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曹天天
 
曹天天
2014-05-01 ~ 2014-06-30
 
到访:46274  祭奠留言:367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签名:fu 2017/8/28 07:41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8/28 07:40
丁三、宣說念住:

所謂三種之念住,本體正知正念性。

若問:三念住到底指什麼呢?即是指如來說法時,於恭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為喜之心念住;於不敬聽受所說法者,不以為怒之心念住;於聽及不聽二者,不為喜怒之心念住。因此,三種念住的本體是正念正知的自性,但觀待眷屬的差別而宣說了三種。

丁四、宣說大悲:

大悲乃為世俗智,資糧行相與行境,
及平等故上品故,與悲不同有八相。

大悲的本體是世俗智,因為以慈憫心晝夜六時關照世間的興衰之故。為什麼稱作大呢?由於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以二資成就,故因廣大;憫念慈愛普願群生遠離三苦,故行相廣大;照見三界一切眾生,故行境廣大;垂念三界群生遠離行苦的悲心平等,故趨入廣大;此乃極其敏銳的智慧之自性,故上品廣大。鑒於以上原因故稱為大。

签名:fu 2017/8/27 07:14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8/27 07:14
戊二、身之力:

身即無愛子之力,他師承許各骨節,
大象等七十倍增,彼之本體所觸處。

若問:如是意之力無量無邊,那麼佛陀身之力有多少呢?佛身具有無愛子之力,其他論師承許說:佛身的三百六十二骨節每一骨節均具有無愛子之力。那麼,無愛子之力到底有多大呢?凡象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香象、大露力者神力、勝伏(一阿修羅王)神力、妙支神力、妙力神力、無愛子之力,此七種力逐步向上成十倍遞增。那麼,身力的本體是什麼呢?其本體是所觸處,因為它是果所觸之故。

丁二、宣說無畏:

無畏四種依次第,如初第十二七力。

若問:無畏有幾種呢?無畏有四種,即正等覺無畏、漏永盡無畏、說法障無畏、說出離道無畏。那麼,此等無畏為何智所攝呢?正如第一智力(知處非處智力)是十智一樣,第一正等覺無畏也為十智所攝,因為所謂的現前圓滿正等覺就是指現量洞曉一切所知萬法。如第十智力(知漏盡智力)是六智或十智一樣,第二漏永盡無畏也是如此,如果從窮盡漏法的角度而言是六智,如果從相續中具有的角度來說為十智。如第二智力(知業報智力)是八智一樣,第三說法障無畏也是如此,障礙之法幾乎均為有漏,是苦集,故為八智所攝。誠如第七智力(知遍趣行智力)是九智或十智一樣,第四說出離道無畏也是如此,因為就出離道果而言,為十智;從道的本體而言,則是除開滅智的九智。

签名:fu 2017/8/25 20:42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8/25 20:42
若問:那麼,十力為何智所攝呢?知處非處智力為十智所攝,因為知處非處智力了知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知業報智力具有除了滅智與道智以外的八智,這是由於其對境業果是苦集諦所攝的緣故;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知根勝劣智力、知種種信解智力與知種種界智力是不包括滅智的九智,之所以不包括滅智是因為此等智唯一緣有為法(而滅智唯一緣無為法)。徹知趣入地獄至佛果間的知遍趣行智力,如果從徹知道自本體方面來說,則是不包括滅智的九智,若就徹知道果而言為十智。知宿住隨念智力與知死生智力二者為世俗智所攝,因為它們不是真諦的有境而是所知自相的有境之故。知漏盡智力,如果就了知漏儘自本體而言是法智、類智、滅智、世俗智、盡智與無生智此六智,若從是漏盡相續中(指佛相續)具有的智這一角度來說,則是十智。

宿住死生依四禪,餘者則依一切地。
何故唯佛稱為力?因彼具有無礙故。

若問:這些智力依于何地呢?知宿住隨念智力與知死生智力二者在四靜慮正禪中具有,這是由於它們需要從止觀雙運之等持中產生的緣故。其餘八力依於斷除下地之地,而不依于產生功德之地,因此在不包括後七地未至定的所有地中均具有(即欲界、四靜慮、未至定、中定、四無色界此十一地),因為於此等地容易生起之故。所有無漏智均如應依於一切無漏地,世俗智所攝的所有智力依於一切地。

三界什麼身份具有此等智力呢?欲界身份可以具有一切智力,色界的身份具有色界地所攝的一切智力,無色界的身份只具有無色地所攝的一切智力。

若問:既然聲聞緣覺其他補特伽羅相續中也具有知漏盡智與知宿住隨念智,那麼為何只有佛陀相續中存在的才稱為力呢?之所以佛陀相續中具有的方稱為力是由於只有佛陀才能無礙照見萬法。

签名:fu 2017/8/25 07:13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8/25 07:13
乙一(不共功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佛陀之法不共同,即是力等十八種。

若問:“盡智有漏”雖然總說了阿羅漢于盡智時得功德的情況,但當時唯有佛陀才得的功德是什麼呢?佛陀盡智時獲證的功德之法與聲聞截然不同,因而是十力以及“等”字包括的四無畏,三念住及大悲此十八不共法。

丙二(廣說)分四:一、宣說力;二、宣說無畏;三、宣說念住;四、宣說大悲。

丁一(宣說力)分二:一、意之力;二、身之力。

戊一、意之力:

知處非處十智攝,知業果力為八智,
定等根信解界九,知遍趣行九或十,
宿住死生世俗智,知漏盡力六或十。

留言总数:3298 分页:182/41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