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一、概述及對境: 智分有漏與無漏,有漏謂初世俗智。 無漏分二法類智,俗智對境為一切, 法智緣欲苦諦等,類智行境上苦等。 若問:既然經中說“智有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與無生智十種。”那麼,這十種智都是怎樣的呢?實際上所有的智如果歸納,則有兩種,即有漏智與無漏智。所謂的有漏智即是世俗智,所謂的世俗智就是指緣于普通的瓶子、氆氌等世俗對境的智慧。無漏智包括兩種,唯有法智與類智。世俗智的對境是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因為它第一刹那了知自己與自群體以外的一切法,第二刹那再對其本身與所屬加以了知。所謂法智的行境是欲界的苦諦等四諦,因為它是從緣欲界苦諦等的角度而安立的。類智的行境是上兩界總集的苦諦等四諦,因為它是上界的對治之故。 乙二、分類及差別: 彼等以諦別立四,由依四諦彼等智, 安立無生與盡智,初生即苦集類智。 此等法智與類智各有四類,因為根據了知四諦的差別而各有四種智。由四諦的這些智而安立為無生智與盡智,盡智即是所謂的了知苦諦等(等字包括斷除集諦、現前滅道、修行道諦)的有境,無生智則是所謂“無所了知、(無所斷除、無所現前、無所修行)”的有境。盡智與無生智這兩者最初產生即是緣苦諦與其因集諦的類智,因為緣有頂的下下品修斷而是無常等(不淨、無我、空)苦諦行相與因等(集、生、緣)集諦行相的有境,因此它指的是有頂解脫道的類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