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县长潘明光纪念馆
 
查看图片 查看图片
潘明光
1909 ~ 1951
  余文玉
1909 ~ 1941
 
到访:69942  墓地祭奠:1   留言:2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重逢北京,冬夜一桌丰盛的黎川家宴!
潘叶挺  2024/1/31 17:56:00  浏览:65

                     重逢北京,冬夜一桌丰盛的黎川家宴!

     自2001年6月离开北京回到广东发展,我已经将近23年没有到过这座被人们戏称为“帝都”的一线城市。岁月匆匆,在北京停留8个月的工作与生活时光,我曾经以一篇《蹉跎人生路之四:北京梦醒,回首寂寞冷秋!》来作纪念。这一收篇之作,用了“梦醒、寂寞、冷秋”这些词,是因为在我的人生经历中,那是一段紧抓青春尾巴的迷茫岁月和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同在这一年,我停止了无根的漂泊开始一个新的阶段、接受新的困难与挑战。
 
     2024年1月下旬,因要赴北京参加一场会议,我将在冰雪尚未融化的时节,与这座历史名城重逢了。在出发前两天,我跟北京的涂晓华老师通了电话,希望在京城见一面。涂晓华,江西黎川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近代新闻史、中日文化关系、新媒体文化。晓华老师虽然人在北京,但她默默地为宣传黎川的历史文化做了不少事情。

     我和晓华老师认识数年,相识的缘由之一,是我们有一位共同的朋友黎川的黄健平先生;缘由之二,是我在黎川发表的寻根文章,成为关注家乡历史的她和我之间的纽带,有共同的话题。让我惭愧的是,晓华老师与我交流时一直称我为“潘老师”,实不敢当。
晓华老师曾经在日本留学两年,我还请她帮忙在早稻田大学寻找我爷爷的资料,她为此专门托她的学生去查找过。她对我伯父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很感兴趣,曾经问我可否写一写伯父的人生故事?说句实话,至今为止我能力有限尚不足做好这件事。

    晓华老师在黎川一中读书时,有一位关系非常好的老师、从教师岗位光荣退休的余娜娜老师,她俩师生情重联系紧密。我四到黎川之前,与娜娜老师并不认识。三年前,晓华老师向娜娜老师讲述了我与黎川的故事,在她的推荐和介绍之下,我与娜娜老师得以相识。其后,在我的帮助下,娜娜老师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找到她父亲的资料和年轻时的一张宝贵照片,人生梦圆。70年后再次见到自己父亲容颜的娜娜老师万分激动,真的是太幸运了!这种幸运,比我在40岁时第一次见到爷爷的照片,还要幸运得多!!!

     正因为这样的渊源,2022年6月端午节、四到黎川为张挥羽先生作证婚人的我,受到了娜娜老师和她亲人们最热情的接待,我很感动也祝贺她老人家了却人生一桩大心愿。我也非常有感触,娜娜老师比我父亲幸运,当我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找到爷爷两张珍贵照片的时候,父亲已经离开15年,这成为我至今的遗憾。

    我与晓华老师沟通相约见面之事时,得知娜娜老师也在北京。 按当时的计划,我们打算在北京西直门的兰州宾馆见面喝喝茶、聊聊天,到时与娜娜老师微信视频问个好。因为娜娜老师年纪大了、住的地方与我们相隔好远确实不方便,她到北京后都婉拒了与自己在京学生们的相聚,我们不打算惊扰她。

    我于1月26日凌晨四点起来赶早班飞机前往北京,入住酒店后下午随即参加首场沟通会。会后,组织方在酒店安排了晚宴,让与会的同行互相沟通认识。北京比广州低十几度的寒冷天气,再加上舟车劳顿,我人困马乏的不敢约亲朋好友见面。出于礼貌避免唐突,我晚上还是发了信息给娜娜老师,告知我到了北京第二天会和晓华见面,并希望与她视频。

   结果第二天上午,正在开会我从静音的手机上看到娜娜老师打电话给我。没多久,她再发来两条信息,告诉我机会难得务必在北京见一面,并说带上北京的儿孙一起来。她知道我第三天要返程,已直接安排晓华老师定下见面的地点。盛情难却,我回复一定相见。

    还好我跟会议主办方事前有沟通,会议一结束,我马上动身赶往见面地点,此前晓华老师已经发了位置给我。我希望早点见到娜娜老师,不能太晚到场影响她晚上休息。见面地点有近二十公里的距离,在一条胡同里。对于20多年没来过北京的我,说实话颇感陌生。我叫了一部网约车前往,一路问司机这是哪里、什么建筑、发生过什么变化?本想着大马路停车后给晓华老师电话、请她来接一下我的,结果司机直接把车开进胡同,穿过狭窄的巷子准确到了目的地,好给力!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虽没下雪但入夜寒意袭人。我裹紧衣服,冒着寒风走进温暖光亮的屋里。隔着帘子先看到一间茶室和出来迎接的晓华老师,茶室里围着茶台坐了好几人,大家正泡茶聊天嗑瓜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在房间里来回走动。随着晓华教授的招呼,娜娜老师看见了我,立刻起身迎接,握住我的手跟黎川初见时一样的热情与激动。距第一次相见一年半后,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会在北京重逢。因我提早过来,原定的喝茶叙旧直接变成了晚宴。娜娜老师说之前找了几家江西菜馆,结果邻近年底爆满订不到房,于是决定自家人来煮一桌。这个重任,落到了娜娜老师能干的儿媳妇何老师身上,她从厨房到客厅忙个不停。  

