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时间走进2000年,妈妈和爸爸一同走进新世纪,成为一对跨世纪的老人,妈妈的学生老同事齐聚清华园,特为她举办了庆贺八秩大寿的喜宴。看着妈妈神采奕弈喜笑颜开的样子,我从心底里为她高兴,祝她健康长寿,和爸爸并肩同行活到2008年,看到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后再来过八十八米寿。
有一点我觉得还是感到欣慰的,我在2001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这样便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妈妈爸爸在一起,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陪他们聊天怀旧,不使他们在精神生活上感到孤独和寂寞。妈妈去世前的最后两个月,从看病到住院,我都自始至终陪伴着她直到最后,也算是妈妈没有白养我这个儿子,给她“养老送终”尽了一份孝道。
2003年妈妈的老朋友陈大夫回美国前来家里话别,分别前两位八十老人互道珍重相约再见,可没想到这次却成了永远的分别!俗话讲“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九十不保天”。妈妈过了八十岁以后,由于严重的骨质疏松,背驼得越来越厉害,出外走路已很艰难,有时我在路上看到她拄着拐杖,佝偻着背艰难行走的样子,心里非常难受,总有些悲凉之感。大家都说,像妈妈这样百病缠身每天要吃一大把药的人,能活到八十岁已实属不易了,要是坐着不动看她的精气神,看她的思维谈吐,谁也不相信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而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人已到风烛残年之时。她的身体病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谁也不能替代她,只能自己默默忍受。她曾几次和她最要好的老朋友代阿姨说过,天天被病痛折磨得真是不想活了,还不如死了呢。可见妈妈的身体状况有多么差了。
从2004年1月妈妈开始发烧住院到3月去世,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妈妈自己和我们都没有料到她的生命即将结束。有一点感到遗憾的是,妈妈从住院到病重弥留之前,始终没有向我们做过任何交代,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的遗嘱。妈妈以前曾因病多次住院,但每次都治愈康复出院,她想这次也不会例外,根本没有做最坏的思想准备。她由于长时间不能进食,钾钠过低开始出现嗜睡状态,已经没有一点气力说话了,光张着嘴听不见声音,但看得出来她的脑子还是清楚的。此时妈妈也许还没有想到“死亡”,她还坚信像以往一样,能再次战胜病魔康复出院回家,因为家里还有爱她的老伴爱她的家人在盼着她回来!从妈妈那含糊不清的喃喃言语中,我猜想她是放心不下爸爸,放心不下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五十余载的老伴,自己虽然已病入膏肓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在惦念着爸爸,我猜想也许这就是妈妈的最后遗嘱。妈妈,我们明白您的意思,请放心吧,我们一定会照顾好爸爸的,让他晚年幸福颐养天年,您也能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妈妈病重住院期间,她的学生和老同事们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探望慰问。她80年退休离开医院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但大家还没有忘记她,可见妈妈的人缘口碑有多么好。妈妈这个人就是善良仁慈,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她晚年虽行动不便,但也还要经常打电话给她的那些同事们,不分年老的年少的,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大家也经常来看望她,像对自己的亲人似的始终惦记着她,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妈妈66年参加医疗队下乡到通县牛堡屯的老房东虽然早已去世了,但她的几个女儿还没有忘记妈妈,一直把她视为亲姑姑一样,每年都要来看望她。
妈妈去世后根据家属的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但是遗体火化那天,人们闻讯赶来向这位可敬的北医三院的建院元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护士长做最后的告别,长长的队伍里有医院领导老同事也有年轻的医护工作者。灵车开动了,人们默默地列队驻足两旁,久久地不愿离去,目送着灵车远去。做为妈妈的儿子,亲眼目睹这感人的场面,我泪如雨下感动不已。我为有这样一位妈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妈妈,您高尚的人品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
200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