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叫做五根,五根都是色法的自性。然后是五境,五境就是五根对应所取的五种境,眼根所取的就是色,耳根是声音,色、声、香、味、触,是五根分别的所缘,五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色根所取的对境也是五种色境,所以五种根所缘取的对境都是色法。加起来就是十种色法五根和五境,所以五根和五境是对应的。这也比较容易理解,反正眼根对应色,耳根对应声音,这样一个个配下来就知道了,最后身根对应触,以及无表色。最后还有一个无表色,经部派以上,有时不承许它是一个真正的色法,大乘虽然有无表色的讲法,但是不承许无表色是一个真实色法的自性,但是在有部当中,无表色就是一个色法,有些时候说我们受戒的戒体,就是一种无表色。后面专门会讲无表色,所以此处我们不用着急。 色蕴的体性是什么呢?《入中论》当中讲“色相为变碍”,色蕴的体性就是变碍为性,我们要记住,色蕴的法相就是变碍,变和碍这两种。碍是什么呢?碍就是阻碍的意思。比如说在经堂里面,这个位置张三道友坐了,李四就坐不了,就是阻碍了另一个色法处在同样的位置上面。因为房子里面的空间有限,塞满了东西,再也塞不进去了,所以说色法有一个阻碍的自性。不可能相互融入,它是阻碍。空间有限,如果你把这个位置占住之后,第二个物体就没有办法同时处在这个位置上面,所以它就是一个阻碍的自性。一个是碍,一个是变,变是变化,就是它可以插入,或者通过的意思。比如木头可以通过刀子插入,插入之后就是让它变化了,然后变坏了。或者两个物体相撞的时候,内部会发生一些损坏、变化等等。色法的自性就是变和碍,变化和滞碍,所以这里它不共的法相就是变和碍,此处讲了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