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县长潘明光纪念馆
 
查看图片 查看图片
潘明光
1909 ~ 1951
  余文玉
1909 ~ 1941
 
到访:69958  墓地祭奠:1   留言:2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冷暖依故,走过寻找历史与亲情的2024年春节!
潘叶挺  2024/2/21 18:10:00  浏览:88

    2024年2月13日,农历甲辰龙年大年初三。当晚九点半回到家后,我顾不上整理行李,抓紧洗了个澡就上床睡觉,感觉眼皮沉重两只眼睛都睁不开。

    算起来,从年廿九傍晚五点于广州出发返乡梅州,到大年初三返程先接上异地的家人再回到广州,四天紧凑的行程我几乎不停歇的跑了一千多公里。

    由于2023年回了4次乡下,我原本打算在城里过年,以好好休息一下。但母亲打电话告知,她的眼睛有点模糊看不清。之前她从未提过这个情况,再三考虑后,我决定春节回去看看。

     做了返乡决定后,我随即筹划了春节期间的安排。我自己心里清楚,每次返乡都没有度假式的轻松,更多的是忙不完的事情和奔波劳累。

    我于年二十九的深夜回到乡下,一路风雨不断且正遇上降温寒气逼人。穿行在临近年关的夜色里,冷清的乡间偶尔有几声炮竹和突然冒出的 一朵烟花。

    时钟转到大年三十,乡间进入年味渐浓的时间,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杀鸡宰鸭,拿出好酒好菜准备年夜饭。各户人家忙着祭祖、贴春联、拜神,一系列的活动在鞭炮声中此起彼伏。

    与往年不同,我明显感到今年乡间的热闹程度要低,之前通宵放鞭炮和烧烟花的情况没有了,以至于年三十晚上还能睡个安稳觉。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是老百姓的钱包没那么鼓了,经济前景不明朗过年没像以往那般豪气啦。

    或许,我们都需要德国记者科佩的乐观精神,因为她说我们“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但愿承她吉言,2024年经济和民生都能向好。

    大年三十清晨早醒,收到晓华教授发来的信息,是一张民国时期江西省政府的委任状截图,她问是不是我奶奶的?我大喜过望,这份档案千真万确,2023年4月,我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刘老师提供的线索,在武汉黄埔女兵胡兰畦的回忆文章中做过印证。

    晓华教授发来的这份奶奶的委任状,可以说是我返乡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

     大年三十上午,我处理完家里的杂事后,难得陪着母亲在小镇里转悠了快2个小时。她带着我去看镇上的老街老巷。我这个年少时一心想着外面的世界、对身边的文史无心无肺的人,如今在遗忘的古镇里走走看看,反而觉得颇有味道。或许此时的心境,已经放松和投入。

    吃完年夜饭,我按往年返乡过年的惯例,走完邻近的亲戚、给孩子们派上过年利是、与大人们聊聊家庭和生活。黄金二十点,万家灯火伴随着春晚登场,我此际已经与健扬校长相约喝着小酒、吃着年货,聊聊身边的人和事。春晚在南方的收视率不高,自媒体时代电视更是受到直接的冲击。但第二天依然看到各个平台和小视频对春晚一波波的挑剔和点评。当中,民间对黄绮珊唱《难忘今宵》的评价意见最多,各种调侃、讽刺、揶揄,春晚的导演真不易当啊!

                                    《一》

    大年初一,山区的早上气温只有1摄氏度。此际,经过除夕夜大团圆的人们还在熟睡,镇上一片宁静。我就着冰冷的水洗漱完毕后,带上物品开车出发。今天行程满满,我要去探望两位姑姑,一位在村里一位在县城;因为三年疫情,有位姑姑快五年没见面了。

    出门才发现大雾笼罩着大地,能见度只有50米,给我的行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过年、过节的乡村到处都是外地回来的小车,我只好一路小心翼翼的驾车前行,转弯转角的地方提前按响喇叭,避免对面有车直冲过来。

    沿着不断往上蜿蜒的山路,浓雾逐渐变淡,能见度也逐渐高了。路途只有山风和流水的声音,还有各家各户门口燃烧鞭炮后的满地红。阳过透射入树林,映照在路上带来光亮和暖意。

    小车经过一个破旧茶亭,快到村口时豁然开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青山高处是风力发电的大风车,满目青翠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往村里头,一头黄牛带着小牛站在田间睁大眼睛望着陌生来客,附近还有几只公鸡在太阳下觅食。

