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缅怀天堂的父亲
  查看图片
慈父巩洪臣
1942-11-10 ~ 2014-05-21
 
到访:281065  墓地祭奠:23789   留言:3450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签名:京柏顺总舵主 2015/4/16 09:44

  每当你月夜又叩响晨钟,用高昂的梵呗迎来黎明。
  妈妈也站在故乡的街口,重复着母亲牵挂的叮咛。
  看着你身披袈裟的庄严,熟悉中确又是那样陌生。
  多少次在梦中牵你的手,醒来时仍喊着你的乳名。
  你舍下了尘世间的名利,抛下了红尘中虚荣浮云。
  你选择了这条不归之路,可知道妈妈的难言之情。
  骄傲是妈妈人前的笑脸,思念是妈妈夜半的哭声。
  天明前又来到故乡街口,再听你为妈妈叩响晨钟。
  妈妈,您的眼泪是我弘法的动力。
  妈妈,这是我最后一次亲切的称呼您。
 


  妈妈,请体谅儿子再不能在您膝下侍奉您,感谢您对我十几年的教导和关爱。出家,不是逃避世间的劳苦,而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佛陀正法,解救迷惑颠倒中的众生,以报生生世世的父母养育之恩。
  妈妈,是您用
生命把我带到这个世界,当您听到我第一声啼哭时,您一定气喘嘘嘘,满头大汗留下温存的眼泪。在您勾画我成长未来的时候,您万万不敢想象终有一日,您的儿子选择了出家。在您万般悲痛绝望时,我更想去解救众生的烦恼与痛苦。
  我留给您最多的也许是埋怨和不舍,也许是一夜夜思念时您留下的眼泪。
  妈妈——您看到同龄人结婚寻求归宿的时候,我正在用经卷体会人生,怎么样去更好的教导众生。
  妈妈——当您看到孩子呼唤奶奶的时候,我正在祈叩鸣钟,呼唤人生的觉醒。
  妈妈——当您双鬓花甲时,我却不在您的膝下侍奉。您要坚强,莫要用泪水思念您的儿子。
  妈妈——当您病苦难忍时,请您别埋怨儿子的不孝,儿子正在努力地迎接您来到正法道场,和儿一起修行,同成佛道。
 


  虽然出家,再不能每天听到您唠叨的叮嘱。儿子选择的路,一定是解脱自在的归宿。
  妈妈,希望您再一次洋溢起微笑,听儿的劝导,听经闻法,明白儿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因为您的一句天地万法一人一念是儿弘扬佛法的动力。
  妈妈,您要过的开心、过的自在。
  妈妈,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当我解脱烦恼之时,一定会来度您成就。
  这一生,前世前前世,乃至生生世世,我把全部的身心奉献给了佛教,可是我并没有走远,一直在您的心中。妈妈,我住在

签名:京柏顺总舵主 2015/4/15 09:26
感恩老父亲
我们生存的器世界是由众生的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身体是由自己的业力感果的。从小的方面讲,比如一片空地上,先设计、划画好所建的房屋,然后进行实施,很多科学上的发明也是如此。
 由于我们生生世世都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我”,所以依这个实有的“我”在造业,不论是善业还是恶业都解脱不了,所以生生世世都在轮回,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是“无我”。善业大的享受人天福报,享尽还须堕落,并且福报越大,我慢越盛。造恶的众生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人有轮回,产生“人死如灯灭”的邪解,所以什么坏事都敢做,这种错误观点直接导致错误的行为。
 唯识讲心为主宰,身体为臣,我们所作的一切善的、恶的都是由心指挥,可见心的教化是极其重要的。
世间烦恼的根源也在有“我”,为“我”所贪、嗔、痴。多数人不知道这个假我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幻化而成的,执着于色身造业。在生活常常看到为了一点小事争吵、打斗。比如说某某人骂“我”了,实际上被骂的人并没有受到实际的损害,他的名字也许和许多人相同;骂人的语言是由各个不同的文字组成,文字本身没有自性,由于心识作意才会产生嗔恨,愤怒。同样道理,听到表扬也是如此。
其实本人也还在心上分别,好、坏、美、丑,保养色身,不过我倒希望假借一个美妙色身修道还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学习“无我”可以先让心灵松绑,然后运用事相上,让道业不断增长。
签名:京柏顺总舵主 2015/4/14 09:55
感恩老父亲
朝阳升起之前,庙前山门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某城风流的浪子。20年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目,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您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过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佛龛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惊呆了:一夜间,佛龛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盛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是焦灼的召唤。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因为厌世已自我了结了生命。

