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曹天天
 
曹天天
2014-05-01 ~ 2014-06-30
 
到访:46297  祭奠留言:367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签名:fu 2017/6/3 04:06
丁二(修勝觀)分三:一、資糧道;二、加行道;三、現證真諦之道。

戊一、資糧道:

即已成就寂止者,應當修持四念住,
以自總相遍觀察,一切身受心與法。

即便已成就了寂止等持,但如果無有勝觀的智慧,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斷除一切煩惱。因此,在資糧道通過兩種途徑已成就寂止者為了生起勝觀之智慧,理當修持四念住。那麼如何修持四念住呢?通過觀察自相與總相而悟入身色蘊、受蘊、心識蘊以及除此之外的一切法蘊。所謂的觀察自相,也就是說觀察身之阻礙性、受依靠自力而領受外境之差別、心領受本體以及法的執相等;觀察總相即是指觀察身、受、心、法共有的無常、苦、空與無我。

自性聞等所生慧,其餘相聯與能緣,
次第即是依生起,對治顛倒故唯四。
彼為總觀法念住,修無常苦空無我。

一般來說,念住有三種,即自性念住、相聯念住與能緣念住。其中自性念住的本體是智慧,它是聞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思與修所生慧,而不是俱生智慧,因為是加行生之故。除自性念住以外,與智慧相應的一切心及心所為相聯念住;成為前兩種念住之所緣境中的身等四種實際上均是以有境來取名的,因而稱為能緣念住。

签名:fu 2017/6/2 11:04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6/2 11:04
己二、修呼吸法:

憶念呼氣吸氣法,智慧五地緣於風,
依欲界身外道無,數等六因隨身入。
有情等流無執受,此二下界意不知。

若問:憶念呼吸法的本體是什麼呢?隨念向內吸氣與向外呼氣的自性是如所了知的智慧。所謂的“憶念”是指依靠念因的力量而生起果智慧,所以是以因來取名的。其地為五地,即前三禪的三種未至定、殊勝禪與欲界。它的所緣境是風。所依身則是欲界的天眾、人類身份,因為此等眾生的分別念繁多之故。此法唯有內道佛教才有,而外道無有這種聖教,之所以沒有是因為外道不能證悟此甚深之法。

那麼,此法到底如何甚深呢?具有計數等六因的竅訣。其中第一、計數:無有所攝,身心自然安住,專注於呼吸,從一至十之間用心來計數。如果或多或少,惟恐出現沉掉現象,因而以十為定數;再有,若將一執為二、將二執為一,則會變多、變少;如果呼氣、吸氣的計數時間紊亂(意為有時在呼氣時計數,有時在吸氣時計數),勢必導致錯亂。因此要斷除這三種過失。第二、隨行:吸氣時觀想從上喉行往足之間,呼氣時,觀想從鼻孔至一拇指或一尋之間外呼。第三、安止:心安住於鼻尖至足之間並觀想利益與解脫。第四、觀察:所觀察的對境風是由八塵聚合的色法,能觀察的有境智慧也無非是名基,由此可知,實際上就是觀察五蘊。第五、轉移:緣風的心從暖位到勝法位之間隨意轉移。第六、遍淨:趨入見道與修道。

若問:呼氣、吸氣屬於何者呢?由於呼吸是身體的一部分,因此隨著身體而出入,而不隨無色界、凝酪與無心定而出入。那麼,呼吸是否為相續所攝呢?由於是所謂的有情(具心),因而是相續所攝。它是有執受還是無執受呢?由於是不存有色根聚合之風,因此是有執受無執受中的無執受。由於是由同類因所生,因而是三生中的等流生,而不是長養生與異熟生,原因是身體增長反而會使風減少,所以不是長養生;又由於風中斷以後仍舊會結生,為此也不是異熟生;因為可以隨心所欲產生,是故為等流生。(呼氣、吸氣)這兩種風均是以自地或上地之心來了達的,既然以下地欲界之意尚且不能了知上界的這兩種風,那麼未現前之心與其他心就更不言而喻了。

签名:fu 2017/6/1 10:47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6/1 10:46
丙三(真實趨入修法)分二:一、修寂止;二、修勝觀。

