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施文芳教授的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施文芳教授
1945-11-07 ~ 2018-02-18
 
到访:39892  墓地祭奠:64   留言:8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不断取得新成果是我一生的追求”(南通日报)
Xin  2018/3/10 21:25:00  浏览:381

在以 “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为目标的中国科技大,有许多既在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又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施文芳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教学科研是我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不断取得新成果是我一生的追求。”这是施文芳教授的肺腑之言,她毕生的愿望就是推动我国辐射固化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整个产业的飞跃。

经受磨练,确立人生新目标

施文芳,1945年出生在启东久隆乡,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尽管家境一直十分贫困,但她父亲悉心培养五个子女上学。她从小十分体谅父母的辛劳,学习刻苦用功。在谈到她的理想时,她说,六年级时曾经渴望当一名拖拉机手,驾驶拖拉机在田野里奔跑,隆隆作响,十分迷人;进入启东中学后,初中时担任班长,高一开始担任校团委副书记,理想在快速地膨胀;1965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入学后又分配到放射化学专业学习,意味着将来毕业后可以到与制造原子弹有关的研究单位工作,为国防事业做贡献,这一切,让她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

由于放射化学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学校在1966年4月即安排她这一批学生去山西大同的部队里当兵。然而不到两个月,“文革”开始,施文芳很快被学校调回北京,突然觉得当一名科学家的梦想有些渺茫。但她并没有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束手无策。她留在学校组织“红卫兵接待站”,担任站长。接待站很快从三个年轻学生发展到了由几十位老师组成的校级机构,各系还设立了“接待分站”,最多时从北京体育场一次接回红卫兵超过万人;更为重要的是,她把被安排在校园里除草的所谓“走资派”校领导调进了食堂帮厨做馒头,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他们。

1970年6月,全国大学生上山下乡,施文芳被分配到河北省邯郸五七钢铁厂,由于劳动表现突出,很快被推上了炼钢车间主任岗位。后来,她又调入中心实验室,她废寝忘食地工作,不仅很快掌握了化学分析实验技术,而且担任了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1973年的春天,传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要将她调回学校的消息。校党委书记刘达(后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被“解放”,上任工作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强科大的师资力量。他决定举办“回炉班”,召69、70届毕业生回校进修。刘达还记得曾经的“接待站站长”,尽管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无力去“解放”他,但在当时,能让他在厨房做馒头已经是最大的厚待。他终于找到了她,不顾五七钢铁厂的反对,多次协商,最终让五七钢铁厂同意放人。她于7月份回到了母校,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计划两年的“进修班”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年就结束了。但这停止不了她对于知识的渴望,她边工作边学习,可以说,几乎全部的周末和晚上都安排了听课。

出国深造,关注化学新技术

1980年,国家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学、研究所陆续公派老师出国进修深造,但都是“文革”以前毕业的老师们首先获得机会。施文芳也想出国深造,但又感到自己业务水平和外语水平都不能与“文革”前的老师相比,争取到英语国家进修的机会不大可能。因此,她决定利用晚上时间旁听学习日文,希望能到日本去进修。

1984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施文芳非常幸运地结识了日本高分子化学学会主席、京都大学教授键谷勤先生。键谷勤邀请施文芳到他研究室进修,然而就在这时候,欧洲高分子学会主席、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皇家理工学院Bengt Ranby教授也向她发来了邀请。Ranby教授是中国高分子化学老前辈、科学院院士冯新德和钱人元的好朋友,也是一位国际著名的光化学科学家。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环境友好技术——涂料紫外光辐射固化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很快的发展,而在中国几乎是空白。施文芳自1982年起即注视这一技术在世界上的发展,开始从事高分子光化学研究课题。可以说,Ranby教授的邀请,正是她所渴望的,然而,如果接受Ranby教授的邀请,就必须放掉刚刚熟练的日语,转而去学习基础不强的英语(中学六年学习俄语)。经过反复考虑,施文芳婉言拒绝了键谷勤教授的邀请,赴瑞典进修。

