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祁国宁教授纪念馆
  查看图片
祁国宁
1949-09-20 ~ 2014-10-09
 
到访:78846  祭奠留言:32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返回上一页纪念文章
  • 我的老师
    苏宝华  2014/12/9 8:27:00  浏览:717

        我直到不惑之年的时候,才突然感悟到,人世间只有两种职业最伟大:一是当老师,二是做医生。这两种职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老师赋予人类高尚的思想,医生保障人类健康的身体。我无缘这两种伟大的职业,却有缘遇到了一位伟大的老师——浙江大学祁国宁教授,并成为他的学生。
    初识
        初识祁老师是在1996年底,我在前一个课题方向徘徊了近一年之久而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的时候,跟随祁老师做博士论文。
        第一次见到祁老师时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他身材高大、魁梧,穿着一件浅灰色的夹克、深色西裤、黑皮鞋,一头黑发自左向右自然地搭在宽阔的额头上,浓浓的一对眉毛下,一副细边眼镜更增添了几分学者的独特气质。
        祁老师说话的声音很轻,宛如涓涓细流沁入心田,却让人听的清楚、亲切,说话时总是露出微笑。当他坐在你对面,腰总是挺的很直,双腿间隔一拳左右垂直踏在地上,双手交叉自然地放在腿上,眼睛总是那么专注地看着你。这样的神情和姿势,任何人只要和祁老师见过一面,保准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忘印象。相识18年,我从未看见老师翘过腿。我在读书的时候于礼仪一窍不通,及至后来慢慢懂了一些,才知道祁老师的言行,处处体现着高雅修养、大家风范。言谈举止之间,大方得体,无丝毫做做,让你感觉到是那样的舒适、那样的亲切。每每回想起来,甘甜如蜜桔,清香如茗茶,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授业
        1997年,祁老师担任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主题专家组成员,几乎每个星期都往返于杭州、北京两地。记得当时听老师说过,杭州—北京航班的空姐都认识他,因为老师往返两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用风尘仆仆来形容绝不夸张。
        也许正是因为老师的忙碌,学校、工厂、家里都成为了老师指导我们学业的地方。那时老师在杭州汽轮机厂工作,几乎每过1-2个星期,我和另一位同学就会从浙大骑车到杭州汽轮机厂向老师请教课题。十多公里的路程,伴随朝阳与落日,带去的是问题和困惑,带回的是答案和收获。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课题的理解也由浅入深。到汽轮机厂讨论课题,老师都会领我们去厂里的小餐厅吃饭,老师会多点荤菜,并一再让我们多吃点。
        老师家是我们常去的另一个地方。夜幕降临,我们会骑车经凤起路到老师家。那是一幢老式的楼房,沿着楼梯走上去是一排四、五户的人家,面积不大的两居室却辟出一个开放的书房。每次去,老师第一件事就是为我们亲手煮一壶咖啡,每人倒一杯,加适量的方糖。然后,对课题的讨论、文章的修改、人生的探讨,就在这一片咖啡的浓香中展开了。三年之后,我在华为公司做IPD变革项目,IBM顾问提出希望为他们配一台咖啡机,因为在美国喝咖啡就像在中国喝白开水一样普遍,而当时公司里还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不在咨询合同范围之内。而我,早在三年前,就能够喝到老师亲手煮的咖啡,这是何等的幸事啊!
        祁老师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我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已经开始学着写论文在杂志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当时的导师很少修改。因此,自以为文笔还不错的我,看到祁老师在我写的文章上用红笔大片进行订正,大到段落章节、小到标点符号时,不禁汗颜。1998年暑假,浙大的校园里格外宁静,我一个人坐在实验室里,每天一壶开水,让自己静下心来写好博士论文,以不负祁老师两年多来对我的指导。9月,我将写好的论文初稿打印给老师审阅,老师从论文题目、结构、章节要点,详细为我指导。此后3个月,数易其稿,每个版本上都留下了老师红色的苍劲字体。厚厚的一本论文,浸润着老师无数的心血。
        准备博士论文答辩时,祁老师说,你用Powerpoint做一套胶片,我去借一个数字投影仪,好好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当天下午,我到老师那里取回了投影仪。那时的投影仪个头很大、很重,我还是第一次使用。在清晰的投影中,我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也告别了和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
    传道
        朱自清先生说,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们入学校,一面固是“求学”,一面也是学“做人”。祁老师除了在学业上给我们以精心指导,更为我们传授了诸多的人生哲理。
        1997年底,祁老师带我和另一位同学去上海参加学术交流。在从上海回杭州的火车上,伴着龙井清茶,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老师讲了两个观点。人的一生,有高潮有低谷,顺利时要认识到自己有不足,不要趾高气扬,失意时要认识到自己有所长,不要自暴自弃。人生的过程远远重于结果,过程最有意义,结果不必苛求。我当时觉得这两句话很有道理,便深深地记下,但因为没有人生阅历,也就是仅仅记下而已。后来,我步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历了酸甜苦辣,再想起这两句话,心头顿有醍醐灌顶般的清澈。这就是哲人的睿智、智者的灵光!
