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县长潘明光纪念馆
 
查看图片 查看图片
潘明光
1909 ~ 1951
  余文玉
1909 ~ 1941
 
到访:70851  墓地祭奠:1   留言:2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旧话重提潘明光 文/黄少清
潘生  2015/3/30 15:49:00  浏览:847

前两天,我正在黎川二小操场晨练,“风雅黎川”博主黄健平先生告诉我,黎川民国时期最后一任县长的孙子,写了一篇关于他爷爷的文章。我找网络,仔细阅读了潘明光孙子潘叶挺的文稿,内心萌动了想写一篇小文的冲动。我写文章的目的,当然不是为潘明光翻案之类,因为那已经是历史,历史是岁月铸定的事实,但是历史又是现实的镜子,它鉴古知今,让人懂得,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对于黎川的古今,我略知些许,对旧时代的潘明光,当然也了解一二。
 潘明光(1908—1952),江西寻乌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海归一族了。归国后,他履职于国民政府实业部,也许想做一个实业家,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潘明光只得携妻回赣,就职于公路局书记长,其时,他的梦想还是实业兴国。在职之际,他注重创造,克服困难,为国分忧,为抗日效力。1945年,抗战胜利,党工人员从政,潘明光被民国省政府任命为黎川县长,到1949年5月,黎川解放,潘明光被下属县自卫中队长杨文波挟持,献俘于当时民革江西筹委会武纪彬领导的“闽赣边区人民游击总队”。1952年被黎川县人民政府处决于黎川县人民体育场城墙后菜地中(现电信局与双好超市地段)。有人说处决于吴家桥,这是一种误传。笔者曾采访过几位亲见行刑者,他们众口一词,都说处决地址在今天的双好超市南面约200余米处。
 潘明光被处决,这是新旧政权更替历史铸造的,我们无须过多评论。
 但,对潘明光的为人为官,黎川老一代知情者,都是一种赞赏的态度。笔者曾问过当时的亲历者,潘既然是个“反动县长”,那他该有血债了吧?受访者说,没听说,只是因为他是国民党的县长,被镇压是再自然不过了。相反,人们叙说这位“反动县长”的旧事时,我倒觉得他并不反动,甚至产生为民办事的好官印象。上初中时,我住的厅子里,有一位民国时的商会会长,他名叫丁吁清(音译名)。他常常挨斗,“坐飞机”,冬天被泼冷水等,在蔬菜社里被监督劳动。劳动之余,他喜欢讲故事,我当时年纪尚小,觉得他是反革命,可又不像反革命,文化水平高,字写得特别漂亮。他讲到旧县长时,神态中往往是赞许。我便问道,那反动县长肯定是欺压百姓,闹得贫下中农“妻离子散”,走投无路了。他常常叹息说:唉,你们还小,哪能知道这些呢。
 从他的断章残篇中,我渐渐形成了这么一个印象:潘是一个大学问家,各方关系协调自如,为黎川做了不少好事!
 往事如烟,对于过去的事,随着年岁的增长,大多都已淡忘。而关于潘明光,有四件事我仍记忆犹新:
 第一,潘到黎川任职时,虽是抗战胜利,但社会纷乱芜杂,当时黎川是抗日后方,各方逃难群众聚集,一个小小县城,集聚好几万民众,物价飞涨,粮食非常紧俏。国民党第44后方医院驻扎在黎川,很多国民党伤兵在黎川养伤治疗,这些兵士,纪律松散,乘乱打劫,与不法商人勾结,参与粮食贩运,经常偷运粮食出县。有一次,20多名士兵非法贩运40多车稻谷,要强行过境出县。他们仗着手上有枪,围困县府要挟县长,潘明光无所畏惧,沉着应对,组织和指挥地方力量,将这伙国民党士兵,一举包围,潘用手枪直抵连长头目,逼其放下武器,这一次围府劫粮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事后,潘明光大力加强市场管理,协调各方势力,阐明利害,禁止粮食外流,以稳定社会人心,黎川粮价得到很好的遏制,社会治安渐趋平稳。
 第二件事是关于黎川体育场的故事。民国时期的黎川,在城里铁炉岭一带(今电信局、双好超市地址),有一片空地,有人散乱建了许多棚屋,也有人垦荒种菜,中间有一些平地,虽是活动场所,但缺少整体规划。潘到黎川后,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有钱绅士及有影响的人员,建设一个大型的群众活动中心。在会上他再三强调,黎川历史文化深厚,以清进士举人之多,在全省及至全国影响巨大,可惜目前,县里连一个综合性活动场所都没有。万人集会,民众观看文明戏,学校举办运动会都无法举行。黎川要发展,民众要活动,创建一个大型场所,成为潘到黎川后的一件大事。于是他动员各界,冲破阻力,拆除了一大批乱占地盘的建筑,开辟了一块巨大的场地,搭建了一个大舞台,从此,黎川县人,有了一个叫体育场的地方。这个地方从民国延伸到建国后,凡有大型群众集会,电影公开放映,文明戏演出,全民运动会的召开,都在这地方举行,只是这地方,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因黎川来了个既没文化,又无魄力的某书记,让人胡乱占地,允许一些单位乱建房屋,把一个很好的群众活动场所,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废弃。到现在人们才意识到,伪县长还真为黎川人做了件好事,因此人们在叹息中思考,历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真实与逻辑。
 第三件事,因为潘明光是个读书人,潘到黎川后,深懂得要使国民进步,那就得办好教育,民众有了文化,黎川才会发展。办好教育是医治民愚的一剂药方。他来黎第一年,就大兴教育,尤其大抓小学普通教育。这一年,黎川有公私立小学150所,在校学生6200多人,此时县府经济拮据,但应黎川县立中学校长武惕予要求,拨公田及建设款项给县中,重修孔庙,建成了较为正规的中学。
 第四件事,重视传统历史文化,组织力量编修地方志书。黎川历史源远流长,但从清朝至民国历史,由于战乱频乃,修史曾经中断。潘履职黎川后,委托黎川文化长者李啸天、涂宗鼎等人,全面搜集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资料,续写从咸丰十年至民国的历史编章。作为新城县更名后的第一部《黎川县志》,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1949年初终于编撰完成。就在该史书即将付梓之即,由于形势大变加上县财政拮据,《黎川县志》印制工作,只好暂且阁置。1952年春天,黎川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洪水,县政府办公场所被淹,《黎川县志》书稿全被水浸腐烂,李啸天、涂宗鼎捶胸顿足,仰天大哭,李啸天抑郁成疾,这一年春天,李啸天抱憾而终。这一损失终究成为黎川历史上的千古之恨。
 回忆这些往事,我似乎有些感慨了,人啊,都是生活历史之中,对与错,是与非,都付谈笑之中。作为个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准确把握人生,逃过人生中的不幸与劫难。但不管王候还是败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白居易、王安石、范仲淹、秦桧、严蒿父子,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吏,为什么有人被历史记住,而有人被历史唾弃,我想无非就是人的品德,人的心志。民心是一杆称,不管你位居何职,只要你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过一些事,历史终究不会淹没你的光辉!

 2014年4月19日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