    姑姑显然没有想到我会这么早到来,毕竟这条山路十分崎岖并不好走,还担心我走不惯。确实如此,这些年少走山路没那么熟练,但技术上并没有问题。年近80的姑姑样貌与叔父越来越像,我感觉如同见到两位亲人,虽然叔父于2023年的大年初六去世。

    一代代人老去、离去,我如同代表父亲走亲戚一般,虽然父亲去世18年了,但家族的血脉亲情还在,我的到来让姑姑满心欢喜,因为代表了她的娘家人。父亲与姑姑之间的兄妹感情很好,他们经历过半生苦难和坎坷的亲情,弥足珍贵。来到姑姑这里,我还可以享受作为小辈的待遇,且最喜欢她做的炖蛋。一般情况下,姑姑会将三只鸡蛋打入碗里,用柴火在大铁锅中炖熟后再征求客人意见要咸还是要甜?

     我喜欢甜,炖出来的鸡蛋洁白的蛋清包裹着蛋黄,上面一层蒸馏水,加上白糖后那种鸡蛋的浓郁和着甜味,总是让我吃后会回味。可以说,这是从童年就留下的美好记忆。只是从读高中开始,到步入社会就业、成家,我回乡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少,与姑姑见面的机会也不多。

    我叫上早几天回来的表侄和表侄女,陪我在村子里转一圈。村里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认识我,这大抵是姑姑的功劳,她在平时没少提到我,内心不忘以自己的娘家为傲。
中午一桌丰盛的饭菜,姑姑和姑父直接给我装了满满的一碗鸡肉汤、一碗鸭肉汤,汤和肉份量十足,说是自家养的不吃饲料,让我多吃点。吃完两碗鲜美的鸡肉鸭肉,两位老人还不断地给我夹菜。唤醒记忆中一样的美好味道、一样的热情温暖,我的这个年已经足够味道了!

                                   《二》

    吃完午饭,表哥一家陪我一同前往福建方向的红色景点罗福嶂。世人熟知的是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从井冈山出击赣南,于寻乌写下了《寻乌调查》。其实在此之前,毛泽东和朱德等人还率兵到过罗福嶂,并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史称“罗福嶂会议”,据称是一次重要会议,可以说它为福建古田会议奠定了基础。

    汽车行驶在修建不久的水泥路,路程比我想象中要远,但路面比我来的小路要好得多,起码是双向有护栏没有会车的麻烦。绕着山谷盘旋,顺着山势下行到达罗福嶂,我大概感觉到它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山谷里。

    借红色旅游之风,罗福嶂村里的建筑已面貌一新,今日小有规模早已非曾经的模样。当年召开红四军会议是在村里的一个祠堂,祠堂对出有口半月形的池塘。当年,毛伟人点燃一根洋火柴照亮房间;今日,纪念馆以“一根火柴照亮中国” 作为红色主题,这八个红漆大字醒目的立在池塘中。围绕着会议旧址,建有历史陈列馆,地方政府修整了一个大广场。我看到附近有间房子的墙上宣传潘氏先祖的壁画,后来得知村里以潘姓为主,为同一宗族。

    很多事情,当你置身其中,对其的理解和认识才会变得更加深刻。罗福嶂海拔应该在700米以上,百度中有的描述用了项山海拔1529.8米的高度,这种表述是不对的。1529.8米是赣南第一峰项山甑的高度,到那还有段距离呢。当年朱、毛在此召开红四军会议时,据说正下着雪和小雨、天气异常寒冷。对于感受过那种透骨寒冷的人,都会佩服朱、毛这种毅力、意志力。

    可以想象,在那种濒临绝境、前景不明的形势下,队伍里有多少人会失望、绝望?但他们熬过去了。我没有去过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不知道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绝境?我没有发言权,但从罗福嶂这里,我已然有所感受。所以,最终他们这一帮人打下江山赢得政权。

    当然,回看历史也很有意思。在90多年前一个团队的信仰、意志、政治思想是致胜的法宝,那个时候的中国积贫积弱没有现代化的武器,朱、毛红军用小米加步枪搭配游击战,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得以立足并不断壮大,且在抗日战争后翻盘。90多年后的现代战争,交战双方已是航空母舰、洲际导弹、无人机、太空星链、电子干扰等全方位的较量,科技人才很重要但人海战术已经落后。时代的发展变化,让人类的战争也在升级变得更加残酷可怕。

                                《三》

     离开罗福嶂,我们顺着山势往上走。翻过几座山坡,继续向着前面的山峰前进。这些年,太阳能、风力发电在农村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特使是风力发电,巨大的风车如电线杆一般立在山顶上,让人感受到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寻乌项山拥有高度超过1500米的赣南第一峰,自然是风力发电的理想场所。