        2008年9月,祁老师到深圳讲课,我们在蛇口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里见面,我开车送老师去机场返程。路上,老师问我现在在忙什么?我说在负责一个很大的财经变革项目,有五十多位IBM顾问、二百多名华为项目组成员,压力很大,非常艰难。祁老师对我说:“小苏,这个项目无论多难,都要坚持下去,在中国做这样规模的项目,不是谁都有机会的。对很多人而言,这样的机会是一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在这个变革项目中尽心尽责地干满了三年。正如老师所言,我领悟到了企业级管理变革的诸多真谛,受益良多。
        2011年4月,我在工作上遇到了挫折,给祁老师打电话进行交流。老师平静地说:“换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它对你是一个提醒,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思考一下自己下一步的方向和计划。”
        2013年5月,一次电话沟通中,又聊到了我的工作。我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心生暗淡,祁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华为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性企业,你在公司这么多年所积累的企业级管理变革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是很多中国企业急需的。以后无论如何,都要用自己这些年的积累为社会做出贡献。人的一生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活的才有价值!”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老师而言,授业固然重要,传道更是根本。这其中的道理,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含义。老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总归是有限的,但老师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而带来的影响却是无限的。我博士毕业已经15年半,当年学会的知识今天已经很少用到,但是老师的这些话语,这些话语背后所蕴含的“大道”却一直在指导我做一个正直、无私、坦荡、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正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老师与学生之间,代代相传的,不只是知识、情感,更是为人做事的“大道”。
    温暖
        1997年春节回老家,准备返校的时候,母亲突然耳朵听力锐减变聋了,我因为担心她而希望在老家多呆一段时间。这时,我刚做祁老师的学生不久,课题刚刚开始,而距离毕业只有两年的时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老师打电话请假晚归,电话那端传来的是老师温暖的声音,劝我不要着急返校,安心在家陪母亲,课题、学业以后都可以抓紧时间赶回来。
        读书时代是比较清苦的。祁老师很了解我们的处境和心思。有时,我们会打的士去老师那里讨论课题。每次,老师都会向我们要出租车票,并将乘坐出租车的钱给我们。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不肯给,老师就和蔼地做给我们讲道理,最终,我们还是将手伸进了口袋,将出租车票交给了老师。
        1998年10月,是大学校园招聘的日子,很多公司都来到浙大招聘。祁老师本来建议我去中科院软件所读博士后。后来,我对老师说,自己还是想去工作,一方面是因为这么多年在学校里面学的东西太理论化了,总觉得缺少一些实际应用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挣些钱,改善家里的生活。老师细心听了我的考虑之后说,那就去华为吧。我就这样从杭州远赴深圳,来到了华为。
        2013年8月的一天,我忽然接到了祁老师的电话,老师在电话那端问我,深圳刮台风了,你们都好吧?我一下子愣住了。已经与癌症抗争了三年多的老师,竟然还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是否受一场暴风雨的影响。挂断电话,我站立良久,方才缓过神来。
        什么是温暖?温暖就是能够站在你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发自内心地关心你。温暖就是尊重你的选择,不强人所难,鼎力相助,不求回报。从祁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温度。这种温度,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的温度,而是长辈对晚辈的温度。
    畅谈
        2010年6月26日,是华为例行的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依然上班的日子(一年累积12天后补休)。这天上午,我组织财经变革项目组的全体成员,聆听公司总裁办顾问陈培根老师的《理性与平实》讲座,这个讲座用“视频+解说”的方式,在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音乐中,讲述华为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讲述华为的成长故事。其中,特别播放了公司总裁任正非写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文,我们在音乐声中,体会公司的成长,感受自己的成长,很多人都热泪盈眶。11点左右,我悄然从后门走出,急急赶赴机场,我要去杭州,去看望已经生病的祁老师。
