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曹天天
 
曹天天
2014-05-01 ~ 2014-06-30
 
到访:46301  祭奠留言:367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签名:志乐 2017/5/20 11:26
乙七、宣說五障:

欲界諸障共有五,違品作用因同故。
二二合一有害蘊,及懷疑故唯立五。

既然經中說“五障即欲貪、害心、昏眠、掉悔、懷疑”,那麼後三者到底是對三界作障礙還是唯對欲界作障礙呢?這些是唯一對欲界中存在的靜慮與定等作障礙的五種。經中雲:“此乃不共圓滿不善蘊,即五障。”為何本是不同心所的昏沉與睡眠、掉舉與悔心兩兩合一呢?這有三個原因,其一它們兩種的違品對治法相同,其二能生的因也相同,其三作用也相同,因此兩兩合一。也就是說,昏沉與睡眠之因同為不喜、瞢、頻申、食不平性,心怯懦,以此等五因而增長;對治法同為光明想;二者的作用均令心怯懦。掉舉與悔心之因同為回憶親屬、對境、不死的妄念以及昔日的喜樂等;對治法同為寂止;二者的作用都令心不寂靜。

如果所有煩惱均是障,那為何只說五種呢?欲貪、害心令不離欲界與罪業,有害於戒蘊;昏沉與睡眠令遠離勝觀,有害於慧蘊;掉舉與悔心令遠離寂止,有害於定蘊。如果無有慧、定,則對真諦產生懷疑,因而只宣說了五障。

甲三(斷隨眠之方式)分二:一、見斷之斷法;二、修斷之斷法。

乙一、見斷之斷法:

由以遍知所緣境,真實滅盡彼能緣,
以及斷除所緣境,生起對治而滅惑。

签名:志乐 2017/5/19 11:48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5/19 11:43

丙二、與何受相應:

諸喜樂與貪相應,嗔心與之正相反,
無明相應一切受,邪見相應意樂苦,
意苦受與疑相應,余與意樂欲界生,
諸舍與諸上界地,各自如應而相應。

若問:根本煩惱、隨煩惱與五受中的何受相應呢?貪心與身樂受、意的心樂受相應,因為貪心是於六識群體中產生並以喜相趨入之故。嗔心則與之相反,與身苦受及心的意苦受相應,原因是它於五根識與意識群體中產生並以厭惡相趨入之故。五類所斷或共不共無明如應與所有五受相應,因為不違一切而趨入故。邪見與意樂受與意苦受相應,原因是若見造不善業無果則與意樂受相應,若見行善無果則與意苦受相應。疑與意苦受相應,因為對尋求了義法生起懷疑時,產生意不安樂的感受。其餘四見及傲慢與意樂受相應,因為它們是意識地並以自喜相趨入之故。這也是就欲界所生的明顯心而言的,而不明顯的心則與舍受相應,原因是舍受與這些心均不相違。上八地的一切隨眠無論在何地,二禪以下有意樂受,三禪有心樂受,四禪有舍受,如是與各自的受相應。

悔嫉忿害恨及惱,均與意苦受相應,
一切慳吝則相反,諂誑睡眠以及覆,
與意樂苦受相應,驕與心意樂相應,
舍受遍行一切中,餘四與五受相應。

悔、嫉、忿、害、恨、惱均與意苦受相應,因為是意識地並以憂愁相趨入之故。慳與上述意苦受相應的煩惱恰恰相反,也就是與意樂受相應,因為由貪因中產生而以喜相趨入之故。諂、誑、覆、眠四者與意樂受與意苦受二者相應,原因是前三者根據事情成未成功而分別成為意樂受與意苦樂,睡眠於一切中均不相違。驕與三禪的心樂受及二禪以下的意樂受相應。四禪以上由於不存在樂受,因而唯與舍受相應,因為舍受遍行於一切地、識及隨煩惱之故。其餘的無慚、無愧、昏沉、掉舉四種纏會與五受相應,原因是前兩者是不善地、其餘二者是大煩惱地並於六識群體中產生。

签名:fu 2017/5/18 10:19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5/18 10:18
庚二、法之差別:

其中無慚與無愧,昏沉睡眠掉舉二,
其餘則是修所斷,自在如是一切垢。

若問:十纏中哪些是見斷哪些是修斷呢?十纏中的無慚、無愧、昏沉、睡眠、掉舉五種與見斷修斷二者相應,原因是無慚無愧與所有的不善法相應,昏沉、掉舉二者與一切煩惱相應,睡眠與欲界所有意地相應。除了這五種以外由隨煩惱纏所攝的嫉、慳、悔、怒、覆並不是直接或間接對真諦起顛倒執著,並且趨入對境自之法相等,因而唯一是修斷。它們又是具自在性的,因為不觀待貪等其他煩惱自己取境之故;僅與無明相應的也由於愚癡而不取境。隨煩惱嫉妒等既是修斷又是自在性的。同樣,六垢也都是修斷並是自在性的。

