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曹天天
 
曹天天
2014-05-01 ~ 2014-06-30
 
到访:46273  祭奠留言:367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签名:fu 2017/9/5 21:29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9/5 21:29
它在何地具有呢?只是在第四靜慮才有,因為它是依于易道中最殊勝者之故。什麼補特伽羅才能現前呢?只有不動法阿羅漢相續中才具有,而其他補特伽羅無有,因為其他補特伽羅會再度生起煩惱故。它依于何界的所依身份而產生呢?依人而生,原因是以人的身份獲得阿羅漢者先前唯恐他者的煩惱而以之作為所緣,加以憶念,故是能滅盡彼之方便。它的所緣是煩惱,理由如前。由於以人的身份來緣,因而屬於欲界。此無染定不能斷已生煩惱,而是斷未生(未來)之煩惱,由於阿羅漢不緣無事諸見斷,是以有事修斷之貪等作為行境而願其不生的有境。

戊二、願智:

願智亦爾緣諸法。

以“我當知此”的心願入第四靜慮等至,結果也如願了知彼之對境。其本體、地、補特伽羅與所依均與無染定相同,然而願智的所緣不只是煩惱,而是色等一切法。

戊三、宣說四無礙解:

法義詞辯無礙解,初三次第無礙知,
名稱意義與詞句,第四無礙明宣說。
道自在性緣語道,本體九智依諸地,
義十或六一切地,餘者則為世俗智,
法於欲界四禪具,詞依欲界初靜慮。

签名:fu 2017/9/5 12:21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9/5 12:20
签名:fu 2017/9/3 07:12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9/3 07:11
乙二、(共同功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他法則與有學共,有同異生即無染,
願智無礙解通等。              

若問:那麼,共同的功德有哪些呢?佛陀的其他法則與有學聲聞緣覺是共有的,有些則與凡夫共同,因為佛陀意相續中具有的功德,在他們的相續中也具有,這也只是說種類近似,而本體卻相差懸殊。那麼這些共同功德是指什麼呢?其中無染、願智、無礙解與第六通是與聖者共有,“等”字所包括的前五神通、(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與凡聖二者同具。

丙二(廣說)分二:一、與聖者共同功德;二、與凡聖二者共同功德。

丁一(與聖者共同功德)分四:一、無染;二、願智;三、宣說四無礙解;四、得法。

戊一、無染:

無染乃為世俗智,依第四禪不動法,
依人而生欲界惑,未生有事行境者。

既然說“有同異生即無染”,那麼無染到底是指什麼呢?無染定是世俗智,原因是修行者以他相續煩惱不緣自己而生起的意願而入等至,出定後結合入定作為護持他心的方便。

签名:fu 2017/9/2 05:34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9/2 05:33
那麼,大悲與悲心有何差別呢?它們的不同點有八種。一、本體之差別:悲心是指無嗔,大悲則是無癡;二、所緣之差別:悲心是緣欲界的眾生,而大悲則緣三界有情;三、行相之差別:悲心只具有願離苦苦的行相,大悲則具有願離三苦的行相;四、所依之差別:悲心依於四靜慮,大悲只依於第四靜慮;五、相續之差別:悲心在聲聞緣覺相續中也有,大悲則唯獨佛陀相續中才有;六、獲得之差別:悲心以離欲貪而得;大悲則需以離有頂貪而得;七、救濟之差別:悲心非普遍救濟,大悲則普遍救濟。八、趨入之差別:悲心不同等趨入,大悲則平等趨入(指觀待眾生同等慈悲)。

諸佛資糧與法身,行利眾事平等性,
彼等身壽與種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那麼,諸佛的所有行相均一模一樣嗎?諸佛以三平等性而相同,也就是說,諸佛積累二資因平等性,獲得法身果平等性,行利眾事業平等性。然而壽命、種姓、身量卻迥然有別,因為這些是相應所化眾生的意樂而示現的緣故。

留言总数:3298 分页:181/41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