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二、法之差別: 其中無慚與無愧,昏沉睡眠掉舉二, 其餘則是修所斷,自在如是一切垢。 若問:十纏中哪些是見斷哪些是修斷呢?十纏中的無慚、無愧、昏沉、睡眠、掉舉五種與見斷修斷二者相應,原因是無慚無愧與所有的不善法相應,昏沉、掉舉二者與一切煩惱相應,睡眠與欲界所有意地相應。除了這五種以外由隨煩惱纏所攝的嫉、慳、悔、怒、覆並不是直接或間接對真諦起顛倒執著,並且趨入對境自之法相等,因而唯一是修斷。它們又是具自在性的,因為不觀待貪等其他煩惱自己取境之故;僅與無明相應的也由於愚癡而不取境。隨煩惱嫉妒等既是修斷又是自在性的。同樣,六垢也都是修斷並是自在性的。 欲界不善三者二,彼上則為無記法。 欲界一禪有諂誑,梵天欺惑馬勝故。 昏沉掉舉驕三界,餘者唯由欲界生。 那麼,這些隨眠是善、不善、無記法哪一種呢?無慚等七種纏與六垢在欲界中均是不善法,昏沉、掉舉、睡眠三者,雖然睡眠通常有善法的情況,但在講纏時不是善法,而有不善與無記法兩種。欲界以上的上兩界存在的所有隨煩惱均是有覆無記法。這些隨煩惱在何地與何界中有多少呢?欲界與一禪有諂、誑,例如:聖者馬勝不知四大滅於何處,於是便在眷屬中問大梵天,結果大梵天也不知道,而讓別人傳話說“我是梵天,梵天偉大……”而沒有正面回答,以此來迷惑欺騙馬勝。昏沉、掉舉是煩惱地,驕在何處也不相違,因而在三界中都存在。這三者與諂、誑此五種以外的十一種隨眠唯由欲界中產生。 乙六(與何法相應)分二:一、與何識相應;二、與何受相應。 丙一、與何識相應: 見斷以及睡眠慢,即是意識之地起, 自在隨煩惱亦爾,餘者均是依六識。 若問:那麼,這些隨眠與什麼識相應呢?根本煩惱與隨煩惱中所有內觀的見斷以及修斷的睡眠與傲慢是意識之地,因為具有分別念並且不明顯而不於意識以外的群體中產生之故。同樣,隨煩惱具自在性的後五纏與六垢十一種是修斷,也具分別念,因而是意之地。所有見斷與修斷中睡眠傲慢以外的三毒、無慚、昏沉、掉舉、放逸、懈怠、不信的修斷均是六識的所依者(即依於六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