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慈父王钊慈母潘青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王钊
1923 ~ 2016
  潘青
1928 ~ 1995
 
到访:9099  墓地祭奠:21   留言:1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在沙漠之海-潘青
Ta※※※  2025/5/1 16:26:00  浏览:12

                       在沙漠之海

                               潘 青

    在祖国北疆,我见过乌金之海,那海无边无沿,如墨如漆。在大小兴安岭的群峰上,我纵览过森林之海,那海万波荡漾,翠绿如染。
    最近,我随作家代表团,来到祖国西北边疆,看到了沙漠之海,那海广阔无垠,恰似遍地铺金。
    汽车在那沙漠之海——戈壁滩上急驶着。
    从两壁相搭的峡谷深处,沿水土冲刷的碎石小路上,出现了六峰驮重的骆驼,一位系着红头巾的维吾尔族姑娘,侧坐在后尾的骆驼上,身后蠕动着云朵般的羊群。
    轻风把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吹上山谷公路,吹进我的耳鼓。当她擦过我们的车身时,姑娘含着多情的微笑,透过打开的车窗,将一束结着鲜红果实的白茨果枝,塞给我们。一瞬时,我愣住了,这姑娘是谁? 从哪儿来? 到哪儿去? 她唱的什么歌?她的白茨果枝……
在通往柴达木中部和西部公路岔道口的道班房前,车停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醒目的白粉大字:“猛攻深层关,拿下大油田”。
    门前,红布横额上写着:“热烈欢迎参加各路会战的同志们!”此时,只见近百辆的汽车载着钻井、动力设备,络绎开进盆地,油罐车满载石油连连出山。
    道班房院里更是热闹,搭车的,问路的,喝茶的,聊天的,不论来自柴达木或是祖国内地的哪条战线,或是操着陕、甘、青、藏的哪一个民族乡音,话题总是一个:“柴达木有了大油田了!”
    特别是那些久战柴达木的石油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勘测队员、老指导员和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们,谈起来更显得兴奋。
    “这二十多年来,没有一天不想撒大网、打大鱼,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作贡献……"
    "一位第一批进入柴达木的解放军团长,现在的冷湖油田科研部门的负责人感叹着对我说:“可是,前十年,让复杂的地层,落后的技术条件捆住了手脚。后十年,‘四人帮’挡道更是甩不开膀子,我就产生过离开这儿到内地去作贡献的念头,可是,又不甘心。现在,好咧! 三二八八钻井队打了四千米的深井,那油,竟像泉水般向外喷。”
    说着,老团长手臂一扬,将我的视线引向路旁停着的公共汽车,车上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你看,想解甲归田的,不走了;已经走了的,又回来了,呶! 连我的女儿也从内地跑到油田上来寻‘油郎’了!”
    多简朴的语言,多奔放的情感,几句话,就道出了千千万万石油战士,为四化而献身的心愿。
    “你们也是来参加会战的?”老团长问。
    我不由得点点头。
    是的,只要随意看看汽车上装着的那些电机、锅炉、钻头的标牌,什么“上海机床厂”、“兰州石油化工厂”、“哈尔滨电机厂”、济南、太原、青岛、天津……你就会感到,全国有多少地方、多少单位和多少人,为着同一个伟大的战斗目标,一齐参加到这柴达木的会战行列中来了!
    一个旭日初升的清晨,我们来到了冷湖石油管理局,油田的总指挥和地质师们,在显示出地质构造、钻井和采油分布情况的地图前,豪迈地向我们介绍:从柴达木的西部、中部到东部,盆地多大,油田就有多大。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四个现代化抢油、夺油。
    随后又告诉我们:会战的中心,在西部地区花土沟,今夜就在那里举行会战钻井队的命名式,会战的火炬就要点燃起来……
    站在黄沙红岩的花土山,望昆仑和阿尔金山合抱的宝地,呵! 红旗如林,灯火万盏,锣鼓声声,人流行行。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们在三二八八英雄钻井队的前导下,盔甲整装,锐气冲霄,浩荡前进。
    他们的誓言响彻四面八方:“用我们的钻头向地球宣战,变沙海为油海;用我们的钻杆开通柴达木的新里程,把最美丽的黑色金子献给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呵! 祖国西北的戈壁沙漠,你这负有盛名的古战场,远在18和19世纪,有多少外国的探险家、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来过这里,但都被你这狂怒的风沙赶跑了。
    柴达木呵! 最知道谁是你的主人。当祖国进入伟大的转折历史关头,你怎能不舒展胸怀,迎接自己的勇士们!
    在青海湖上弥漫着大雪,高高的日月山一夜白了头的时候,我们和柴达木的英雄们依依惜别了。忽然,山口外传来了用汉语唱出的那熟悉的歌声——

    我爱皑皑的雪山哟! 
    绿色的草原,
    雪山草原唻,养育了我的祖先。
    我爱黑色的金子哟! 海一般油田,
    油花飘香唻,迎来美丽的春天
    请接受我的白茨果,
    它像我的心愿一样美甜……

    呵! 是她,正是我们才进山口时初遇的那位维族姑娘。
    后来知道,她是地质勘探队早期进山时的向导乌拉吉老人的女儿,每年都要给石油战士,贡献五六百只肥羊的牧羊姑娘乌拉汗。
    看,她从山口外带着她的骆驼队,沿着碎石小路走来了,那鲜红的头巾在风雪中飘动着,在沙漠的大海中飘动着……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