        几天前,我从李仁旺师弟那里得知了祁老师生病、住院、手术、出院的消息,给老师打完电话后,决定这个周末就赶过去。飞机起飞、降落,傍晚时分,我在祁老师家中见到了老师和师母。老师的精神很好,见到我很高兴。我们聊了很久很久,直到九点多,我意识到老师要休息了,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酒店。
        第二天一早,再到老师家,师母忙着给我切西瓜,我们边吃西瓜边聊,从中国制造技术的发展到中国企业的成长,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到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时间好像一下子变短了,很快就到了下午分别的时间。临别之际,祁老师送给我一套《集成产品模型及其应用》资料,送给我儿子一个高铁机车模型。
        祁老师那年62岁,我40岁。在老师面前我无拘无束,像个孩子。这次畅谈,加起来总共有七八个小时,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那时,老师精神很好、癌细胞没有任何扩散、每天走一万步锻炼、一切都在好转中。我们一起畅想着老师很快就可以痊愈、讲课、出差……,我们相约,过段时间再会。
    悲痛
        距离2010年的畅谈,转眼已经过去了四年。期间,虽然时而打电话问候,但却再也没能够见面。2013年下半年,老师计划到香港,我们约定在香港或者深圳见面。终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进入2014年,我从张峭巍那里不时地了解到祁老师的病情。我既想给老师打电话,又不敢给老师打电话,内心非常纠结。总是盼望着,过段时间情况好些了,和老师打电话好好聊聊。
        10月9日上午八点多,我走在上班的路上,想着要不要短信问问祁老师的情况,很想给老师打个电话,但因为上班后的忙碌而放下了。下午三点,我在公司参加“CRM+变革项目群”的启动会,会议开始前,我突然接到了妻子的电话,只有一句话:“祁老师走了,你赶快给祁连打一个电话,看要不要现在就赶过去。”我懵住了,眼前一片苍茫,窗外明媚的阳光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光辉。打电话,没有接。六神无主的开会中,鲁玉军师弟的电话、短信来了,也告诉了我这一不幸的消息。终于和祁连通上了电话,却一时语塞……
        晚上回到家,儿子正在写作业。我对儿子说,祁爷爷不在了。儿子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儿,猛然抱住我大哭。小孩子并没有见过祁老师,但经常听我和妻子说起祁老师,耳濡目染,也有了感情。妻子指着茶几上的高铁机车模型,对儿子说,祁爷爷送给您的机车模型还在,而爷爷却不在了。这一刻,我们一家三口紧紧抱在一起,泪眼模糊……
        入夜,我丝毫没有睡意。顾老师在QQ群里建议大家写挽联寄托哀思,我一定要在子夜之前为祁老师写点东西。从哪里写,就从治学、做人两方面写。“传道授业,春风化雨,育芬芳桃李满天下;为人做事,谦逊儒雅,传睿智哲理惠人间。”23:42,这副留在QQ群里的挽联,寄托着我浓浓的敬意、悠远的思念、无限的哀思。老师的谆谆教诲仍宛如昨日,老师的音容笑貌却此生永别!
        此刻,我坐在桌前。打开博士毕业论文,封面已经斑驳,纸张已经泛黄。导师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我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不禁泪流满面。翻到论文最后一页的“致谢”——“我时常想,为人做事若能如此,夫复何求!”,这是我在1998年12月写下的对老师的致敬!今天想来,依然是这样的人生感叹!老师一生治学严谨、真诚待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着老师的名字,我在内心呼喊,此后,哪里还有沧海之水、巫山之云?!
        我读中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讲过一句话,“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意思是说,孩子小的时候,别人是因为父亲而高看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别人是因为孩子而敬重父亲。过去,别人因为我们是祁老师的学生而对我们有所期待。以后,我们要通过言行让别人能够看到祁老师的品格和风范。传师思想,传师衣钵。像祁老师那样,春风化雨般地传道授业,谦逊儒雅地为人做事,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是对祁老师最大的安慰!唯有如此,才能告慰祁老师的在天之灵!
        逝者长已矣!祁老师虽然已和我们阴阳两隔,但祁老师的思想却依然指引着我们前行。正如我们所尊敬的诸多先人一样,孔子、秦孝公、岳飞、文天祥…,他们虽然都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却恩泽着后世子孙!

    ——2014年10月11日于深圳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链接
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