欲界不善三者二,彼上則為無記法。
欲界一禪有諂誑,梵天欺惑馬勝故。
昏沉掉舉驕三界,餘者唯由欲界生。

那麼,這些隨眠是善、不善、無記法哪一種呢?無慚等七種纏與六垢在欲界中均是不善法,昏沉、掉舉、睡眠三者,雖然睡眠通常有善法的情況,但在講纏時不是善法,而有不善與無記法兩種。欲界以上的上兩界存在的所有隨煩惱均是有覆無記法。這些隨煩惱在何地與何界中有多少呢?欲界與一禪有諂、誑,例如:聖者馬勝不知四大滅於何處,於是便在眷屬中問大梵天,結果大梵天也不知道,而讓別人傳話說“我是梵天,梵天偉大……”而沒有正面回答,以此來迷惑欺騙馬勝。昏沉、掉舉是煩惱地,驕在何處也不相違,因而在三界中都存在。這三者與諂、誑此五種以外的十一種隨眠唯由欲界中產生。

乙六(與何法相應)分二:一、與何識相應;二、與何受相應。

丙一、與何識相應:

見斷以及睡眠慢,即是意識之地起,
自在隨煩惱亦爾,餘者均是依六識。

若問:那麼,這些隨眠與什麼識相應呢?根本煩惱與隨煩惱中所有內觀的見斷以及修斷的睡眠與傲慢是意識之地,因為具有分別念並且不明顯而不於意識以外的群體中產生之故。同樣,隨煩惱具自在性的後五纏與六垢十一種是修斷,也具分別念,因而是意之地。所有見斷與修斷中睡眠傲慢以外的三毒、無慚、昏沉、掉舉、放逸、懈怠、不信的修斷均是六識的所依者(即依於六識)。

签名:fu 2017/5/17 09:43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5/17 09:42
己一、真實宣說纏:

八纏無慚無愧嫉,慳掉舉悔昏沉眠,
或十複加忿與覆。無慚掉舉與慳吝,
皆由貪生覆有諍,無愧昏眠無明生,
悔心乃由懷疑生,怒與嫉妒由嗔起。

能纏縛在輪回的囹圄中,或者這些如果存在,就會引起惡行,因此稱為纏,數量決定八種,其中戒律的違品是無慚、無愧,利他的違品有嫉妒、慳吝,智慧的違品掉舉、悔心,定的違品昏沉、睡眠,總共有此八種纏。按照有部宗的觀點,加上忿與覆,承許有十種。

若問:如果隨煩惱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果,那麼隨煩惱是以什麼根本煩惱產生的呢?由貪產生無慚、掉舉與慳吝,原因是對自法貪執而不敬他法,貪執欲妙而使心放蕩,貪執資具等而執為殊勝。有些論師認為覆也是由貪而生,因彼為擔憂失去利養之故。有些論師說它是由無明中產生。還有些尊者說是從了知出現的過患之貪與不知過患的無明二者中產生,對此相互辯論,眾說紛紜。無明中產生昏沉、睡眠、無愧,因為明瞭而入所緣者無有昏沉與睡眠之故,又由於不了知罪業之果是痛苦而不畏懼罪業的緣故。疑中產生悔心不善,因為對於善果是安樂心生懷疑從而對行善生起悔心之故。怒與嫉妒是由嗔之因中產生,原因是由嗔心引發而產生惱心(怒),對他者的圓滿心煩意亂,無法忍受(嫉)。

己二(旁述)分二:一、六垢;二、法之差別。

庚一、六垢:

此外煩惱有六垢,諂誑驕惱恨與害。
誑與驕二由貪生,恨與害則由嗔生,
惱由見取中所生,諂由邪見所引生。

此外,如同身體有污垢一樣,根本煩惱中產生的垢染或隨煩惱有六種,即誑、諂、驕、惱、恨、害。這些是由哪種根本煩惱中產生的呢?誑與驕是由貪中產生,因為擔憂失去利養等而作詐現行為、於自法貪執而心生安樂之故。恨與害由嗔中產生,原因是於對境生損害心。惱由見取見中產生,因為將自己的見解執為殊勝而對他見生起損惱心之故。諂是由邪見引起,由於對業因果持邪見導致噁心不斷虛偽狡猾的緣故。

签名:fu 2017/5/16 11:33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留言总数:3298 分页:201/41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