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五、法之差別: 俗智三種餘皆善;世俗智於一切地, 靜慮六地有法智,無漏九地具類智, 如是六智亦複然,四靜慮有他心智; 彼所依身欲色界,法智唯欲餘三界。 若問:十智是善、不善、無記法哪一種呢?第一世俗智既有善法也有不善法,又有無記法,因為三界的一切有漏智即是世俗智之故。其餘的所有智均是善法,因為他心智是修所生智,其餘智均是無漏道。 那麼,十智在何地具有呢?第一世俗智在三界九地都有,因為三界的一切有漏智是世俗智之故。靜慮六地具有所謂的法智,因為它是緣欲界苦諦等的無漏道。無漏九地具有所謂的類智,原因是靜慮六地具有見道所攝的智,前三無色界具有修道所攝的智。與類智相同,四諦智、盡智與無生智此六智也是於無漏九地中存在。四禪正行中具有他心智,這是由於它需要依賴易道(靜慮)的緣故。 那麼,何界的所依身份才具有這些智呢?他心智依賴欲界與色界的身份,而不依賴無色界的身份,因為它依於靜慮正行之故。所謂的法智依於欲界的身份,不依於上界,因為它是欲界對治的無漏道。依於三界身份的是除開他心智與法智以外的八智,這是由於三界的有漏智為世俗智、三界的所依身份均可以生起類智的緣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