    生活艰苦的年代没有公路,翻山越岭曾经是一件十分劳累的事情;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人更多把高山作为探险休闲之场所。前往风力发电场的山路坑洼不平尽是砂砾碎石,且坡度大路面也不宽阔,开车上去如小船划行于波浪中,一路颠簸摇晃。已是中午时分,又逢大年初一,我想此时山上应该没啥人。到顶后却发现停了不少车辆,有人还在草地铺起塑料布、摆起小板凳和桌子,在山风中观赏四周的无边景色。一块巨石上刻着“鸡鸣三省”,作为闽、粤、赣的交界处,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吸引人了。

    2019年十一长假,我曾到项山一游,当时去到海拔1000米的项山甑酒庄。今日来到风力发电场,根据小表侄手机中的软件显示,我们脚下的海拔高度为1242米,离最高的主峰还有200多米。

    天清气朗,这个高度足以一览众山小。蔚蓝的天空下山岚起伏,远处延绵山脉的大风车如同姑娘头上的发簪,点缀着她的秀丽。蜿蜒上山的公路,则像一条绕山的玉带,镶嵌在山的腰间或者脊梁。

    我知道这还不是山上风光最好的时节,待到三四月份映山红漫山盛放的时候,那万绿丛中的红艳和万物复苏的春天,才美不胜收。少年的时候看到这些红花,我不知道它就是映山红,只是从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感觉它有些眼熟。

    当然,电影中的插曲《映山红》唱得委婉动人,是影响几代人的红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读书时期受到很多的革命教育,经常被组织去观看革命战争片,接受爱党爱国的思想灌溉。从黑白电影,到遮幅式和宽银幕彩色电影,从《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到《铁道游击队》、《十天》、《渡江侦察记》等等。 难怪当今社会评价,六零后、七零后是“集体观”和“大局观”比较强的两代人,他们不会计较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里包不包含自己、自己是在顾全大局的“局里”还是“局外”。

     多年前,我看到一些纪实文学披露说同一时代,大城市里有权有势的人看的都是西方进口的大片、接受的是最前沿的信息。这就蛮有意思了,就像如今不少美国籍的华人,过着赴美是生活、反美是工作的日子。还有人开玩笑说 ,那些看战争片多的六零后、七零后已经养成习惯,至今喜欢看各种枪战、谍战的电视剧,甚至是拍得很渣的抗日神剧。流年似水,随着2024龙年的到来,七零后近半的人都将年过半百,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大部分人都在承受生活的重重压力,祝活得不容易的他们好运吧。

                                    《四》 

    我顺着山路独自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沿途发现停满了各地车牌的汽车,都在找高点观览秀美景色。曾经,有大年初一陪家人尽量不出门的说法;如今,春节已经融入了假日元素,有了休闲的色彩。

    今天还有两个目的地,第一个目的地是潘氏宗祠,是我有生以来听闻已久却还未到过的地方。途中我联系了昌盛宗亲,本来我俩相约在寻乌相见,结果我在年廿九深夜才到,与当天下午到外地的他擦肩而过。昌盛宗亲告诉我宗祠理事会有潘姓梓叔值班,并将联系人和电话发给了我。

    我沿着县道驾驶了一段路后,转入乡道继续前行。一路有山有水景致不错,导航导不到准确位置,我摇落车窗就近询问路旁人家。继续寻找时看到了一块指示路牌,刚好遇上理事会值班的潘志强宗亲骑着电动车正迎面而来接我。

    多年前,我到村里探望长辈,就被老人们反复叮咛有机会要去寻乌潘氏宗祠拜一拜,这里供奉的是我们的先祖,且我的祖上有人有故事应当来纪念。我答应过村里的长辈,但以往返乡琐事缠身且甚少到寻乌,就这样年复一年、来去匆匆的错过。直到这种念头开始强烈,借此次返乡和我人生即将半百之际,我决心兑现承诺。

    停车驻足目光所及,300多年历史的潘氏宗祠呈现于眼前。从照片到实地,感觉到不一样的份量。我随志强宗亲进入祠堂内,自报家门与代序并讲明来意。在我之前,已经有潘氏后裔前来寻宗问祖并表达心意。

