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曹天天
 
曹天天
2014-05-01 ~ 2014-06-30
 
到访:46269  祭奠留言:367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签名:fu 2017/9/21 19:46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9/21 19:46
淨定自生彼生二,以自地心能幻化,
化語由下亦可言,非佛必具幻化者。

那麼,化心如何入出呢?首先現前化心,入化心時務必要從淨定中起現,相續時由化心本身中產生。在未從化心定中起定之前只生化心自己的相續,要出化心定時,必須要入淨定而起,因為未入定就不能起化心之故。所有幻化均是同樣,只有以自地的化心才能起現自地的幻化,而以異地的化心不能起現他地的幻化。然而,要令所幻化者言語的說心在二禪以上自地中是無有的,因此要現前下地一禪的尋伺才能言說。“亦”字是指欲界、一禪地的化身以自地的說心而言談。人天導師佛陀的幻化身要言說,佛陀不必親自開口,可以隨意令化身言說。除此之外的所有幻化身均需要具足幻化者來說。

加持令他言亡具,不穩固無餘許非。

若問:既然一相續中不能同時產生二心,那麼有說心時無有化心,有化心時無有說心,又如何令幻化身言說呢?最初加行時化心現化身後說“願我的這一幻化身長久存在,爾後願以說心而言”,逐漸通過加持而令化身言說,到最後不依化心而僅以說心便可言談,因此無有上述過失。

那麼僅僅活者才有加持嗎?喀什米爾論師承許說:死者也有加持,比如加持大迦葉的骨鎖留存而在此期間一直保存,然而不堅固的身肉等無有加持。而其餘論師則認為:死者也無有加持,迦葉尊者的骨鎖之所以能留存實際上是依靠所有清淨天人的威力而留存的。

初時多心化一身,純熟之後則相反。
由修而生無記法,俱生而得有三種。

签名:fu 2017/9/20 23:40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9/20 23:39
既然說“神境通”,那麼到底什麼是神境呢?所謂的神境指的就是等持,為何稱為神境呢?從中能產生、成就一切功德故。所產生的是什麼功德呢?即是自在幻化與行於種種對境。那麼,行有多少種呢?有三種,一、意勢行(極遠方舉心緣時即能至);二、運身行,快如飛禽;三勝解行,由作意遠方成近距離所生之行(即極遠處作意為近處便可速至)。哪些補特伽羅具有此等行呢?意勢行唯獨佛陀才有,其餘的聲聞等也有運身行與勝解行。

幻化有兩種,即欲界攝幻化與色界攝幻化。其中欲界化為何是色香味觸處四幻化,而不是幻化眼等幻化呢?這是由於在眾生種類中前所未有不能重新幻化的緣故。之所以無有聲化,是因為聲不存在同類的相續。也不是法處與意處幻化,原因是它們無有化心。幻化有兩種,即自己轉變為獅子等與自身相聯幻化,以及使對方轉變為獅子等與他身相聯幻化。屬於色界的幻化只是色化與觸化兩種,而不化香與味,因為色界不存在香味之故。那裏同樣也有與自身相聯及與他身相聯兩種幻化。

庚二、宣說化心:

能化之心有十四,定果次第二至五,
非化上界所生心,依於靜慮得化心。

若問:只有神通才能作幻化之事嗎?並非如此,因為神通能知曉需要怎樣幻變,而是由神通中起始、依靠現前化心來幻化的。此等化心也分為十四種。是哪十四種呢?四靜慮正禪中生自地與所有下地的化心之果,也就是說,一禪地的果是自地與欲界的兩個化心(2),二禪有自地與下二地的三個化心(+3),三禪產生四個化心(+4),四禪有五個化心(+5),依此次第而了知。由此可見,下地的靜慮之果不可能化現上地所生的化心,否則就有下地可幻化上地的過失了。

若問:化心是如何獲得的呢?獲得化心的方式:在靜慮的正行中以遠離下地之貪的方式而獲得。

签名:fu 2017/9/19 13:25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9/19 13:24
此等神通中第一神境通、第三他心通、第六漏盡通依次為神境神變、記說神變與教誡神變,因為此等能打動所化眾生之心的緣故。那麼這三者中哪一神變最為殊勝呢?教誡神變最為殊勝,因為它必定是無有錯謬而形成的,並能引利益之果(指增上生之人天果報)及安樂悅意之果(指決定勝涅槃之果)故。

戊五(廣說第一通)分三:一、宣說神境通;二、宣說天眼耳通;三、遣疑說餘通。

己一(宣說神境通)分三:一、本體及對境;三、宣說化心;三、神境通之分類。

庚一、本體及對境:

神境乃為三摩地,從中幻化與運行,
佛陀唯有意勢行,餘者運身勝解行。
欲界化外四處二,色界所攝二幻化。

签名:fu 2017/9/16 01:48
baoyou mama_heihei_weiwe
签名:fu 2017/9/16 01:48
阿羅漢相續中的最後三通是明,為了對治前際無明、後際無明、中際無明而分別宣說了宿住智證明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死生智證明與漏盡智證明。宿住憶念明能對治前際無明,由於憶念往昔自性衰敗而生起厭離的緣故。死生智證明對治後際愚癡,原因是由隨念其他所化相續的未來衰敗而心生厭離。漏盡智證明能遣除中際愚癡,因為現量證悟現在之實相。為什麼稱無學位明呢?其中的漏盡智證明既是無學也是彼之明覺。前二明在無學位者相續中能生起,從這一角度而稱為無學明,當然直接來說,這兩種明是有漏法,因而既非有學也非無學。既然離貪有學者也具宿住智與死生智,那為何不安立為明呢?雖然承認有學者也具有此等,但由於它們是在被無明勝伏之相續中存在的,故經中並未將它們稱為明,因為無明與明自相矛盾。

己二、宣說三神變:

神境他心漏盡通,即三神變教為勝,
此必毫無錯謬成,能引利樂之果故。

留言总数:3298 分页:179/41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