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對應三界法,無漏無為各有二。一切所知法分為十種,接下來對應一下這十種法到底成為幾智的對境。那麼是如何分析為十法的呢?有為法分三界法與無漏法,此四者每一法都有相應與非相應兩種;無為法也各分善法與無記法兩種。 (下列內容,唐譯頌雲:類七苦集六,滅緣一道二,他心智緣三,盡無生各九。) 那麼它們是如何對應呢?世俗智的對境是所有的十法。法智的對境是欲界的(相應與非相應)二法,無漏有為(相應與非相應)二法,再加無為善法五種。類智的對境是上兩界的有為相應法、有為非相應法以及無漏相應法、無漏非相應法、無為善法共七種。苦智與集智的對境是三界的六法。滅智的對境唯一是無為善法。道智的對境是兩種無漏有為法。他心智的對境是欲界相應法、色界相應法與無漏相應法三種。盡智與無生智二者的對境則是不包括無為無記法在內的九法,這是由於此等智的所緣境即是此等所知的緣故。 世俗智除自群體,以外他法知無我。 那麼,有一智同時了知一切法的嗎?這種情況是沒有的,因為了知最廣大對境的是聞思所生的世俗智,它也是第一刹那了知自己及自之群體中存在的法以外的其餘一切法,因為觀一切法無我時,則了知其他一切法無我,而不是了知與自己共存的一切法,原因是自己對自己起作用顯然是矛盾的,並且與自之群體中存在的法過於接近,第二刹那以後才能衡量前者(其本身與自群體中存在)的法,經中也說“無有一智知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