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曹天天
 
曹天天
2014-05-01 ~ 2014-06-30
 
到访:46287  祭奠留言:367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签名:fu 2017/7/11 12:23

有學異生具六種,見道之時無轉根。

那麼,唯有阿羅漢才有此六種姓嗎?有學聖者與非聖者異生也具有退法等六類種姓,因為這些阿羅漢也要直接或間接以他們為前提之故。那麼,鈍根若轉變為利根,是在哪一階段轉的呢?在見道時無有轉根的,因為見道唯一是入定的一相續而無有作其餘加行之機會。因此,只有在異生、有學信解與無學時的加行階段才能轉根。其中信解者唯從無漏中轉,凡夫依靠息粗相轉根都不矛盾,因為想盡力使自己的根性變為利根而依加行道、無間道與解脫道來轉變。

辛三、退失之分類:

當知退失有三種,即得未得受用退。
佛陀唯有末受用,不動亦中餘有三。

退失有幾種呢?應當了知退失有三種,即已得退、未得退與受用退。已得退是指失去已得到的功德;未得退是指尚未獲得應得的功德。受用退則指已得到的功德不現前。那麼誰具有這三種退呢?佛陀只具有最後一種受用退,因為佛陀雖然已證得了一切功德,但有些功德可能不現前;不動法種姓的阿羅漢不僅有最後一種受用退,而且也具有中間的未得退,原因是他們尚未獲得佛陀的不共法;其餘凡夫與鈍根者則有三種退。

签名:fu 2017/7/9 11:16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7/9 11:16
辛二、法之差別:

有者初為彼種姓,有者後由煉根成,
四由種五從果退,並非是從初退失。

這些阿羅漢最初就是他的種姓還是後來獲得阿羅漢時才變成彼之種姓的呢?有些最初決定是退法等彼之種姓的,也有些是通過煉根而變的,例如退法羅漢通過煉根變為思法羅漢種姓等。若問:這些羅漢都會從自己的果位元或種姓中退失嗎?中間四類種姓會從各自種姓中退失而下墮,退法種姓羅漢不可能從種姓中退失,因為再無有比他更低的種姓之故。不動法羅漢也不可能從種姓中退,原因是利根者不會生起煩惱。前五種根性的羅漢會從果位中退失,因為鈍根者會再度生起煩惱。不動法羅漢並非如此,利根者不生煩惱之故。

然而,最初就決定的種姓是絕不會退的,因為依靠有學與無學二道已得穩固,在有學位時彼之種姓也已確定。(關於從果中退失的現象:)預流果是不可能退失的,因為他是已斷見斷之果,由於已經斷除了見斷而不會再度退轉。離貪一來果與不來果也不會退失,因為彼等依靠世間道與出世間道已得穩固。

签名:fu 2017/7/7 07:15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7/7 07:15
若問:預流果、一來果、漸次不來果由欲界的所依身份獲得這一點固然無可非議,但離貪不來果以上界所依身份不能獲得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為上兩界如若有見道,那麼離貪者必然要在第十六刹那時獲得不來果,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生起的,原因是上界有情貪執禪樂而無有苦受,因此不會厭離,無有厭離心當然也就不會生起聖道。再者佛經中也說:“中般涅槃至上流之間五補特伽羅於此開始,於彼究竟。”這裏所說的“此”是指欲界,所謂的“彼”是指上界,“始”也就是說見道的開端。

庚七(阿羅漢之分類)分四:一、真實分類;二、法之差別;三、退失之分類;四、別說轉根之理。

辛一、真實分類:

許阿羅漢有六種,前五以信勝解生,
彼等解脫觀待時,不動法者不動搖,
故彼不待時解脫,彼由見至因所生。

若問:“不動盡智起無生”中所說的阿羅漢有分類嗎?承許聲聞阿羅漢有六種,即退法羅漢、思法羅漢、護法羅漢、安住法羅漢、堪達法羅漢與不動法羅漢。退法羅漢:以微小的因緣也會導致從證悟中退失;思法羅漢:擔憂退失而思維死亡;護法羅漢:顧慮退失而隨後護持;安住法羅漢:以小小的因緣不致於從證悟中動搖;堪達法羅漢:通過煉根而使證悟不動搖;不動法羅漢:利根者不可能從證悟中退失。此六種羅漢中的前五種為鈍根者,是依靠信解而生的,這五種阿羅漢的心解脫、現前等持必須要觀待順緣資具、無病、對境之差別等時間,因而稱為待時解脫。而第六不動法羅漢是不會以煩惱退失證悟的,始終如如不動,並不觀待有無順緣違緣,可以隨心所欲地入定,因而稱為不待時解脫,他們是利根者,是由見至之因中所生,因為果不錯亂為因的緣故。

签名:fu 2017/7/6 08:12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签名:fu 2017/7/6 08:12
所謂的沙門性中的無漏無間道也可稱為梵性,斷除煩惱即是梵淨,因為是能獲得梵淨之性或方便。它也可稱為梵輪,梵是指出有壞佛陀,因為佛陀(將自相續的無漏無間道境界)如同輪子一樣旋轉到所化眾生的相續中。其中法輪是指見道。為什麼名為法輪呢?原因是與寶輪相類似。寶輪具有迅速運行的特點,“等”字還包括離一處而往另一處,勝伏未伏者,鎮服已伏者,騰空而起,降落低處。與之相同,第十五刹那見道速疾而行,捨棄緣前十五行相真諦的智與忍而趨入後一行相,以無間道勝伏未勝伏之見斷,以解脫道受持離得而鎮服已勝伏者,超越上界之聖諦,降至欲界之聖諦。妙音尊者對此是這樣認為的:“正是因為見道八正道與寶輪的輪輻以及“等”字所包括的輪轂與輪輞相同的緣故,才稱為法輪的。其中慧學的正見、正思維、正勤、正念好似輪輻,因為它們相輔相成或斬斷見斷之故。正定如同輪輞,原因是依之能使心收攝於所緣境中。戒學的正語、正業、正命恰似輪轂,因為彼等是生起定學與慧學的所依。”

庚六、沙門果得法:

欲界中獲前三果,末果則由三界得,
此無見道無出離,經雲此始彼究竟。

若問:那麼,于何界中獲得沙門何果呢?在欲界中獲得前三果,最後阿羅漢果在三界中均可獲得。

签名:fu 2017/7/5 09:38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i

留言总数:3298 分页:191/41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