初到瑞典,Ranby教授发现根本无法用英语与她交流,讨论课题。于是安排她先进修三个月的英语,但她连老师的话也听不懂,学习效果很低。她只好白天做实验,晚上坚持听磁带,看英文电视。三个月后,Ranby教授惊喜地发现她已经可以基本理解他的话,而且能够讨论课题。她已经可以快速地阅读英文文献,熟练运用英语与人交流。同时,她的研究课题进展也很快,她雄心勃勃,勤奋学习,立志回国后要在光化学领域干一番事业。

辛勤耕耘,开拓研究新局面

在瑞典的两年时间里,施文芳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了五篇重要学术研究论文,参加了三次国际会议。尽管导师和系主任劝她留下攻读博士学位,但她归国心切,于1987年8月回到中国科技大,开始在学校组建紫外光固化研究组,招收研究生,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同时,联系国内已经开始从事光固化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大学、院所及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她调查发现,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口的120多条PCB阻焊剂光固生产线,由于所用材料全部依赖进口而被迫停产,光固化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更是一片空白。在她的推荐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邀请Ranby教授为客座教授,每年两次访问学校,进行学术交流。 Ranby教授一方面为研究生讲授光化学基础,另一方面带来了大量光固化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信息。她还邀请日本辐射固化协会主席、东京大学教授Y·Tabata先生、瑞典皇家工学院J·Rabek教授来中国进行辐射固化技术讲座,加强我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于辐射固化技术的了解。

1988—1991年,应日本辐射固化协会Y·Tabata主席的邀请,作为中国唯一光固化技术领域的代表,施文芳参加了日本第二、第三届辐射固化国际学术会议暨展览会。会议期间,应用基础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琳琅满目的辐射固化产品使她大开眼界,尤其是相识了北美辐射固化协会主席AlicePincus女士和欧洲辐射固化协会主席J·Seidel先生,对她今后在辐射固化领域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毫无保留地向她介绍美国和欧洲国家辐射固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推荐相关的书籍资料,并为她出席1993年和1994年在意大利和美国召开的国际辐射固化会议提供了机会。

同时,针对紫外光固化PCB阻焊剂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她着手首先在实验室研究。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和中试,光固 PCB阻焊剂达到了工业应用指标,并通过了中科院技术成果鉴定。

再赴瑞典,只为攀登新高峰

施文芳在回国近四年的时间里,尽管教学、科研、开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她感觉到,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还有相当距离,要成为我国辐射固化领域的领军人物需要更好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她毅然接受了导师 Ranby教授和Albertsson教授发出的重返瑞典攻读博士学位的邀请。

1992年的夏天,施文芳又一次踏上了赴瑞典之路。导师给她的论文课题是关于用于辐射固化体系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研究,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它涉及辐射固化新技术和超支化聚合物新材料。超支化聚合物具有特殊的三维分子结构,熔融黏度低,分子外围有大量功能性末端基团,它可用于涂料、催化剂、生物材料、电子产品和聚合物加工等多个领域。施文芳对于这个国际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具有极大的兴趣。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不仅完成了全部课程的学习,而且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以优异的成绩于1994年10月通过论文答辩,获得高分子化学理学博士学位。这时的她,已经49岁。这样的年龄,不要说在中国,在瑞典也是不多的,但她成功了。获得博士学位后,她有很多机会可以继续留在瑞典,或者到其他国家工作。然而,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回到中科大校园。

回国以后,施文芳很快进入角色,一方面接受中科大校党委的安排,担任中科大外事办公室主任并兼任港澳台办公室主任,积极为加强中科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工作,在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和留学生工作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仍然紧紧抓好教学与科研及研究生培养工作。她曾任中科大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委材料与工程学部专家组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曾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一级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以及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施文芳本来可以选择从事管理工作,但她更愿意投身于辐射固化基础研究,发展材料表面加工技术,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我国的涂料加工产业。任满一届外事办公室主任以后,她及时请求学校领导调她回化学院,集中精力实现她发展辐射固化技术的愿望。她联合国内大专院校、研究所的教授和涂料产业界的领军企业,迅速组建了“全国辐射固化协会”。她历任中国感光学会常务理事、全国辐射固化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会长。她多次被邀请在辐射固化国际会议上代表亚洲、中国做大会报告,介绍亚洲地区和我国辐射固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2008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北美辐射固化国际会议上,她首次组织我国 12家企业参加产品展览会,14个口头报告,5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在国际辐射固化学术界和企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