佛龛上开出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的心。

签名:京柏顺总舵主 2015/4/13 09:20
老爹早 给您请安了
签名:京柏顺总舵主 2015/4/12 11:28
感恩父亲
 一、布施
  六度的第一个就是布施。菩萨一布施,众生就感觉好。生活有困难了,给他生活上的帮助,这是财布施;思想上有矛盾,开导他的思想,这是法布施;在他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安慰他,帮助他消除恐惧,这是无畏布施。通过布施跟众生结缘,但结缘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要引导他走上解脱之路。
  二、持戒
  持戒是为保护众生,让众生得利益。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当符合他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时候,他就赞成;当不符合他的价值观念的时候,他就否定。所以一定要以众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理念来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走上正道。菩萨持的戒律,除了律仪戒以外,还有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戒律的精神,就是要给众生好处。有了好处了,众生才会听话,才会依教奉行,从而真正得到利益。
  三、忍辱
  修忍辱就是受到打骂,受尽折磨时也要心甘情愿,不埋怨、不抱怨、不放弃。在一个正法道场中,只要内心里没有埋怨、没有抱怨、没有放弃,他一定会得到正法的受用;如果他要埋怨、要放弃,哪怕他就在佛陀的脚下,也得不到正法的受用。所以忍辱就是要忍受自己的一切业果,同时也要有智慧认可别人的随业受报。
  我们身边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什么表现,都在受业的支配。我们看清楚了,自然就没有怨气,不会觉得他对我不好是不可理喻的,也不会觉得他不修行是不可理喻的,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四、精进
  精进体现出了菩萨的价值意义。菩萨的生命意义就是勇往直前,不会退缩,没有杂念。凡夫,有我执的人,多多少少会为自己考虑;但是菩萨契入“无我”,证悟“无我”,他剩下来的生命绝对不会为自己考虑,只会为众生考虑。为了众生,他可以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历尽千辛万苦,为了利益众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捐舍这一期生命;但同时在佛经中,佛对迦叶尊者说,“你要为法护躯,为了正法要保护好你的身体”,因为菩萨有正法,凡夫没有正法。所以菩萨精进的目的还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五、禅定
  禅定叫做自性定。明白真心的人,都能看到前因后果。静是他的本然,动是缘起,缘起的本身都是“无我”,所以即使在轮回世界中多少生多少世,对菩萨来说,都是“无我”的展现,而不是有“我”的业报。
  六、智慧
  
签名:京柏顺总舵主 2015/4/11 13:03
父母为你一辈子,你对父母做到了这五点吗?

1,不抱怨父母无能

没有人是万能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费尽心力把我们养育成人,已很不容易,我们要感恩父母辛苦生、养了我们。不要抱怨说“爸爸应该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应该是怎样的妈妈”,应该真诚地说:“我接受,你们就是这样;我接受,是我选择了你们;我享受你们给予我的一切。”

2,不抱怨父母啰嗦

父母比我们先来世上,他们先学取经验、照顾自己,再诞生我们。当我们出生,用自己余生的心力来照顾我们成了父母自愿选择的命运:嘱我们穿衣,教我们吃饭,盼我们平安……只有真爱你的人才会去啰嗦你,父母绝不会去啰嗦一个与他们无关的人。

3,不抱怨父母抱怨

父母抱怨我们,只是不满足我们现在。当我们做得够好时,他们渴望我们更好!他们不是为自己,或许他们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或许他们在工作上非常辛苦,可又不能和谁讲,所以他们渴望我们更好,即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也希望我们青出于蓝,不要像他们一样。

4,不抱怨父母迟缓

年纪大了,行动自然不便,永远不要嫌弃父母行动迟缓,因为我们永远想象不出我们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父母年轻时,可能比我们还意气风发!是为我们,父母才累弯了腰。如果有一天,父母已变老,腿脚利索不了,我们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一定要及时。

5,不抱怨父母生病

不管父母多忙,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风,我们一生病,他们马上会放下手头忙得不可开交的一切,赶紧着我带们去看病,彻夜不眠地爱护我们。当父母生病了,我们能做到多少?真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吗?社会上经常会有儿女不赡养老人的新闻,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尽心尽责照顾父母的人……

生命不是用来抱怨的。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变老,直至离开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抱怨父母,不如理解父母。若父母都容不下,何以容天下?百善孝为先,从现在起,千万别再抱怨父母了.

签名:昵昵 2015/4/10 13:14
爷爷,来看你了,最近好吗?
签名:京柏顺总舵主 2015/4/10 13:04
为什么清朝皇帝和官员都带佛珠?

2015-04-10 人到中年
历史上,除了清朝皇帝没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

清朝乾隆皇帝穿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标准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佛珠里面大有学问。
  佛教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才进入繁荣期,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基于因地取材的需要,制作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这种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其珠数为18-54颗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佩珠在文玩界俗称手串,珠数以18颗子珠最为常见,这也与当今文玩手串的珠数相差无几,由佛教佩珠演变而来的手串在清代宫廷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颗子珠穿成,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由较为常见的108颗子珠组成的上品挂珠发展而来的朝珠,是清代宫廷服饰的标准佩戴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但顺治帝的皇后却佩戴了朝珠。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的朝服像显示均佩戴有朝珠。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廷创制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它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载入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中,可见官方的重视程度。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130-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

留言总数:3446 分页:403/43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