    娜娜老师逐一介绍我给她在北京的家人和学生认识,在我到来之前她应该替我做了不少介绍、给了我不少赞美之词,所以大家都很亲切没有陌生感。确实如此,对我而言黎川早已不陌生,从少年懂事时就入了心,甚至黎川的历史我可能比不少黎川人都了解。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历史和命运的安排。

    从我进入屋里开始,大家就聊得不亦乐乎,从黎川的历史往事到如今的人情世故。娜娜老师则跟我分享了她的几十载的人生经历,以及一路过来的教师生涯。黎川没有讲完的,这次我们在北京续上了。她就像一个长辈给晚辈讲曾经的故事,大家的目光都关注着我和她。我那时的感觉,自己就像娜娜老师班里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在众多同学中坐在C位与老师交流。

    从茶室到客厅的餐桌,何老师已经煮好一盅盅炖汤,浓郁的鸡汤香味溢出。上座餐桌时,娜娜老师拨通她在广东工作的儿子的微信电话,通过视频介绍我。接着再接通在江西的女儿的微信视频,问她女儿看没看出来我是谁?用娜娜老师的话来说,我是她家的恩人,这等待遇让我受宠若惊。在我看来,自己只是帮了她老人家一个忙而已,是我十多年来追寻路上的一场缘份。一路走来,我很幸运的得到过不少黎川朋友的帮助,我身上被贴上了“黎川”的标签。其实个中美好,都是善因与善果的循回。
 
    娜娜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向我介绍,今晚有黎川竹笋,以及黎川特有的杆菌。杆菌我在黎川吃过,三到黎川返程时,潘重先生特意给我准备过,并说我爷爷在黎川时一定吃过。其中有一个葫瓜丝比较特别,是切成薄片晒干再入菜的,味道很好。当中还有新疆鲜羊肉,不用去北京的牛街就吃上了。一条特色蒸鱼和黎川炒粉,其中炒粉米香浓郁跟辣椒搭配得很好。鲍鱼煲鸡让我有点意外,这一道菜有粤菜特点。可见何老师大厨拥有南北风味的手艺,确实令人佩服!摆上桌面的菜肴,品相俱佳,让我如同置身黎川。

    娜娜老师的儿子提议喝北京二锅头,一席北京风味下的黎川家宴,就呈献出来了。我笑言这算是第五次到黎川了,四到黎川的我经历过黎川的夏、秋、冬三季,差一个春季即可拼成一年四季喽。如此看来,去黎川过个农历年就圆满啦!我不是没有想过,但这几年来非常的忙碌,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无处不在。四到黎川时,我曾带着同事子文两天一夜往返跑了1500公里。三年疫情结束,经济没有报复性的反弹和复苏,而在下行面临更复杂和更多的挑战,让我无暇考虑过多的事情。
 
    今天,我与晓华老师见面了,从线上到线下,黎川认识的朋友们几乎都有过相聚。2023年6月,我见到了为我找到爷爷照片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刘老师,我感激不尽一再道谢!隔天在苏州,我与相识十年给我诸多帮助的黎川才俊吴琪相聚了。2023年7月,我与黎川的李海滨在佛山相见,他在寻找自己亲人历史档案的同时,从不忘帮我也找一下。时代发展和变迁之下,有时相聚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如黄健平先生和太太去了河南,或许以后在黎川相见的机会更少了。如果说下一个期待的话,我希望与黎川籍的台湾作家张辉诚见一面,因为跨越两岸三地的缘分和张挥羽先生的爱情故事。

     晚宴后意犹未尽,虽然寒意更浓,但娜娜老师的精神看起来非常好。远在千里之外的黎川与千里迢迢的广州,能在北京相聚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从客厅再到茶室,时间过得很快。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们用手机拍下一张张照片,晓华老师说本来计划带相机过来的,给娜娜老师带了东西拿不上了。当然,手机的像素也不错!我来的时候问过司机,说晚上10点后比较难叫车,这里有点偏。准备回去时,何老师说送一下我,问我酒店在哪个地方。我有点分不清了,把石景山区说成了房山区。何老师与娜娜老师坚持送我,她不单止厨艺好驾驶技术也很出色。后来我问健平老师,得知何老师可不简单,她是个有胆识有魄力和见识的黎川女子。

     娜娜老师和家人将我送到酒店的玻璃旋转门后,才驱车离开。 回到酒店后,我跟晓华老师要了其他的照片,收藏起来。忙完手上事情,我再给北京的高中同学朱静林打电话,他一晚上都在等我,并提出今晚不行第二天也可以。我看了行程和时间,不想麻烦静林,只好说声抱歉这次就不见啦,有机会的话春节再聚。第二天,在去首都国际机场的快线上,人在昌平的郑老板也打来电话问为啥不到家里来坐一下?我开玩笑说实在来不了,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

    从2014年第一次到黎川,即将十年。每每经历与黎川有关的人和事,总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波澜,一种期望油然而生。不知道下一次收获,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着我。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