   志强宗亲告诉我关于先祖的历史及潘氏族人数百年的传承文化,可以在祠堂一一了解。祠堂正中,潘氏族人的先祖潘任的金身塑像端坐其中,身穿铠甲一把宝剑傍身威风凛凛。上有匾书“荥阳世家”,告知世人潘氏的客家源头在河南。夕阳穿过天井照入祠堂,红漆屋梁鎏金大字和先祖金身,加上火红的大灯笼,相互辉映庄严肃穆。

     天井边沿对上的屋檐下,有一块“忠节”金匾,据载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书,表彰先祖潘任追随一代名相文天祥在南宋抗元中的忠勇坚毅。照此看来,老朱有一手写得非常硬朗的字,颇有骨力。站在祠堂门槛往外看,半月池塘倒影蓝天,前面视野开阔远山隐约。 

     潘氏先祖从福建长汀迁移至江西寻乌已历时700多年,30多万后裔遍布世界各地,也是寻乌之大姓。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提及多位有一定影响力的潘姓族人,如潘明徵(族人称“屎缸伯公”)、潘明典等,但多归入中等地主一类。潘明典是为数不多被毛伟人法眼盯上的寻乌坪地人,坪地、书园等村子因在堆禾岽南面毗邻广东,也被称为岽背。这些村子口音、生活习俗跟广东差异不大。毛泽东做寻乌调查时,我的曾祖父已倾尽家财培养我的爷爷,耗费一生心血让聪颖过人的爷爷考取上海复旦、其后东渡日本留学。所以,其时的财力微不足道,我家已名落孙山跌出“地主排行榜”。故《寻乌调查》中,没有我家亲人的名字。

                             《五》

    了却一桩夙愿,我从潘氏宗祠赶往寻乌县城去探望另外一位姑姑。因为给叔父办理后事,我曾于2023年两次回到寻乌县城,在千里加急的来回中无法逗留,只好请亲人代为问候。听到我来拜年,县城姑姑非常高兴。往年她都习惯按我的生辰八字找神庙去求签,托表姐们将求得的信符转给我,以她自己方式表达对我的关心。

     县城姑姑综合了祖父和继祖母的优点,年轻时长相出众,甚得潘家的优良基因。我的表姐们都期望遗传县城姑妈多一点,在姑妈的五朵金花中有一位长得神似,却红颜薄命可惜了。在山村的姑姑年轻时也是美人一位,待字闺中时得到众多青年男子的追求,但最终选择与自己身份相同的姑丈共度一生。如今,小村里的姑姑即将八十、县城姑姑已经年过八十,都进入了安享晚年的时候。

     夜幕降临,县城姑姑让表姐煮了一桌好饭菜,就近的亲人作陪共度甲辰龙年的大年初一。晚饭后我要开车返程,喝不了酒但影响不了相聚的热烈、热情。大年初一代表父亲走亲戚来看望两位姑姑了,我认为意义不一般,也相信在天堂的父亲一定会看到我在人间所做的一切。

    离开寻乌县城,我在寒风和夜色中返回广东。今天的行程刚好跑完寻乌半个南边、走了一个闭环。穿行在忽明忽暗的灯火中,一路不时闪亮着烟花,让我在行驶中也颇有感慨。
 
    换作在40年前,去山村姑姑家起码要预留两天时间,翻山越岭的不住一宿都觉得够累。如今交通便利原有的路程半个钟就能到达,这在往昔是无法想象的。有人说这要感谢邓公,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了经济也改善了民生,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有所提升。特别是广袤的农村也跟上时代的节奏在进步,不断改变着贫穷落后。我们常说是时代造就了英雄,纵观历史却往往发现某一个历史人物也可能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六》

     按照计划,大年初二一早我将继续出发,前往坪地答谢三年前帮过自己小忙的一位潘氏梓叔。年初二的早上比年初一好一点,能见度去到100米左右,让我可以更加快捷的前往目的地。坪地前面有提过,毛伟人当时还点评过潘明典,说他“是个官僚主义者,说话很漂亮,字也写得好,样子也好看,又很规矩,像个孔夫子。” 当然,毛泽东肯定没见过潘明典,这个信息,应该是给他汇报情况的人所说。

    去坪地的路途径我自己出生的小村子,早上村里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村里一片祥和安宁。早几年我加入了村里的微信群,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认得我且有的还比较熟络。如果要村里逗留,去谁家不去谁家也蛮费思量的,当中有人情世故的考验。我放慢车速,就当是给自己了解村里变化的机会,权当来过一回。

