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青同志生平简介
潘青同志治丧小组
我省著名作家潘青同志,因病开1995年8月8日18时25分,在哈尔滨逝世,终年68岁。
潘青同志生于1928年4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1944年,于哈尔滨市第一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毕业。
1946年9月,参加革命,在佳木斯东北大学学习,并参加土地改革。
1947至1949年,在合江鲁迅文艺工作团从事演员和创作工作,随团深入农村,配合形势写些鼓词、小演唱等作品。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配合解放军南下,创作了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
1949年,工作团进城后,到黑龙江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任创作组副组长,出席了东北地区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0年,随东北三省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参加战斗生活一年。
1952年,调黑龙江省评剧团,负责编导兼创作。
1954年,回到黑龙江省文联创作部工作。
1956年,到小兴安岭伊春林区从事创作,任中共伊春市委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后到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任党委副书记。
1979年,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逝世前,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省作协理事,省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省妇代会历届执行委员。
潘青同志,从194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她的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作品有:大型戏剧五部,分别在省市演出,如《打到南京去》、《红旗之歌》、《千山万岭红花开》、《葡萄与嫁妆》、《晓春江畔》;此外,还有多篇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以及诗歌《长歌大青山》等作品。
结集的作品有:《库里申科大队长》《鼓词人杨桂香》;小歌剧《添牲口》、《枪》;电影文学剧本《万木春》;短篇小说集《彩莲》、《山城夜》;散文集《多彩世界》,已出版的长篇小说《苍山如海》等。
《红旗之歌》在1951年哈尔滨市职工汇演中获一等奖。
电影《万木春》上映后,《电影文学》、《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评论文章,予以充分的肯定。《山城夜》、《多彩世界》出版后,也都受到书评家的好评。
潘青的作品,还受到林区人民的赞扬,他们亲切地称潘青为我们的“木头作家”,我们“绿色的歌者”。作为一名作家,她决不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参与者。
在伊春等地深入生活工作时,担任宣传部副部长和一个林业局的党委副书记,不是仅仅把这些职务当成了解生活、获取创作素材的一种手段,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想工人之所想,急工人之所急,与当地的工人、干部打成一片。
在此期间,她创作出了一系列小说、散文等作品。到省里工作以后,仍然坚持深入生活。她执著地认为,人民是时代的主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个作家脱离了生活、离开了人民,正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绝对写不出好作品的。因此,她不顾年老体弱,仍然深入基层,到林区,下煤矿,赴农村,在各地市的企业间奔波,保持思想与时代的同步,汲取生活的营养,滋润自己的笔锋。
她是我省老一辈作家,时刻注意提携业余作者,关心他们的成长。在自己紧张的创作之余,经常为业余作者讲课、看稿、谈创作体会,对年轻作者热情地辅导。在她的帮助下,一批青年作者成长起来,有的已成为我省的有名作家。
她关心省作家协会的建设,积极为作家协会服务,为领导献计献策,加强作家协会与各地市文联、作协及基层企业之间的联系,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拓宽视野。她的这些努力,对作家队伍的建设对扩大作协的知名度,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潘青同志是一位有名望的作家,同时是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拥护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和邓小平文选,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的形势;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襟怀坦白,清正廉洁,团结同志,谦虚和蔼,教育子女,求真务实,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即使是在病重期间,仍然关心作协的工作。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讲奉献而不是索取,是她一生的准则。
潘青同志为人为文堪称上乘,为老中青三代作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潘青同志的名字永远载入黑龙江省文学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