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怀念我们的大哥大嫂
  查看图片
朱华布
1944 ~ 2014
  鲍榕
1945 ~ 2015
 
到访:56525  祭奠留言:5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爸爸的英雄事迹
胜玲新敏丽伟秀  2016/6/11 9:43:00  浏览:834

爸爸的英雄事迹
                             朱沿华
   爸爸小时候的英雄事迹,我都是从奶奶和姑姑们那里听说来的。比如,上小学的时候和别的孩子打架,打不过了就把鼻涕摔到别人的眼睛里,然后再打;又比如,曾经捡过一个手雷,拿起来看了看就狠命地往地上摔。结果,手雷炸了,自己的脸也花了。我从小就能在爸爸的脸上找到他当年顽劣的证据,如眉上有疤和嘴上有麻子。
   最爱揭爸爸伤疤的人要数我奶奶,可奶奶的描述我怎么听怎么觉得不是声讨,更像炫耀。奶奶说,爸爸的中学老师曾经向她告发,说爸爸上课不好好听讲专看小说。奶奶说:这还不容易,您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答不出来就罚。爸爸的老师却无奈地说:可不管什么时候叫他回答什么问题,他都答得出。奶奶就笑了:噢,他都会啊,那您还管他干吗?
   爸爸从小好动且有超强的运动天赋,可惜我和姐姐都只继承到爸爸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却没有继承到他的天赋。据汪奶奶回忆,她刚到我们家的时候,大门开了不见人,咚咚,先飞进来两只臭球鞋。那一年,爸爸十岁,最热爱的运动是乒乓球。读高中的时候,爸爸在安徽省的乒乓球大赛里拿了少年组冠军,省队调他去做专业运动员。爸爸居然有本事背着爷爷、奶奶自己将户口转进了运动队,在省队打了一年半的球,爷爷奶奶还只当他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直到又转过年的春节,体委的领导去家里给爷爷拜年,拉家常的时候说起来:您儿子现在在我们那里,球打得很好,有前途!爷爷奶奶听了面面相觑:您说的是哪个儿子?结果,爸爸被奶奶从省队拽回了家。奶奶说了,朱家世代贫农,爷爷参加革命前就是江西农村一个目不识丁的小木匠。现在革命成功了,环境也好了,作为长子的爸爸必须肩负起改变朱家没出过读书人的历史重任。这是奶奶给予爸爸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干预。
   因为中间跑出去打球,荒废了快两年的学业,爸爸第一次考大学没考上重点,只被一所普通院校录取。他不服气,说决不去上这样的学校。奶奶问,那你要上什么学校?爸说,我要考复旦新闻。奶奶就答应让爸爸复读一年。
我二叔比爸爸小一岁,第二年和爸爸一起考大学。在那一年里,我奶奶眼看着要考大学的两个儿子,一个读傻了,一个玩疯了。二叔读书非常刻苦,天天手不释卷,读到高考前都神经衰弱了。可我爸怎么看都不像是正经读书的。一天在从补习学校回家的路上,他居然还抓回来一只黄鼠狼。奶奶往外赶,黄鼠狼却钻到床底下,放屁把家里熏得臭不可闻。高考前一天的晚上爸还要出去看电影,奶奶追着喊:明天就要考试了,你还跑出去疯!爸爸却振振有词地说:就是要考试了,我才需要放松放松。就这样,高考成绩下来了,爸还是比二叔考得好,并且真的考上了大名鼎鼎的复旦新闻系。据说那一年,复旦新闻在整个安徽省只有两个招考名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曾很自豪地跟我和姐姐夸耀:当年的高考志愿我填的全是“复旦新闻”!那一刻,我第一次被爸爸的魄力而不是暴力所折服,并暗下决心长大了我也一定要考复旦新闻——能让爸那么向往的地方,一定特高级(几年后成了爸的系友,感觉还行,但不是特好)!
   爸爸复读了一年,因祸得福地和妈妈成为同级生。我妈不是复旦,是第二军医大的,但两所学校离得很近,用我妈的话说:不用坐车,走着就到了。(看来没少走!嗬嗬)“文革”中,各个学校间同学、老乡来回乱串,一来二去就形成了一个个跨校际又相对固定的小圈子。其中的某个圈子恰好把我爸、我妈和我二婶(也是二军医大的)都圈了进去。
   爸妈有时会在我和姐姐的面前说起大学时候的事,只不过从名字到脾性,在妈妈的嘴里就没有过关于爸的好话。我爸名叫华布,据说是“中华布尔什维克”的简称(我爷爷奶奶不愧是老革命啊!),我妈就说: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想,什么呀,“猪围块花布”也能当名字叫!我爸有时候向我们炫耀说,“文革”中他当过头儿,再加上人长得帅,圈里人叫他“华帅”。我妈听了就把嘴一撇说,我可没听有人这么叫过。我就听人家叫你“老翁,老翁”,因为你爸——少白头。我爸听了妈的话,显得很不爽地在喉咙里哼一声,不再说话了。我妈就接着说:“你爸人赖就嘴皮子功夫厉害。我们同学们一起包饺子,他什么都不会,坐在那儿还靦着脸说:‘我给你们讲故事吧。’我们干多久,他就在那儿讲多久的故事,逃避劳动。”我和姐姐就跟妈抬杠:我爸这儿也不好,那儿也不好,那您干吗还找我爸呀?妈嗫嚅半天,最后吐出一句:那时候傻呗,被你爸骗了!这回可轮到我爸得意了。
  那时候医科读六年,新闻系也要读五年。因为“文革”妈妈提前一年毕业,所以爸妈同一年进大学也同一年毕业,结果一个被分到四川,一个去了新疆。听奶奶说,“文革”前组织上曾有意培养爸毕业后去法国的。那个时期,外派的机会很难得,爸爸自然是愿意。但从十几岁就开始从事地下工作、干了一辈子革命的奶奶却深知外派的深浅,跑到复旦去找领导。奶奶是怕爸爸心思太活,到了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抵挡不住诱惑犯错误。由于家长的坚决反对,学校也就不提了。这是奶奶第二次严重改变了爸爸的命运(爸说是命中注定,即使奶奶不搅活,“文革”也要一风吹)。
   大学毕业时爸爸开始被分配去浙江,而不是新疆。但班里有个同学是浙江人要去新疆,爸爸主动和他换了。我问爸为什么,爸说,“那个同学是农村的,家境困难没什么背景,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工作没法照顾家,一辈子都回不来了。你爷爷和外公怎么也是干部,我将来要往回调总比他有希望。”妈还告诉我,那时你爸工资高,没负担,每月还给那个同学家寄10块钱。听了爸妈的话,我才发现,别看爸平时对我们那么凶,其实他心很软。
  爸爸和妈妈就这样一个新疆一个四川,分隔两地靠鸿雁传书维系他们的感情,直到双双被再分配到济南军区。和妈妈结婚的第二年,我的姐姐呱呱坠地。从此,爸爸就越来越不像小时候,而越来越像我们的爸爸了。
                                       2006-06-26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