     小时候,我曾经看到过坪地村民挑着赶集买来的物资,沿着我们村的小路回家,以为他们家就在山峰的后面,翻过即到。岽背这几个村,去完坪地之后我也就走完了。

    结果驾车前往时发现,要经过的还不止一个山头。还好水泥路也修得不错,虽然转弯转角的,但会车也不至于要找地方避让。但进入村子还需要走一条小路,也就是说双向的水泥路并没有修到村子里头。一到村口,同样感觉眼前一亮,又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没有口音差异,我询问一户人家即找到要拜访的远东宗亲。多年没见只是微信联系,三年前也是昌盛兄帮忙牵线找远东兄帮忙,结下这一缘分。

    客家地区农历新年的年初二是外嫁女儿回娘家的重要日子,远东兄家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女儿女婿归来,并希望我也留下一起吃午饭分享新年的喜庆。我考虑到返乡回来跟母亲没吃上几顿饭,只好婉拒了主人家的盛情邀请,决定回家陪母亲。

    闲聊中,我问起潘明典的往事,得知其家族后来经历时代风暴发生变故。想象潘明典被点了名定性了其历史身份,冲击在所难免,听闻他的故居已不在,不然的话也可作为村里的历史景点。当然,今天的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看待往事,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大人物尚且沉沉浮浮无法把握自身命运,更遑论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

                                   《七》

     离开坪地村回家吃完午饭,我准备奔赴下一场约会。每次春节返乡的大年初二,我与高中同桌的深山同学都会相约,争取以他家为中心和县里的同学聚一聚。这个聚会,我们已经持续了多年,能坚持这么久则要感谢深山同学的父母,两位老人的热情周到让我们有一种温馨如家的感觉。

     正是这样的温情,吸引着每一次返乡的我想在大年初二来蹭一顿饭。今年深山同学陪太太回了一趟娘家,岳父岳母挽留他们夫妻一起过年,我本来打算另作安排不打扰他家人了。结果他在大年初一从太太的江西娘家往回赶时,就一路跟我相约小聚的事情。于是,我与就近的几位高中同学荣幸的再次聚到了深山家里,放松身心的享受了老同学全家精心准备的一大桌好酒好菜。中年男人没什么快乐,或者就是这么一、两天能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如果说还有其他,则是伴随年岁增加和人生经历的丰富,各有各的人生故事。

     参加同学聚会,我往、返要经过有梅州第一陡之称的山路。三公里的路程九曲十八弯,好的一点是经此的车辆不多,春节期间大部分人趁高速不收费绕开了。难的一点是蜿蜒陡峭的山路上,你如同经历一次探险。30年前我在县城读书,回家的大巴车经此路开到半路上不去,司机就要大家都下车来一起往上推。

     30年过去,我也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和世事。奇怪的是,今天漆黑的夜晚走完了这么多的弯弯绕绕,导航竟然保持沉默,没有说一声:今天走过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倒是我自己,走完这段弯路后,突然想起为啥不把它录下来?

                                      《八》

     三天的行程紧张紧凑,又到了年初三返程的时候了。连日奔波的效应显现,我感觉困意涌上心头精力有所不足,上了高速不到一个小时就感觉眼睛生涩。按照往年的情况,我在中途找一个服务区小歇即可,然后一鼓作气回到广州。安全起见,我去多了几个服务区,用冷水洗把脸清醒一下。还好这个时候不到春节返城高峰,路上通畅不拥堵。想想春节前因大雪困在湖南、湖北高速公路上煎熬几天的返乡人,可谓真心不容易,但愿每一个被大雪耽误归家的人都平安!!!

     安全返程后,我回顾了今年春节的紧凑出行,感受到了暗藏的风险。虽然自己坚持锻炼,但一天五、六百公里的路程已然有了挑战。或许正如同学聚会时,大家讲述最大的感触一样,就是如今的我们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啦,岁月不饶人呐!

     大年初四一早,得知郭庆祥先生于年初三早上驾鹤西去,真的不敢相信又伤感。我与郭先生相识逾二十年,彼此从客户到朋友多年情谊,对他的逝世一时间无法接受,真是应了世事无常。唯有祝愿他一路走好,天堂安息!

      短短几天时间,在千里之间经历了城市到乡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转换着时空,感受了春节的浓浓亲情、多年的同窗之谊,以及没见上面却一路惦记的友情。或许,这就是人们不计辛劳回家过年,愿意接受春运的奔波之苦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吧。

     转头又要为生活和工作忙碌!感谢2024年春节,出现在我身边或者记忆里的每一位亲朋好友,让我带着收获、携手期待迎接2024年新的每一天!!!

                                                          记于2024年2月16日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