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施文芳教授的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施文芳教授
1945-11-07 ~ 2018-02-18
 
到访:39385  墓地祭奠:64   留言:8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曾经的时光 - 施文芳
Xin  2018/3/10 22:40:00  浏览:776

童年往事
我家的祖辈都是依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延续后代。然而,从我的爷爷开始,他一方面积攒财富买地,另一方面培养子女读书。因此,我的父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父亲读了四年私塾,叔叔师范(中师)毕业,姑妈读到初中。尤其是我的父亲从他前人的贫苦生活以及自己的经历中悟出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钥匙,更是人生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凡能活泼思想,开启心机,使愚昧一变而聪明者,其惟读书乎”(摘自“父亲遗作”),这种崇尚读书的理念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他不惜一切培养五个子女读书。从我记事开始,我就感觉到我家的氛围与其他人家不一样,父母亲鼓励我们用功读书,优秀者褒奖有加。我的童年时代的家庭气氛是宽松的、和谐的。

踢毽子、造房子、跳绳子、抛布袋、……, 我都玩过,颇有趣味。然而,使我终生难忘的是那些主动分担父母亲承受的全家生计之难的事情。曾记得,我还没有开始上学,一手拿着一根铁棍子,一手拎着一个布口袋,与几个堂姐妹一道到沟边挖烧蜞(腿上长毛,一般都是红色外壳),有时也到河边挖螃蜞(腿上无毛),尤其是刚下过雨,泥土松,容易挖,而且这时烧蜞会自己跑到洞外,正好逮个正着。而且,姐妹几个去挖烧蜞,我总是挖的最多。盐水烧蜞倒上烧酒,放在密封的坛子里过四、五天就可以吃,咬上去脆脆的,鲜鲜的,有时也做烧蜞酱烧茄子、黄瓜,很是美味,这是当时全家的荤菜,我为之很有成就感。有时吃不完,还会清早跟着父亲拿到集市上去卖。现在再也看不到烧蜞和螃蜞了,但我对吃盐水螃蟹依然是我的嗜好,尽管家人的反对。

老家有很多沟渠,每家的住宅几乎以沟渠隔开,而且大多是南北方向。沟渠边长满了芦苇杂草,深秋季节,家家户户都收割芦苇,但是农户对于少许漂浮在水中的枯萎的芦苇,一般无暇捞起。十一月以后,吹起飒飒西风,那些枯萎的芦苇杆就会往沟南端聚集。我拿着竹耙,直奔沟边,全然忘记了危险,从水中捞起芦苇,堆聚在一边,等上一二天稍干后,父亲去挑回家摊放在自家场地上晒干后作烧火用场。

我家每年会饲养着一二只猪和羊,猪长到一二百斤和羊长到五十斤以上时卖个好价钱以贴补家用,很少自家宰了吃。挑猪草和羊草当然是我的本职工作,虽然有时父母亲也会从生产队干活时顺便带回一些羊草。猪吃得比较细,不是那一种草都吃的,可谓冬吃“小尖头”,春吃“布那头”,配上粗糠烧熟后再喂猪,肯定会长膘。我经常挎着篮子拿着铲子独自或者与姐妹们结伴到地里寻找“小尖头”和“布那头”。有一次我挖到很多的“小尖头”,堆在家中竖放着的织布机架下面,父亲挑着卖到同村的养猪专业户(施秉权),五分钱一斤,这事记忆犹新。

挖荠菜,割(拉)草头,摸螺蛳、黄蚬都是我童年时的常干的活计,除了自家吃以外,时常挎着小篮子跟着父亲到市镇上去卖。

我在家里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两个弟弟。父亲一心培养哥哥学医成才,姐姐帮着母亲缝衣织布,两个弟弟还年幼,我干着本当都是男孩子的活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正因为年少时的不怕累不怕苦才使我今天能经得起风浪的锤炼,自信、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父母亲的善良、宽容和奉献精神更是影响着我,从小懂得体谅和帮助父母亲干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种理念深深扎根于脑海,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感恩于父母、国家与人民的培养,努力工作成为我的天职。

少年趣事
新海小学离开我家最近也是我们村唯一的一所小学,而且是一所完小(可以直读到六年级)。可是,当我已满7周岁那年,我的父亲领着我去报名,好像说是报名晚的原因未能如愿进入新海小学。父亲只好让我去离开我家三里多路的天星小学上学。记得班主任是瞿自成老师,他给我的印象很深,高高的个子,白白的脸,一副书生气模样。也许我的年龄(还有两个月就是8周岁)稍大,从小懂事,上学后不久我就当了班长。我每天很早去上学,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饭篮子,中午学校里有蒸汽加热,直至傍晚才能回到家里。我的印象中第一年比较辛苦,不仅仅是遇到刮风下雨恶劣天气,更是怕“鬼”的恐惧心理。到了第二年,离开我家两个宅基的邻居郁慕琴也在天星小学上学,我们每天一起上学和回家,成了好朋友,直至我们各自成家后还有来往。

读完四年级(初小)后,一定是我的父亲的主意,寻求更好的学校读书,于是我就考进了决心乡中心小学读完小。中心小学在当地有一定名气,记得我们那年只收两个班,当然都是佼佼者,我们村还有杨国柱也进了中心小学,与我不在同一个班(1959年考初中时,中心小学居然只有我们两个人考上了启东中学)。我依然是大清早背着书包提着饭篮子出发,直到傍晚才能回到家。进校后我就被学校指定担任班长,当然各种各样因学习优秀的奖状少不了我的份。我很幸运,我进入中心小学不久就与河对面三大队的同班同学何兰珍和施亚香结成好朋友,我们有时能够一起上学,但天天放学后能一道走一段路,然后我自己回家,使我的学习生活十分愉快。可惜,她们由于家境贫寒未能得到上中学的机会,小学毕业后就在生产队充当劳动力了。记不清是什么时间,我还去看过施亚香,她已经结婚。
在中心小学学习期间,正是1958年我国进入“大跃进”的年代,我时而有机会参加大人们的劳作。记得有一次由小学组织的拾棉花比赛,我还获得了两块肥皂和一条毛巾的奖励,至今记忆犹新。

理想
有时看到拖拉机在地里耕作,嘎嘎作响,满地打转。每当此时,我都会停住脚步,仔细细细观察那迷人的景象。我渴望着将来当一名女拖拉机手,飒爽英姿,在田野上奔跑。这也是我最初级的理想。

青春的回忆
1959年秋天,我最终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作为班上唯一的一名学生考上县中启东中学,县城离家40多里路。我像一匹挣脱了缰绳的野马,启东中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一片广阔的天地。然而,我的心思是沉重的。我暗下决心,刻苦努力,不辜负父母亲对我的期望。很有意思的是就在到学校报到的那一天在校门口遇见了施瑞香(与我小学好朋友施亚香只差一个字),我们相约睡一个床,从此我们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被推举为初一(4)班班长。我只记得班主任姜英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这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来自于农村的小孩,而且习惯于散漫的小学生活,有点感到不适应。
 
大概是在初一的第二学期,我与班上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光荣地成为中国共青团团员。     

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人生榜样。老师是我们事业前进路上追寻的一串深深的脚印!告别了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也跨入了新的阶段,时光荏苒,恍若白驹过隙般竟来到了象牙塔里的第二个春秋。。。。。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