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二、修呼吸法: 憶念呼氣吸氣法,智慧五地緣於風, 依欲界身外道無,數等六因隨身入。 有情等流無執受,此二下界意不知。 若問:憶念呼吸法的本體是什麼呢?隨念向內吸氣與向外呼氣的自性是如所了知的智慧。所謂的“憶念”是指依靠念因的力量而生起果智慧,所以是以因來取名的。其地為五地,即前三禪的三種未至定、殊勝禪與欲界。它的所緣境是風。所依身則是欲界的天眾、人類身份,因為此等眾生的分別念繁多之故。此法唯有內道佛教才有,而外道無有這種聖教,之所以沒有是因為外道不能證悟此甚深之法。 那麼,此法到底如何甚深呢?具有計數等六因的竅訣。其中第一、計數:無有所攝,身心自然安住,專注於呼吸,從一至十之間用心來計數。如果或多或少,惟恐出現沉掉現象,因而以十為定數;再有,若將一執為二、將二執為一,則會變多、變少;如果呼氣、吸氣的計數時間紊亂(意為有時在呼氣時計數,有時在吸氣時計數),勢必導致錯亂。因此要斷除這三種過失。第二、隨行:吸氣時觀想從上喉行往足之間,呼氣時,觀想從鼻孔至一拇指或一尋之間外呼。第三、安止:心安住於鼻尖至足之間並觀想利益與解脫。第四、觀察:所觀察的對境風是由八塵聚合的色法,能觀察的有境智慧也無非是名基,由此可知,實際上就是觀察五蘊。第五、轉移:緣風的心從暖位到勝法位之間隨意轉移。第六、遍淨:趨入見道與修道。 若問:呼氣、吸氣屬於何者呢?由於呼吸是身體的一部分,因此隨著身體而出入,而不隨無色界、凝酪與無心定而出入。那麼,呼吸是否為相續所攝呢?由於是所謂的有情(具心),因而是相續所攝。它是有執受還是無執受呢?由於是不存有色根聚合之風,因此是有執受無執受中的無執受。由於是由同類因所生,因而是三生中的等流生,而不是長養生與異熟生,原因是身體增長反而會使風減少,所以不是長養生;又由於風中斷以後仍舊會結生,為此也不是異熟生;因為可以隨心所欲產生,是故為等流生。(呼氣、吸氣)這兩種風均是以自地或上地之心來了達的,既然以下地欲界之意尚且不能了知上界的這兩種風,那麼未現前之心與其他心就更不言而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