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永远的怀念--追忆父亲樊海义》:一位中国父亲的生命史诗
在樊中军先生这篇质朴的文字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对父亲樊海义的追思,更是一代中国农民父亲的生命缩影。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藏着比山重的父爱,比海深的人生重量。
1928年出生的樊海义,人生起点便刻满苦难——8岁成为孤儿,伯父伯母的收养是乱世里仅存的暖意。这份早慧的孤苦,或许早已为他一生的坚韧埋下伏笔。1950年成家后,养育七子女的重担压在肩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绝非虚言。当我们计算着他55年的生命长度时,更该看见其中的密度: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磨豆腐种菜园的手艺营生,为儿女温饱盘算的每一个黎明与黄昏。
文中那句"无愧于先祖和后代,更有功于国家",道尽了中国农民最朴素的价值认知。在计划经济的集体时代,"老保管""红保管"的称谓,是比任何勋章都珍贵的褒奖。不贪不沾的品格,在物资紧缺的年代更显难能可贵——他守住的不仅是集体的财物,更是一个父亲给儿女们最生动的品德课。那些在田间地头锤炼出的精湛农活,既是生存技能,更是对土地的敬畏与虔诚。
最动人的,是父亲与时代的共振。在八十年代的乡村,培养出三个大学生,无异于完成一场艰难的突围。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是这位农民父亲用血汗浇灌出的果实。他没能等到儿女们反哺的那一天,55岁因肝癌离世,将"积劳成疾"四个字刻进儿女们永恒的追悔里。这种遗憾,是无数中国式家庭的共同记忆:父母用青春与健康铺就儿女的上升路,却往往缺席儿女成年后的岁月。
文字里反复出现的"永远的痛""最大的遗憾",不是矫情的抒情,而是血脉相连的深情告白。儿女们照顾好老母亲的承诺,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爱从不因生死隔断,而是以代际传承的方式延续。
樊海义先生的一生,是千万中国农民父亲的标本:他们沉默如土地,却孕育出最蓬勃的生命;他们平凡如草木,却用脊梁撑起家庭的天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重读这样的文字,我们更该懂得:那些父辈们吃过的苦、守过的德、付出的爱,早已化作我们生命里的光,照亮前路,温暖岁月。
愿樊海义先生在天堂安好,愿这份怀念,成为一个家庭最珍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