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羅漢向者以金剛喻定滅盡有頂的下下品修斷之得繩以及生起盡智的解脫道時,那位聖者即稱無學者,因為獲得了未得之果而不再需要修學之故。也叫做阿羅漢,原因是圓滿自利後便能利他,並且成為一切凡夫與有學者的應供處。 庚二(旁述斷除所斷之理)分三:一、以何道斷何地之所斷;二、以何地斷何地之所斷;三、世間道之所緣。 辛一、以何道斷何地之所斷: 有頂離貪依出世,其餘地則依二種, 依世間道離貪聖,彼之離得亦有二。 有說依出世亦爾,已舍不具煩惱故, 解脫有頂之一半,生起上禪同不具。 若問:如果聖者要遠離各地之貪。那麼是以什麼對治遠離何地之貪的呢?如是修道有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兩種,其中有頂之貪是以出世間道遠離的,而不是以世間道遠離的,因為有頂之上再無他地(故其上無世間道對治)、增長自地之愛(故自地不能對治自地)、下地低劣(故以下不能對治上)。除了有頂以外的八地均是依靠世間道與出世間道二者而離貪的,也就是說,以上地未至定的世間道以及具道諦行相的出世間道而遠離。 那麼,凡夫與聖者的世間離得有什麼差別呢?以世間道如應離貪的聖者生起有漏與無漏兩種離得,因而斷除(所斷)較為穩固。而凡夫只是生起有漏離得,所以相對不穩固。 有些部的論師承許說:以出世間道(離貪)也應生起有漏與無漏兩種離得,否則鈍根不來果者以出世間道遠離乃至無所有處之間的貪欲並通過煉根而變成利根者,也應成了具有空無邊處等的煩惱,因為以前鈍根之無漏離得已捨棄而在當時有漏離得並不存在之故。但這一點絕不能承認,原因是明明見到這樣的聖者已舍無漏離得而並不具有煩惱,由此可說他們具有世間的離得。 (經部宗駁斥:)這是不一定的,因為假設以出世間道如應解脫有頂九品煩惱的一半即以下八地煩惱的鈍根者變成利根者,那麼對他來說,有漏的離得並不是他的對治,因而這種情況不可能存在。正像你們自己所承認的那樣,已捨棄無漏離得,而在兩種離得均不存在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會再具有(已離的)煩惱。不僅如此,而且具有解脫欲界之離得的凡夫如果生起一禪之上的二禪等境界,則欲界的離得通過轉地而舍,他們也同樣不會再具有欲界的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