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场除夕夜
杨占清
潘青同志从1975年7月到1980年3月,曾在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任党委副书记,做为一个专业作家,她还要体验生活,从事文学创作。
我当时在林业局下属的塔源林场当场长,除了偶尔在局里开会见到潘青,同她较多的接触则是在基层,对她更深地了解是在生产一线。
潘青同志在新林任职期间,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在林场。因为塔源林场正在搞“采育用统筹生产法”①和以节约森林资源为目的的“六改四烧一带帽”②。所以,潘青同志经常到塔源林场来,我便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那工夫山上条件十分艰苦,人们住帐棚、喝冰水、吃粗粮,靠干菜、冻菜下饭。
每次她来,我们便把林场情况尽量详细地介绍给她,在山下招待所安排住处以便于她采访写作。可她却执意要求去山场、工段,和一线工人生活在一起。于是便穿上了工作服,打上裹腿,搭顺路的运木车,一头扎到了生产最前沿,一住就是十天八天的。我只能从下山的职工的口中听到:潘书记跟油锯手采伐,跟拖拉机手集材,到伙房帮厨等零碎的消息。当时我想:四十多岁的女人、省里作家可真不容易呀! 我也曾劝过她,和工人谈谈,不一样了解情况吗? 她淡淡地一笑说:“不吃梨,哪知梨的滋味。”
那时候,冬运木材生产经常搞会战,放高产,职工、青年、家属虽起早贪黑,有时连轴转。我到山上组织生产,往往看到她一身油泥,满头白霜,在没膝的雪地里和工人一道打枝丫,挂索带。工人们告诉我,潘书记迎接头趟车上山,送最后一台车下山。白天和我们一样干。每次会战结束,林场都召集全场职工总结会,我们便请潘青同志登台讲话。
看得出来,她被群众生产热情所激动,在讲话中常把一线工人的事迹,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般地讲出一串工人的名字,什么李铁人、于钢人、韩能干……讲到动情之处,常即兴吟出几首诗来。那贴心的话,滚烫的诗,让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得她的诗句,如:“南山打鼓北山响,东山打锣西山动,加油,加档,加里程,车车原条赛木龙。”
“抢头车,立大功,建功不等到天明……"等等。
听着她的讲话,我体会到了她那吃梨知滋味的含义。她把心紧贴群众,把创作的根扎在火热的生活中,深深地感染了我,并影响着我以后的工作。直到几年后,我走上了局领导的岗位,也像她那样离不开生产一线,离不开职工群众。因为,基层有最丰富的生活,最直接的材料,最生动的创造。
还有一件事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是1976年春节前夕。潘青同志看到家在林场的职工陆续下山,与家人团聚过年,山上剩下了一些上海、杭州的知识青年,便产生了留在山上和知青在一起的想法。那年,她那在省城读书的女儿来到加格达奇,想同当地委书记的父亲王钊,和在新林的母亲过个团圆年。可母亲舍不下那帮家在几千里之外的青年们,执意留在山场。女儿便到新林,奔“塔源”,上了山,来到母亲身旁。
当女儿听母亲讲述一线工人战天斗地的事迹后,也想和她所崇敬的人们一道过节。于是,母女俩便打电话、捎信邀王钊同志也来团聚。王钊同志安排好节日期间的工作后,于除夕那天兴冲冲地赶到了山上。这样一来,我们这些场、段头头也呼呼拉拉地上了四工段。
四工段是以知青为主的采伐工段,作业条件差,运距远,可年年月月完成任务,曾涌现一批先进人物,像全国人大代表宗大顺,省劳模孙少敏。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忠于党,想国家,爱事业的精神,创造了许多动人的事迹。
那时候,物资供应奇缺,每人斤把猪肉,鲜菜也没几棵。知青们看到地委书记和家人来到身边,像迎亲人一样把家里邮来的腊肉、火腿、糯米粉、霉干菜和北方的猪肉、粉条、冻白菜凑到一起,和领导们一道,各自拿出烧菜手艺,一下子竟也鼓捣出二十多个菜。
那晚上,洗菜的,刷碗的,炒菜的,说说笑笑的,情同家人,根本分不出那个是领导,那个是工人。
席间,地委书记、作家、大学生和知识青年谈理想、说工作,讨论专业学习、婚姻家庭、憧憬未来,唱歌、跳舞、朗颂诗、猜谜语、讲故事。用杯、瓶、饭盒甚至瓶盖、汤勺当酒具,频频干杯、互相祝福,共度了这个非同寻常的春节之夜。
直到二十多年后,我遇到当年在四段的上杭青年,唠起大兴安岭的往事,他们还说:过了这许多春节,那年的除夕之夜最难忘。
——
①采、育、用统筹生产法是指在一个伐区,采伐、扶育、利用林内剩余物,一次作业互相兼顾,一次完成的生产方式。可收到节约资源,缩短轮伐周期,加速后备资源生长的效果。
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亲自命名的林业生产法。
②六改四烧一代帽,即改燃料、改炉灶、改烟囱、改火炕、改火墙、改锅炉;烧树根、烧树枝、烧树杈、烧锯末;给烟囱带上节柴帽。这是当时在林区生产、生活中推广的一种节约林木资源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