丁一(修寂止)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入修行有不淨觀,憶念呼氣吸氣法,
貪欲強烈尋思大,如是諸眾次第修。

如是堪為法器者如何趨入修行呢?如果要趨入修行,首先必須通過修不淨觀與隨念吸氣呼氣來調伏內心。那麼,何者修行這兩種法門呢?貪欲強烈者要修不淨觀,分別念猛烈者則修呼吸法。

戊二(廣說)分二:一、修不淨觀;二、修呼吸法。

己一、修不淨觀:

對治諸貪觀骨鎖,廣修乃至大海間,
略觀稱初業瑜伽,除足半頭稱熟修,
持心專注眉宇間,即是作意圓滿修。
不淨無貪性十地,所緣欲現人方生。

若問:如何修持對治貪心的不淨觀呢?為了對治形色、顯色、所觸與利養恭敬等貪欲而修(浮腫想、)蟲啖想、紅腫想、青腫想、黑腫想、啖食想、(焚焦想、)離散想、不動想,而對治總的一切貪欲則修骨鎖想,這是因為白骨根本不具有貪執的四種根源。在修骨鎖想時,首先對於自身的額頭等任意部位,依靠信解力而觀想:出現傷口、腐壞潰爛、最後成為骨頭,逐漸漫延全身。再觀想從自己的住室至外界的大海之間整個大地全部遍滿骨鎖,如此而廣修(外散而修),接著從海邊逐步恢復如初,只將自己的一個身體觀成一具骨架,收心而執著此骨架,這是初學之瑜伽。隨後向外散觀如前,當收回時,拋開所有足骨而從觀想身體剩餘的骨骼開始,依次除開半身直至半頭骨之間,最終心專注於頭骨一半,這叫做嫺熟之瑜伽。此外,一切如前,收攝到最後心專注於雙眉間僅一拇指許之骨,稱為作意圓滿瑜伽。

所謂的不淨觀本體是無貪的善法;其地是四禪正行、四未至定以及第一殊勝禪,加上欲界共十地;所緣為欲界的顯色與形色;補特伽羅:只有三洲中的人類方能生起。

签名:fu 2017/5/31 10:19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5/31 10:18
若問:補特伽羅依靠什麼而圓滿修行呢?即身體遠離憒鬧、內心遠離妄念,具此二遠離的補特伽羅修行將得以圓滿。那麼何人容易做到這一點呢?知足少欲者容易,而欲望強烈、不知滿足者不容易。那麼大貪欲、不知足的本體是什麼呢?對本已獲得的法衣等,一再貪愛即是不知足,貪圖謀求未得的(法衣等資具),為具大貪欲,與之相反,即是彼之對治——知足少欲。知足與少欲這二者在三界中有屬於三界與無漏兩種。

彼等無貪聖種中,三者即是知足性,
前三示理末說業,對治產生貪愛故,
謀求我所我執物,暫時永久息滅故。

知足少欲的本體是什麼呢?知足少欲之本體是無貪,因為是貪欲的對治之故;也是聖者種姓,因為依靠它能生起無漏道之故。佛陀想到此而于經中宣說了四聖種:“以菲薄法衣為滿足故為聖種,如是以粗糲齋食為滿足、以簡陋床榻為滿足、喜歡聞思修行,稱為聖種。”其中前三種是無貪,因為它們是知足少欲之自性。喜歡聞思實際上也是指知足少欲,因為聞思是滅諦、修行是道諦,熱衷於聞思修行能背離有貪、欲貪之故。四聖種到底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前三聖種宣說了修行解脫的威儀之理,最後一種已說明聖種的事業,原因是已表明倘若遵照如是道理而行事則能迅速獲得解脫。宣說四聖種有何必要呢?是為了對治產生貪愛的根源而宣說了四聖種,貪求我所執的法衣等物品時,為了能暫時息滅這種欲望而宣說了前三聖種。貪愛我執之身體時,為了將我執斬草除根而宣說了最後一聖種。

签名:志乐 2017/5/30 10:22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留言总数:3298 分页:198/41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